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关税大刀一挥 “中国加一”伤筋动骨
美国总统川普的新一轮关税大棒挥向数十个国家、全球贸易紧张局势骤然升级,中美贸易战后应运而生的“中国加一”策略将何去何从?美国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中国则大力拉拢周边国家,这将如何重塑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虽然对美国向越南加征关税早有心理准备,但46%的税率还是让谢华深感震惊。
谢华是电子产品制造商ANZ Electric Vietnam的总经理,这家企业的总部在中国广东东莞。他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直言:“没想到(税率)会高达46%,原以为可能20%至25%左右。”
“中国加一”策略前景不明 业者不宜仓促重塑供应链
虽然川普在4月9日暂时叫停面向绝大多数国家的对等关税,给予90天喘息期,但关税大棒一挥,让这些年盛行的“中国加一”策略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谢华的公司目前有四分之三的业务依靠美国市场,公司三年前才斥资1000万元人民币(约185万新元)在越南建厂,主要目的就是避税。
谢华透露,对等关税消息一出炉,立刻就有总额约22万元的订单被客户暂缓。他坦言,虽然希望尽力稳住订单,但由于公司产品本身利润不高,显然无法自行承担新增关税,只能转嫁给客户。
与谢华同一时期出海越南还有香港企业丰卓公司,主要从事小型家电和玩具等代工生产。公司董事王其健受访时说,制造业本身利润仅约10%。“就算客户说一人承担一半,我们也不可能贴钱做生意。”
丰卓公司自2019年起实施“中国加一”战略,在中国东莞与越南同步设厂,主要为配合客户对原产地的要求。王其健说,当时很多客户对“中国制造”格外敏感,要求产地必须在中国以外。
目前丰卓约有四成订单销往美国,暂未受到太大影响,但有客户催促加快发货,以期赶在关税上调前完成交易。
从事橱柜制造的吴姓商人过去几年把全部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目前专门出口美国市场。
他透露,美国客户普遍愿意承担10%的关税,因为他们深知制造业利润有限、议价空间狭小。“有些美国客户本周已开始加紧下单,担心90天后关税再度上调。”
然而,若最终谈判破裂,川普恢复对东南亚多国的对等关税,必然会把出海东南亚的中企逼入无路可退的境地。
吴姓商人说,制造业高度依赖人力资源。“东南亚国家的税率都差不多高,我们还能转去哪里?”
至于是否可能赴美设厂,他反问道:“美国的人工成本是越南的10倍多,你觉得这现实吗?”
除了越南以外,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在川普的对等关税征收名单中,面对的税率高达24%至49%。
(插图/何汉聪)
分析:表面打击东南亚 实则堵中企规避关税漏洞
受访学者指出,表面上这些措施打击的是东南亚,实则剑指中国,目的在于堵住中国企业借第三国“洗产地”、规避关税的漏洞。
新加坡管理大学杨邦孝法学院教授高树超形容,这正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说,川普关税措施的核心在于,限制中国企业通过转口贸易和海外设厂绕开关税,将对中国制造出海东南亚构成短期冲击,并可能在中长期留下深远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指出,川普第一任期聚焦对华施压,如今则扩大打击面,连带牵制越南、柬埔寨等与中国产业链深度捆绑的国家,防止中国企业借海外设厂继续向美国出口。
2018年,川普在第一任期中首次向中国发动贸易战,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加上中国国内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加一”策略应运而生。所谓“中国加一”,即跨国企业不再将生产全面依赖中国,而是将部分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环节转移至其他地区,以降低成本,并规避贸易壁垒及地缘政治风险。
拜登政府虽延续川普的强硬贸易路线,但强调“近岸外包”与“友岸外包”,鼓励将产业链转向地理接近或政治友好的国家,越南与印度一度被视为理想基地。苹果等科技巨头这些年也将部分生产转往上述国家,带动富士康等供应商跟进。然而此次关税重击下,连印度也未能幸免,令此前推动“友岸外包”的美企同样陷入困境。
“中国加一”策略前景不明 企业陷入观望
川普在4月9日宣布暂缓执行对70多个国家的对等关税,但指中国对世界市场“缺乏尊重”,因而维持加征125%对等关税的决定。加上今年2月和3月因芬太尼问题而向中国加征的20%关税,本届川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已增至145%。
中国则予以强力反制,从星期六(12日)起,对所有美国输华商品加征125%关税。这一系列的动荡与转折,让“中国加一”策略的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高树超认为,这个策略将难以为继。“企业现在的选择,只有彻底与中国脱钩,否则就会遭受池鱼之殃。”但他也提醒,不宜仓促重塑供应链,因为转移代价高昂,贸然行动恐在未来政策波动中再度受损。
