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川普的关税意图 习近平困惑了

万维读者网 2025-04-09 11:46+-

万维读者网(Creaders.net)林孟编译报道:英国《观察家》(The Spectator)网站发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美亚关系讲座教授米特(Rana Mitter)的文章说,2024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三倍,川普总统的目标是将这一贸易差额降至零。

川普4月2日公布针对数十个国家的“对等关税”,其中针对中国的税率为34%,24小时后,中国做出反击,对美所有产品课征34%的关税,随后,川普向北京下通牒令,北京没有理睬川普的最后通牒,就此,中美贸易大战全面开打。今天,川普已将对中国的关税增加至125%。

位于华盛顿的兰德中国研究中心(Rand China Research Centre)主任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表示,中国的反关税政策本身不太可能迫使川普政府改弦易辙,尤其是川普显然不像他第一个任期那样受到市场波动的困扰。

China's New Red Guards: The Return of Radicalism and the Rebirth of Mao  Zedong | Jude Blanchette

布兰切特

北京的措辞尖锐,但对美国的意图抱谨慎和不确定性态度。美国对华政策似乎正在发生变化,但并非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一些报道称,抖音(TikTok)的中国所有者字节跳动(Bytedance)最终达成协议,将这款大获成功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出售给一位美国买家。当川普上周三宣布关税时,该协议被北京取消。这并不奇怪,中国几乎不可能在抖音上做出重大让步,因为这看起来像是美国关税强加给北京的。

北京也可能对其与美国关系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台湾的复杂性感到困惑。台湾最高安全官员吴钊燮原定于上周末在华盛顿举行被称为“特殊渠道”的会谈。这类会谈自2021年以来一直众所周知,但通常保持低调以避免激怒北京。然而,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同一个周末,几名参与国家安全政策(包括中国政策)的美国高级官员已被解雇。目前尚不清楚他们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看法是否导致了解雇,但华盛顿对中国的态度仍然不明朗

与此同时,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仍然对美国现政府感到困惑。他们坚持使用听起来激烈但语言上是样板文件的声明同时正在准备转变政策。3月,欧盟贸易负责人舍夫科维奇 (Maros Sefcovic) 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后者宣称,双方必须共同抵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以保护多边贸易体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匈牙利总理奥尔班(Viktor Orban)是在文化上与美国新政府最接近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和欧盟之间更紧密经济关系的最热情倡导者之一。

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其他主要自由经济体,也被迫从中国投资中寻求新的经济机会。两国都对在敏感技术领域与中国走近的安全影响深表警惕,但也知道,如果与美国的贸易现在处于危险之中,中国是少数几个可能有机会扩张的大型市场之一。布兰切特指出,如果再加上欧盟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强烈反应,总体上可能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如此大的痛苦,以至于迫使川普宣布他的关税战提早成功,并找到一条快速的缓和途径。

中国经济仍然表现不佳,并且仍然高度依赖出口。被迫向美国供应商和消费者收取更高的商品费用,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短期的痛苦。但自川普第一届政府以来的几年里,中国一直倾向于“自力更生”政策,习近平和政治局很可能认为他们可以度过难关。事实上,这可能会刺激中国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倡导的一项政策——鼓励中国储户增加开支以刺激国内消费。如果关税政策的一个效果是阻止中国出口增长,迫使北京重新平衡其经济以使其在中期更具可持续性,那将具有讽刺意味——但一切皆有可能。

  • 最新评论
  • 莘莘游子

    四、结论:经济全球化的“帝国回潮” 美国这一轮关税战,不是孤立事件,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全球化的秩序将不再以市场为逻辑,而以阵营与政治安全为逻辑。在这场新冷战式的经济格局重组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技术之争、企业之争,更是制度之争、信任之争、战略主动权之争。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在经历了30余年市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后,重新以国家权力、地缘政治、产业控制为核心逻辑,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恢复类似“帝国”时代的分层、依附、主导式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正在从开放的市场逻辑,回归到大国主导的权力逻辑,自由竞争让位于战略分工,全球协作逐渐被阵营对抗所取代。 中国能否在新格局中获得主动,关键不在于是否“参与全球化”,而在于是否能“定义一部分全球化”,或者说定义自己和友邦的“次全球化”。 这场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屏蔽
  • 莘莘游子

    美国的这一转向,标志着其经济制度观念的剧烈变化: - 从效率优先到安全优先:不再信任市场价格机制自动实现最优配置; - 从市场中立到国家介入:政府以产业政策与战略干预主导资源流向; - 从全球协作到地缘筛选:产业链按“阵营”划分,盟友才是优先合作对象。 这与中国近年来强调的“国家主导、市场运行”的混合体制有诸多相似之处。美国并非单纯走向保护主义,而是在吸纳和本土化中国式国家干预经验。 三、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的这一套并非简单的“脱钩打压”,而是一整套以国家为单位重新设计全球秩序的试验。对中国来说,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次全球化体系,减少对美国体系的依赖。也必须主动“选友建链”,将全球供应链布局转向“政治可信+产业互补”的国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友邦供应链。 面对美国发动的全球经济重构,中国的应对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 打造自主的次全球化体系:在“一带一路”、RCEP、上合组织等框架内,推进产业链、金融链、技术链深度绑定,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系统。 - 扩大“可信伙伴”网络:与中东、非洲、拉美等地政治稳定、资源互补国家加深合作,建立“政治信任+经济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 - 强化产业链安全:推进关键技术国产化,加快高端制造回流与本土替代能力建设。 - 提升制度输出能力:在标准、规则、平台层面输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制度竞争能力。

