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前的酝酿
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8月24日,条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正式形成。1952年2月18日,希腊和土耳其加入。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加入。面对西方国家的进攻,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做出反应。1955年5月11日至5月14日,苏联、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8个国家,在华沙召开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5月14日,上述8国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过关于成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决议,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正式成立。华约的建立,是苏联与东欧国家为抗衡美国、加强军事合作的共同需要,也是二战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全面合作的必然结果。鉴于学术界对华约鲜有研究,本文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建立华约之前的酝酿与准备情况作一探讨。
一、政治上,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二、经济上,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马歇尔计划出笼后,苏联谴责它干涉其他国家内政,重演杜鲁门主义故伎,借助于美元向他国施加政治压力。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应邀参加苏、英、法3国外长会议时表示:苏联无法接受马歇尔计划。在苏联的要求和影响下,东欧国家也没有接受关于参与马歇尔计划邀请。但是,东欧国家的经济被战争破坏得百孔千疮,形势十分严峻。它们普遍把得到经济援助的希望寄托于苏联。为使东欧国家度过经济难关,促进经济建设,苏联向它们提供了包括生产资料、技术、货币贷款在内的大量经济援助。同时,苏联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主张建立相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鼓励、不允许东欧国家同西方国家发生经贸关系和接受西方的援助。苏联又提出“莫洛托夫计划”,要求东欧国家之间建立经济互助关系、签订经济贸易协定、加强社会主义计划市场。
1947年间,苏联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签订一系列经济贸易协定,东欧国家之间也签订了一些经济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规定:双方最大限度地互相交换货物和劳务;在通过陆、海、水、空各路输入、输出和过境方面,最大限度地提供交通设备;在经济、技术、教育的组织中,以及科学研究、试验的组织中,实行密切的合作;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
面对西方国家对东欧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及东欧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互相之间的经济联系。1949年1月5日至1月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关系的问题。1月25日,会议发布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的公报。《公报》强调,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屈服于马歇尔计划操纵的结果,因为这一计划破坏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及其国民经济的利益;西方国家推行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是断绝与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间的贸易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必须探讨加强与扩大彼此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流的问题。经互会的建立,对于奠定社会主义国家广泛的多边经济合作的基础、扩大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外交上,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东欧国家的颠覆和破坏,特别是一再以经济援助、社会改革为诱饵的做法,苏联极力加以阻止。为加强同东欧国家的联系,苏联加快了与东欧国家建立同盟的步伐。1947年10月14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苏联外交部关于同东欧各国签订互助条约问题的报告,并指示:(1)首先应确保在东欧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之间签订互助条约,在此之后再签订苏联与上述国家中那些尚未与苏联签订此类条约的国家之间的互助条约。(2)东欧国家之间互助条约的出发点应当是互相支援,以反对来自任何国家的侵略,而不仅仅是反对来自德国及与之共同推行侵略政策的国家的侵略。(3)如果在上述国家中的这些或者那些国家之间不能就签订符合第二项内容的互助条约达成一致,则应另行研究签订互相支援条约问题,该条约旨在反对德国及其他直接或以任何别的形式与之共同推行侵略政策的国家的侵略。
有的东欧国家由于历史上造成的隔阂较深,对签订条约有所顾虑。苏联认为,大敌当前,东欧国家应当摒弃前嫌尽快签订条约,否则将造成令人难堪的局面和不良的印象。因此,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亲自出面做说服工作,促使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到1948年3月,苏联也分别与东欧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签订,为苏联、东欧共同抵御西方军事侵略提供了外交上的依据。
四、军事上,加强武装力量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武装力量将人员减少到287.4万人。但是,从1948年起,苏联不再缩减军队人员,而是扩大武装力量的编制,1949年达到437万多人。同时,苏联不断改革军事机构和更新武器装备,加速军队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建设。到1953年,陆军全部摩托化,并建立机械化军和新机械化师。空军也在加速发展,1946-1953年的8年间,空军占全军的比重增长了3倍,几乎将所有旧式飞机更换成喷气式飞机,并开始筹建远程运输飞机。从1948年开始,国土防空军成为独立的武装力量,国土防空系统得到整体的改造。从1950年起,国土防空军开始装备喷气式战斗机。海军采取“近海防御”的方针,到1953年已拥有300多艘潜艇,60多艘驱逐舰和15艘巡洋舰。在此期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加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地位。
