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前,没人告诉你的7个真相
每个有性生活或计划有性生活的人,对 HPV 肯定不陌生。
各大平台无孔不入的热搜、图文或视频推送都在告诉我们这个病毒到底有多可怕。
有了性生活就大概率会得的性病?宫颈癌?终身携带?无药可救?
越来越多人谈 HPV“色变”,还有不少博主教大家通过皮肤和外观来判断伴侣是否感染了 HPV ,是否出过轨、是否靠谱。
为了缓解焦虑,让大家安心爱爱,我们总结了 7 个关于 HPV 的常见误解,咨询专业妇产科医生后汇总了以下解答。
⚠️提醒:本期干货超多,HPV 需要男女共防,大家可以先转发对象,两个人一起慢慢看,认真学。
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到你们。
误解一:感染了 HPV,说明私生活混乱?
⭐️⭐️⭐️⭐️⭐️真相:HPV 型号有很多,有些是性传播为主,有些可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但不论哪种,都不能代表私生活混乱。
HPV 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的缩写,这个病毒家族庞大,现在已经发现了有 400+ 个不同亚型成员,但只有 20 余种与人类皮肤黏膜的病变相关。
根据危害程度,HPV 可以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HPV,特别是高危型 HPV,性接触确实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其他亚型(特别是皮肤疣类)可能会通过皮肤、伤口接触传播,还有少部分可能是母婴传播。
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健康女性人群中,HPV 感染率一般在 13.5% 左右。另一项研究显示,男性普通人群 HPV 总体感染率为 8.0%~16.9%。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无论是高危型还是低危型,它们都是很常见的病毒,传播方式也多样,感染不能说明私生活混乱。
误解二:感染 HPV=得了性病?甚至是 HIV?
⭐️⭐️⭐️⭐️⭐️真相:HPV 被归类为性传播感染,但与 HIV 有区别。
性病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所有通过性传播的疾病都可以归于性病。
HPV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被归类为性传播感染(STI)。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生殖器疣(尖尖),就属于很明确的性病,正确规范使用避孕套对于预防 HPV 有一定效果。
可能因为艾滋病毒(HIV)给大家留下的深刻阴影,很多人也同样害怕 HPV 。
图片来源:抖音评论区
两类病毒的英文缩写有点像,但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HIV 是直接摧毁免疫系统的“无情杀手”,需要终身治疗;HPV 是局部致癌的“潜伏刺客”,主要感染皮肤和黏膜,可以通过疫苗预防,部分感染可以自愈。
图片来源:GIPHY
误解三:HPV 只对女性危害大,男性感染没啥事?
⭐️⭐️⭐️⭐️⭐️真相:HPV 需要男女共防,男性重视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伴侣健康负责。
HPV 感染导致的宫颈癌危害性太大,很多人可能以为只有女性需要预防,男性只是 HPV 的搬运工,不用太重视。
实际上,HPV 从不因性别或道德评判而“区别对待”任何人。
高危型 HPV,会给女性的宫颈、外阴、阴道带来伤害,也会感染男性阴茎的鳞状上皮细胞,还有口腔黏膜、肛周皮肤等男女都有的部位。
低危型 HPV 引起的皮肤疣,也对男女无差别攻击。
前几年疫苗量有限,需要优先保护受危害更严重(宫颈癌是女性第三大癌症)的女性,随着疫苗产量增加,中国目前已经批准了 9~26 岁男性的 HPV 疫苗接种。
男性好好重视和预防 HPV 感染,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伴侣健康负责的表现。
图片来源:GIPHY
误解四:皮肤上有小肉粒/肉条,就是感染了 HPV?
⭐️⭐️⭐️⭐️⭐️真相:不一定,可能的皮肤病类型很多,肉眼很难判断,建议及时就医。
低危型的 HPV 感染可能会引起湿疣或皮肤疣,长在外阴以及肛门处的可能是尖锐湿疣,常表现为小肉粒或者小肉条状态。
但除了 HPV 感染引起的疣,皮肤上的小肉粒或小肉条还可能是珍珠状丘疹、假性湿疣、皮脂腺异位症、阴茎系带旁丘疹、扁平湿疣、二期梅毒疹、生殖器鳞状细胞癌、疣状癌等。
部分 HPV 低危型感染,可能只是瘙痒或者异物感等不典型症状,有些高危型 HPV 感染甚至根本没症状。
即便是专业的皮肤科或者妇科医生,仅凭肉眼也很难准确判断,需要借助醋酸染色或者组织病理活检确认。
发现异常,最好还是及时就医。
误解五:感染了 HPV,一定会得宫颈癌?
⭐️⭐️⭐️⭐️⭐️真相:不一定,低危型 HPV 并不会致癌,而有些高危型 HPV 可能会自愈。
查出“HPV 感染”,先别慌!