在持续升级的中美博弈中,中国企业试图转移产线至其他国家的路径也变得愈发困难。以跨境快时尚品牌希音(Shein)为例,据悉公司原计划将部分供应链迁出中国以避税,但遭中国政府干预后告吹。
专注电商研究的墨腾创投首席执行官李江玕认为,对出口欧美市场的企业而言,采取“中国加一”策略原本是为了让供应链多元化、保持产品竞争力,但在剧变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已难以按商业逻辑行事。
对于已在越南设厂的谢华,目前能做的是放慢脚步,先观察形势如何发展。他说,大多数客户还未取消订单,工厂运作正常,因此暂时不必过于焦虑。
在一些业者看来,即便面对关税,重新布局产业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同样在越南设厂的王其健举例,电子塑料类产品的制造高度依赖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尤其在原材料上仍严重依赖中国,这也是许多企业选择在越南北部设厂的原因之一——可以直接通过陆路将原料从中国广西运送至厂区。相比之下,若到越南南部、印尼或印度等地设厂,则难以享有这一物流优势。
美国关税搅乱供应链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如何演变?
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加速海外布局,“中国加一”策略让东南亚成为制造外移的重要承接地。
根据《2024年亚细安投资报告》,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结构正发生重大转变。2018年前,中国对亚细安的外来直接投资(FDI)集中在房地产和金融业;贸易战爆发后,制造业急速增长,2020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达33%,远高于2010年至2018年不足10%的水平。
不过,面对中美新一轮关税战,学者对中国与东南亚未来经贸关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东南亚可与中国深化合作,也有人指出美国通过关税阻止中企对东南亚供应链的渗透,策略上可行。
各国目前有90天与川普政府磋商关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教授邓兆生认为,东南亚国家对美的信任已动摇,担忧会被川普施压。
他预测,若越南等国最终争取到较低税率,未来可能继续与中国合作,重启转口贸易模式——由中国供货、越南组装,再出口至美国,以“越南制造”规避对华关税。
一些观点认为,除了通过关税解决财政问题、吸引制造业回流,不排除美国也在试图通过关税重塑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变相逼迫中国以外国家站队,进而构建“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和政治秩序。
面对步步紧逼的美国,北京连日来积极加强与美国以外的国家联系。中国高层4月8日罕见召开为期两天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也将从4月14日起访问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预计将力推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
学者:看重美国出口市场 东南亚不会与中国组统一战线
不过,新大杨邦孝法学院教授高树超研判,东南亚不会与中国结成统一战线。他强调,在地缘经济现实下,美国仍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即使对华贸易密切,东南亚出口的产品多为农产品与零部件,最终成品仍主要流向美国。
他也对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的经贸前景并不乐观。高树超指出,中国虽将继续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协定3.0版等多边机制深化与东南亚的经贸联系,但在美国大力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并迫使各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的背景下,这些努力的实际成效恐将大打折扣。
邓兆生则相对乐观,他在澳大利亚公共政策平台Pearls and Irritations撰文指出,美国施加高额对等关税,反而可能成为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关系、深化区域合作的催化剂;中国可以借助RCEP扩大区域影响力,并通过其金砖国家成员身份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网络。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则认为,东南亚国家会继续维持中立,虽然利用东南亚“洗产地”的中企可能面临审查,但若在能源、数码转型等方面深化合作,或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东南亚与中国仍具广阔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