同一时期,东欧国家也加强了军队建设。第一,突破和平条约限制,扩大军队规模。 五国和约军事条款限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的军队和军备发展。如限定罗马尼亚陆军包括边防部队在内不得超过12万人,防空炮队兵力5000人,海军兵力5000人,空军兵力8000人,飞机150架;限定保加利亚的武装力量不得多于6.5万人,其中陆军(包括边防军)5.5万人,高射炮兵1800人,海军3000人,空军5200人,飞机90架;限定匈牙利陆军总人数为7万人,空军人员5000人,飞机90架,不得拥有轰炸机。在苏联的支持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都突破了上述限定。到1948年初,罗马尼亚陆军编有4个步兵师、1个装甲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1个混合炮兵旅、1个反坦克炮兵旅、1个通信旅、1个铁道旅、部分工兵以及其他部队,空军拥有350架飞机,海军拥有120艘舰船。保加利亚在军队总员额受限制的情况下,削减步兵,增加坦克部队、反坦克部队、高炮部队的比重,提高兵团和各兵种战斗力,改善指挥系统。匈牙利军队在1948年6月共有2万人,包括2个步兵师、1个工兵司令部、2个工兵营。到1950年,东欧各国已建立起具有相当实力的武装力量,到1953年,军队规模达150万人。
第二,实行军事改革。一是完善军队的组织编制和指挥体系。匈牙利国防部于1949年初建立总参谋部,1949年8月建立人民军物质保障部,陆军各兵种和空军统率机关也陆续建立。1950年7月保加利亚部长会议决定在国防部之下设立军事顾问,1951年在空军、海军设立军事顾问。二是改造旧军队,建立人民军队。到50年代初期,东欧各国均建立起共产党和工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以职业训练提高指挥官的水平。如波兰在1955年前使军官培训数量超过1949年的2.5倍,到1955年,67%的军官毕业于军官学校或训练班,17.3%进过进修班,3%毕业于军事学院或速成干部班。在这一时期,苏联加大了对东欧国家的军事援助,向东欧国家派出庞大的军事顾问团,提供数量可观的武器装备,培训东欧国家的军事人材,按照苏联军队的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军队进行整顿改组和军事训练。 苏联对罗马尼亚的军事援助就是典型的例子。1948-1951年,罗马尼亚军队有600多人在苏联军事院校学习。1951年,罗马尼亚依靠苏联飞机建立起第一个喷气式歼击机师。1949-1955年,罗马尼亚军队装备有苏式Т-34坦克,СУ-76、СУ-100、ИСУ-152自行火炮,МиГ-15喷气式歼击机,ЗИС-151、ГАЗ-63汽车,装甲运输车、炮系列,以及其他军事技术装备。苏联的军事援助,不仅强化了东欧国家军队的物质与技术基础,而且使它们获得了苏联的军事经验。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共同性,目标和任务的共同性,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统一、军事理论的趋同,决定了东欧共产党、工人党按照苏联武装力量的榜样和类型建军。
与此同时,苏联也加强了对东欧的军事控制,强化了在东欧地区的军事存在。1949年10月,出生在波兰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到波兰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冷战爆发后,苏联驻扎在东欧的军队迅速扩大到30个师,约50万人。其中,在美苏对峙的所谓“前哨阵地”的民主德国驻扎了20多个师。此外,苏联还在东欧部署了几千架飞机。苏联和东欧国家军事力量的迅速加强,苏联与东欧国家军事联系的日益巩固,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军事存在进一步强化,为苏联和东欧奠定了与北约进行抗衡的军事实力基础。
五、战略上,确定“积极防御”的方针
根据苏德战争初期苏联遭受敌人战略突袭造成严重损失的教训,鉴于面临北约集团军事威胁的严重形势,苏联、东欧在冷战初期采取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同北约军事战略以美国的军事战略为依据一样,苏联、东欧的军事战略也以苏联军事战略为主要依据。斯大林把积极防御确定为苏联的军事战略方针。1952年10月,苏共第19次代表大会把斯大林制定的“加强积极防御,防止敌人入侵”的战略方针写进了党章。由于在核力量上处于弱势,苏联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侧重于依靠传统的作战手段,采用传统的作战方法,在传统的作战地域,与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因此,这一时期苏联、东欧所奉行的军事战略实质上是准备在欧洲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军事战略。这一战略的主旨是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军事上早做迎战准备,立足于再打一场大战。
在战争准备方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改善工业布局,奠定积极防御的物质技术基础。斯大林认为,必须把苏联的工业提高到战前水平的3倍,即每年要生产5000万吨生铁,6000万吨钢,5亿吨煤,6000万吨石油,才能应付一场新的意外战争的到来。 苏联从第4个五年计划(1946-1950)起就为实现斯大林提出的这一目标而奋斗。通过该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高速度地建成飞机制造厂、造船厂和汽车制造厂,加强了机械制造、化学、冶金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业部门,同时具有了火箭和原子工业、无线电、遥控力学等新兴工业。在第5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加强国防工业建设。
在武器装备方面,面对美国的核讹诈,苏联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研制工作上,“以便有充分准备来对付侵略者。”1946年底,苏联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1947年11月正式宣布掌握原子武器的秘密。1949年8月,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打破了美国对原子武器的垄断。1953年8月12日,苏联又先于美国研制成功氢弹。在运载工具方面,苏联先后研制成功P-1型火箭和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P-2型弹道火箭,并进行了远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苏联加紧研制与开发常规武器,喷气式飞机、大型水面舰艇、新型坦克和火炮等开始列装,部队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能力大为增强。
