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污染!糙米中的无机砷含量远高于白米
01
2025年2月28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可能颠覆许多人认知的事实:糙米中的无机砷含量可能远高于白米,这可能导致婴幼儿的砷暴露水平超出安全范围。这项研究不仅挑战了人们对糙米“健康食品”的传统印象,也为家长敲响了警钟。
与经过精加工的白米不同,糙米保留了富含营养的米糠层和胚芽。这些部分含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以及植物化合物,是精白米在加工过程中流失的重要营养成分。因此,糙米被认为有助于肠道健康、稳定血糖和增强饱腹感,成为追求健康生活的家庭首选。
02
砷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地壳、土壤和水中的类金属元素。水稻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长期浸泡在水中),特别容易从土壤和灌溉水中吸收砷。研究表明,水稻对砷的吸收能力远超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甚至可能高出近10倍。
进入人体的砷分为两大类:
无机砷:这是高毒性形态,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与肺癌、膀胱癌、皮肤癌等多种疾病相关。
有机砷:毒性较低,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
问题的关键在于,砷并非均匀分布在稻谷中。科学研究发现,砷的主要富集区域是米糠层——正是糙米中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这意味着,虽然糙米保留了更多营养,但也可能携带更高浓度的有毒物质。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系统分析了多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米糠中的无机砷浓度显著高于白米(胚乳部分)。某些情况下,米糠的无机砷含量甚至是胚乳的10倍以上。
总体来看,糙米的无机砷含量比白米高出约48%。而在某些地区,这一差距甚至更大,例如糙米的无机砷浓度可高达65%,而白米为53%。这些数据表明,糙米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营养,另一面则是潜在的健康风险。
对于成年人来说,适量食用糙米可能不会带来明显危害,但对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问题则更为严重。儿童每天摄入的食物量相对于自身体重的比例远高于成人。儿童的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解毒能力和代谢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影响。
研究显示,5岁以下儿童由于较高的相对摄入量,其单位体重的砷暴露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年龄组。特别是6-24个月的婴幼儿,如果经常食用糙米,其每日无机砷摄入量可能达到0.295微克/公斤体重,超过国际权威机构建议的安全值(0.21微克/公斤体重)。
砷的危害并非急性中毒,而是长期、低剂量暴露带来的累积效应。长期接触无机砷可能导致基因损伤、癌症风险增加,以及对儿童神经发育和代谢系统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砷暴露可能降低智商、引发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甚至增加自闭症和多动症的风险。
03
面对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彻底放弃糙米?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家强调,关键在于“风险-收益权衡”。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关注大米的产地信息,尽量选择来自低污染地区的稻米。信誉良好的品牌通常会提供更可靠的食品安全保障。
主食多样化是降低风险的最佳策略。将小米、燕麦、藜麦、玉米、荞麦、全麦制品等引入孩子的餐单,与大米轮换搭配。如果经常食用糙米,可以适当减少频率,例如每周1-2次。
煮饭前充分淘洗,并使用足量水(米水比1:6或更高),煮好后弃掉米汤。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米饭中的砷含量,但可能会损失部分水溶性维生素。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开发了一种“煮沸吸收法”,通过两次煮沸的方式,可去除糙米中约54%的无机砷,同时保留大部分营养。具体操作如下:水煮开后加入大米,米水比为1:4,煮沸5分钟后倒掉沸水;再加入清水,米水比为1:2,用中小火煮至水分完全吸收。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健康食品”并不总是绝对安全的。糙米虽然富含营养,但也可能带来砷暴露的风险,尤其是对儿童而言。通过科学的认知和合理的饮食调整,我们可以在享受糙米营养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风险。毕竟,健康的饮食不仅是选择“好食物”,更是懂得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
参考
Scott, Christian Kelly, and Felicia Wu. "Arsenic content and exposure in brown rice compared to white r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Risk Analysis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