低危型 HPV 不会致癌,只需要注意有没有湿疣病变就可以。
高危型 HPV 才有可能导致宫颈癌,但长期持续感染是癌变的前提。
有不少人的感染是一过性的,如果你免疫力正常,很可能还没啥感觉就被免疫系统清除了。
图片来源:GIPHY
研究发现,约 40%~70% 的 HPV 感染在一年内可以自行清除,年轻女性在感染 2~5 年内 HPV 清除率可高达 70%~100%。
即便是高危型 HPV,从感染到宫颈癌发生,通常需要 15~20 年,这中间还有发现异常的机会。
HPV 感染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别轻信各种不靠谱的“抗病毒治疗”,做好预防(打疫苗)和监测(例如宫颈癌筛查)更关键。
误解六: 打过 HPV 疫苗,就能永远不感染 HPV?
⭐️⭐️⭐️⭐️⭐️真相:不一定,疫苗只能预防对应型别,不能预防所有型别的 HPV。
HPV 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宫颈癌的方法, 分为二价、四价、九价,几价就代表疫苗对几种亚型的 HPV 病毒有效。
二价对应的是 16/18 亚型,这两种亚型是目前发现的“最坏”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最为密切,四价对应的则是 6/11/16/18 ,九价则是 6/11/16/18/31/33/45/52/58 这九种。
除了对应的亚型,HPV 疫苗对于其他亚型的病毒没有预防作用,而且随着疫苗注射时间延长,保护作用也会下降。
打过 HPV 疫苗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感染 HPV,注射疫苗也不能代替定期体检。
图片来源:GIPHY
那有过性生活再打 HPV 疫苗是不是就没用了?
当然不是,HPV 疫苗对于大部分适龄人群都是推荐的。在性生活开始前注射保护效果更好,但有了性生活也能打,可以预防还没被感染的型别。
下图是对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注射 HPV 疫苗的推荐等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普通和特殊人群 HPV 疫苗接种推荐级别
不同人群 | 推荐级别 |
普通人群 9~26岁女性 9~26岁男性 27~45岁女性 | 优先推荐 推荐 推荐 |
以下是特殊人群 |
子宫颈癌发病高风险生活方式的适龄女性*;
免疫功能低下的适龄女性#;
HIV 感染者。
优先推荐
HPV感染/TCT异常的适龄女性;
有HPV相关病变治疗史的适龄女性;
遗传易感人群;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等;
糖尿病患者。
推荐
妊娠期女性
不推荐
哺乳期女性
谨慎推荐
肾衰竭接受血液透析者
与临床医生探讨
器官/骨髓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恶性肿瘤患者
与临床医生探讨
注:*建议首次性暴露前或尽早接种;#:全身脏器功能差、病情不乐观、预期寿命有限者,不推荐。
误解七:为了预防 HPV 感染,可以定期查 HPV、TCT 吗?
⭐️⭐️⭐️⭐️⭐️真相:定期筛查可以帮助发现 HPV 感染及子宫病变,以便及时干预,但不能预防 HPV 感染。
一般妇科体检,医生都会建议大家定期查 HPV 和 TCT 来筛查和预防宫颈癌。
这两种检查有什么区别?
HPV 是从宫颈表面取样之后进行 HPV 检测,确认你是否感染了HPV,以及感染了哪种型别的 HPV 。
TCT 是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也就是通过一个小刷子从宫颈表面刷取细胞进行检查,判断细胞有没有发生病变。
目前《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中的建议是:推荐高危型 HPV 检测作为宫颈癌初筛的首选办法。
医生多数会让咱们两项检查一起做,这是因为 HPV+TCT 联合筛查可以优势互补,能明显提高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检出率,当然缺点是花费也会高一些。
总之,有条件的就做联合筛查,条件不足的做单项也行,筛查年龄和频次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年龄 | 筛查项目 |
25 岁以下 | 感染率较高,多为一过性感染,子宫颈癌发病率低,可以先不筛查。 |
25~64 岁 | 每 5 年 1 次 HPV 检测 /联合筛查或者每 3 年 1 次 TCT。 |
65 岁以上 | ① 10 年内有连续 3 次 TCT 或连续 2 次 HPV 或联合筛查,最近一次筛查在 5 年内,筛查结果均正常 ,且没有 HPV 持续感染和 HPV 相关疾病治疗史等高危因素,可以终止筛查。 ② 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或有临床指征,需要继续筛查。 |
还有个误区需要大家注意,定期筛查只能发现已存在的感染或病变,无法预防,也无法阻止 HPV 继续传播。
想要预防 HPV 感染,有这 3 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① 接种 HPV 疫苗。
已经有 HPV 感染也可以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其他亚型的 HPV 感染,仍然可以达到保护效果。
② 正确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可以防止性传播疾病,无论是为了避孕还是预防 HPV 感染,都建议大家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③ 保持单一性伴侣 + 避免高危性行为。
HPV 感染与性伴侣数量以及一些高危性行为(例如肛交、口交等)都有关系,保持单一性伴侣,避免高危性行为,也是降低 HPV 感染的有效方法。
学习完之后你会发现,HPV 其实没有你想象的这么可怕,感染了也不代表完蛋了。
它的感染率虽然高,但从感染到疾病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们有疫苗、筛查、免疫力等武器能应对。
放松心态,做好预防,小小病毒,轻松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