在军队建设方面,奉行以陆军为主的诸军、兵种协调发展战略。苏联认为,陆军仍然是整个武装力量的基础,同时使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空降军等五大军种按比例协调发展。战后初期,苏联不仅重视加强地面部队的作战能力,而且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把发展潜水舰队作为这一时期海军建设的重点。1946年苏联组建空降军,1948年组建国土防空军。同时,苏联注重加强军队战备训练,增强前沿防御部署,扩大兵员储备,加快兵力动员速度,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高军队干部的素质。据苏联1947年的统计,苏军中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师长达83%;受过高等教育的集团军司令达86%,步兵师长达71.5%;军事院校毕业的团长达88.5%。
在作战思想方面,强调未来战争具有持久性,奉行以陆军为主、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原则,强调决定战争命运的是正确的政策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后方的巩固、军队的士气、师的数量和质量、军队的装备、军队指挥人员的组织能力等5大因素。苏军认为,在未来战争的主战场是陆战场,空军、海军、防空军、空降军可以独立实施空中战役、海上战役、防空战役、空降战役,完成一定的战略任务,但这些战役都是为了配合陆战场的军事行动,战争的最终胜利只有由各军、兵种配合陆军才能取得。
战后初期苏军继承与发展了二战时期的基本作战理论与原则。苏军强调战略防御是一种被迫采取或预有准备的“暂时的战略行动”,将由数个方面军在远程航空兵、国土防空兵(如在濒海方向作战时还有海军)的协同下实施;实施战略防御的关键在于采取加大防御部署的纵深,建立强大的第二梯队和战略预备队,构筑战略防御地区,积极主动地使用战略预备队等措施以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同时,苏军又非常重视战略进攻,强调战略进攻是战略行动的主要样式,战略进攻的目标是在基本战略方向粉碎敌人主要集团70-100个师,基本改变作战地区的形势;战略反攻是战略进攻中特别复杂的样式,它可能使用一股或几股正面的力量向敌人发起反击,坚决打击敌人的主要突击集团,抓住战略主动性,挽救败局,控制重要地区,掌握有利阵线。苏军主张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特别是在突破地段上大量集中使用兵力,保持很高的兵力兵器密度,以及连续突破敌人战略防线,迅速合围并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坚持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基本方法仍然是合围和歼灭被围之敌,分割敌战略集团,割裂敌战略防线,尔后歼灭被孤立之敌军集团。苏军强调合围是歼灭敌军的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实施合围战役必须从空中(如在濒海方向作战时,则从海上)封锁被围之敌军集团。毫无疑问,这些原则对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战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六、前期准备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纠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企图控制全球,使世界矛盾空前的激烈。苏联东欧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为避免被动地位,积极合作,增强了同北约抗衡的力量。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国际局势保持平衡,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由于帝国主义新的侵略扩张和各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许多弱小国家又面临着重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信心,丰富了斗争经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后,立刻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斗争的有力支持者和坚强后方,使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变化,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但是,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前苏联东欧的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1)情报局成立后,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处理成员党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方面,造成极大内耗,进而影响了它宣传、组织群众投入反对侵略战争和捍卫和平的斗争。一些成员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严重损害了各成员党平等、独立的基本原则,尤其表现在粗暴干涉南斯拉夫党务及内政问题上。
(2)由于经互会是一个同世界经济脱节的封闭性经济集团,各成员国的经济直接同苏联的计划经济挂钩,受其制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碍于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苏联后来利用经互会推行经济一体化、国际社会主义劳动分工,忽视甚至践踏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和主权,更是损害了多数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3)军事战略存在局限性和内在矛盾,后来甚至影响到积极防御战略的实施与成效。由于迷信斯大林,对军事上所有的新东西都要拿斯大林的某个观点去硬套,引证代替科学研究的结论,严重影响了苏联、东欧军事科学的发展。斯大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当时把他奉为独一无二的“军事家”、“各个时期和各族人民的天才统帅”,对他的任何议论或意见,即使最不关重要的,都被看成是“天才的发现”、被确定为“最重要的规律”,则不是科学的态度。这种不良倾向在军事战略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确信,战略领域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属于天才统帅的特权范围,除斯大林外,任何人无权过问。因此,相对于战役、战术等具体问题的研究,苏联军事战略研究明显滞后,特别是整个苏联军事思想在研究与核武器的出现有关的新情况方面仍然是落后的。由于苏联推行积极防御战略,强调在苏联四周建立外围防御和缓冲地带,结果必然以牺牲外围国家的利益来为确保苏联的安全服务。东欧各国作为苏联的屏障,首当其冲地受到美国和北约的困扰,一些国家为此付出经济政治上的高昂代价,例如东德由于经常发生“柏林危机”,难以有安定的环境进行经济建设。为了确保自身安全的战略需要,苏联还在战后把东欧国家的大片领土并入自己的版图,落入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泥沼。这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宗旨不相符,是值得汲取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