他的遗书被劫,劫匪看完后跪地痛哭,奉还财物

阡陌文史 2025-05-05 17:07+-

“钱财您都拿去!请您高抬贵手别拿这个箱子,里面只是我父亲的遗书。”抗战时期,一位逃难的中年人不幸遇到劫匪,钱财被洗劫一空,唯独一个破旧箱子,他死活不肯放手。

劫匪以为里面藏了什么金银财宝,一把抢过箱子劈开锁链,赫然在列的是封遗书。劫匪摊开一看,刚读到第二段,便跪地痛哭。上面到底写了什么?竟让铁石心肠的劫匪也不禁黯然泪下?

它被誉为“中国最美情书”,跨越百年仍看哭无数人,作者是才女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

1887年,林觉民出生在福建书香门第林家大院,6岁进私塾。

可私塾先生却发现他虽然书照读不误,可每到测验的时候,便不再动笔,便对林父林孝颖说:“孺子非麒麟之才,非麒麟之才呀。”

林孝颖觉得奇怪,自己儿子明明是聪慧过人,为何就不肯去应试呢?

原来,林觉民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小小年纪的他却预感科举的悲哀和清廷的没落。

Image

在15岁参加应试时,只在卷子上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便扬长而去。

林孝颖只好将儿子送去“戊戌变法”后的新式教育学堂——全闽大学堂。在这里,林觉民深受启发,更加萌生对自由的向往。

林孝颖生怕儿子将来会走入极端,心想赶紧给他成家立业,用妻子来管管他。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喜结连理。

幸运的是,在这段包办婚约中,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陈意映出身广东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能吟诗作赋。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林觉民常向朋友夸赞:“意映的性格与偏好都与我相同,她真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子。此生得此佳人,我何其有幸!”

他们将居所命名为“双栖楼”,在楼前种植蕉梅。两人通信时,常以“双栖楼主”落款。

Image

受丈夫影响,陈意映带头放弃缠足,并进入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成为该校首届毕业生。她还与丈夫在家中开办女学,动员身边女性一起学习,接受新思想。

“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在乱世中守住一方自己的幸福,原本林觉民、陈意映也可以过这样的日子。

可陈意映能读懂丈夫的心思,见他时常低头沉思,她知道忧国忧民的丈夫心里装着更大的天地,想要去更远的地方寻找答案。“你若要远行,请将我带上。”这是她唯一的奢求。

然而,孩子刚出生不久,幸福缱绻两年的新婚夫妻不得不面对分离。

1907年,林觉民依依不舍登上了前往日本的渡轮。

饱受分别之苦的陈意映,安心照顾家庭,期盼丈夫假期归来团聚。她不知道,在遥远的国度,一群忧国忧民的爱国青年正聚在一起,组成了“同盟会”,他们坚信,唯有ge命才能拯救中国。一件即将轰动华夏的大事正在紧锣密鼓暗中谋划。

1910年10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集了黄兴等同盟会骨干,决定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起义,林觉民正是其中之一。

Image

随后他短暂回国,早出晚归、行踪神秘,那是在和几十位热血青年在为最后的日子做冲刺。

1911年4月的一个深夜,一阵深沉的敲门声惊醒了林家大门,林孝颖与陈意映惊讶地发现,是久未见面的林觉民!他淡定地说:“学校正放樱花假,所以回来看看!”

觉察出丈夫异样的陈意映,恳请丈夫无论去哪里,一定要带上她,无论生死,都愿相随。

Image

可此时的陈意映已怀有身孕8个月,林觉民又怎么忍心带上她?唯有回来再看一眼亲人,与他们匆匆道别。

1911年4月24日夜深人静时,对国家存亡的忧愁、对亲人的思念,纷纷涌入林觉民的内心。

他不禁泪眼朦胧。提笔写下了两封家书,一封给父亲,一封给妻子。

4月25日,林觉民带领选锋队潜入广州城,可由于奸细泄密,他们的行踪被两广总督了如指掌。许多人纷纷建议取消计划,林觉民却慷慨陈词:

“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决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

有如谭嗣同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生命唤醒国人的视死如归!

Image

4月27日下午,120多名青年勇士直扑两广总督署,但这早已“人去楼空”,在追击中遇到清军展开了激烈巷战。

林觉民在战斗中腰部受伤,但他依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被俘。几十名勇士全部英勇就义,尸体被抛入珠江。

这些选锋队员平均年龄只有29岁,被称为“黄花岗72烈士”。孙中山得知起义失败后,悲叹道:“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Image

然而,这次起义却拉开了华夏觉醒的序幕。腐朽的清政府在三个月后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国制度彻底结束。

林觉民牺牲的消息传来,陈意映悲痛欲绝,一度昏厥。她想要随丈夫而去,可为了孩子也要坚强。

为躲避追捕,陈意映卖掉祖宅,带着孩子逃到乡下。一天夜里,一个神秘的包裹投到她手中。她打开一看,只觉两眼一黑,这正是丈夫牺牲前写的绝笔信——《与妻书》。

Image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字字泣血,感人肺腑!

在林觉民牺牲不足一个月,悲痛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一个男婴,取名林仲新。仅仅两年后的1913年,她抑郁而终,年仅22岁,大儿子林依新不久后也夭折了。

抗战时期,二儿子林仲新为躲避战火,在前往重庆的逃难途中遇到劫匪。他死死守护着父亲的遗书。

Image

占山为王的劫匪也听说过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在看完这封感天动地的遗书后,流泪满面,将所劫财物悉数归还。

这封最美情书《与妻书》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保存在福建省博物馆,每个读到它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闻之落泪。

最深的爱,是明知永别仍要前行;最痛的醒,是用血色浪漫叩击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