    屏蔽
  • 莘莘游子

    c)“友岸制造”替代中国产业链:例如鼓励印度、墨西哥、波兰、马来西亚等国承接转移。 这是美国提出的新型产业布局战略,意指将供应链转移至政治上友好、成本上可接受、战略上依赖较小的国家。 目标国家特点: - 印度:人口红利强大,是美国希望培养的“新制造中心”; - 波兰:地处欧洲心脏,靠近德国工业链,政治高度亲美。 - 马来西亚:在半导体封测等领域具备基础,是替代中国的“备胎”; - 墨西哥:既在USMCA框架内,又能承接低端制造,是“近岸+友岸”的双重身份代表。 实现路径: - 美国通过产业补贴、投资鼓励、贸易协议等方式,引导资本从中国转向上述国家; - 这并非完全替代中国,而是建立“备用链条”与“战略冗余”。 结论:美国并非要“脱离全球化”,而是要重新设计一张自己主导的“次全球化”地图。 4.贸易战目标——产业链重塑,重构全球经济秩序 这场贸易战,这次贸易战不是一场偶发的贸易纠纷,而是一次结构性方向的确认,一场以(美国国家)命运再造为前提、以国家主导为路径、以产业链重塑为目标的全球经济秩序重构。 美国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已经走到尽头;经济不能只服务“市场逻辑”,而要服务“国家战略”;制造业必须回归本土,国家才不会“被掏空”。 二、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战略安全 + 国家控制力 + 意识形态阵营 1.国家安全成为经济决策的最高权重 美国认为产业链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延伸; 供应链“透明、可控、可信”变成硬性指标; 这就需要重新评估所有国家的“战略可信度”。 2.不再信任市场自动调节,而是国家设计路径 自由市场逻辑被视为“风险扩散器”; 国家通过关税、补贴、规则、标准主动操控产业流向; 从“效率优先”到“安全优先”的根本转向。 3.阵营政治:重建“民主供应链同盟” 推行所谓“民主国家供应链”逻辑,将全球经济地图政治化; “盟友”也要选边站,不选边就加税; 把经济秩序与政治价值观捆绑,全球化转向“带阵营的全球化”。

    屏蔽
  • 莘莘游子

    以美国为例,对照这次贸易战,国家主导的信号非常明显: - 关税10%到100+%大幅上调:价格信号的国家操控 - 对“违规国”贴标签、区别对待:国家安全与战略排序 - 芯片、AI、新能源重点补贴:产业政策回归 - 边境税、外国车高税率:用国家规则重组产业路径 3. 地缘战略与“友岸外包”逻辑 从白宫对不同国家的关税安排可以看出,美国在进行精密的“阵营筛选”: a)加拿大、墨西哥不加税 → 保留美墨加供应链; 战略意图:确保北美制造圈稳定,是美国产业安全的底座。 制度基础:基于美墨加协定(USMCA),美国保留了与这两个邻国的紧密供应链关系,尤其在汽车、原材料、能源、农产品、电子组件等关键领域。 政策逻辑:通过不加税,为北美企业保留成本竞争力,确保制造业不会因为关税而外流。 地缘考虑:加、墨是美国控制能力最强的两个经济体,政治上稳定、依附性强,是“可信赖的近岸基地”。 结论:加拿大、墨西哥是美国“可控、可依赖”的延长制造基地,是“安全的自家后院”。 b)对欧洲、中国、日本、台湾、越南加重税 → 主动挑起产业脱钩; 这些国家/地区正是美国传统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为何要对他们“加税脱钩”?背后原因: - 产业链去依赖化: 这些地区大多是高科技、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的主要来源国;美国正逐步推动“自主制造”、“本土复兴”,任何“命脉”在外的状态都被视为战略风险。 - “价值同盟”中的技术对手:欧洲、日本、台湾与美国在高端制造和技术标准领域存在竞争;尽管它们是盟友,但产业层面的竞争已逐步升级为战略性冲突。 - 中国与越南:亚洲制造的两大节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基地,是美国此次重构的主要目标;越南虽然政治上较为中立,但在产业链上仍然严重依赖中国供应,是“中国产业延伸”的代表。(类似的还有柬埔寨等) 结论:这些国家不完全“听命”,却在产业上握有重要份额,是美国去风险化和产业主导战略中的“削弱对象”。

    屏蔽
  • 莘莘游子

    通过加税,特朗普试图: - 提高中国与亚洲制造的成本优势; - 为美企争取利润与生存空间; - 用税收为保护屏障构建产业链护城河。 这正是“新国家资本主义”——它不是控制一切的旧计划体制,也不是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是国家制定规则、设计方向,引导资本为国家利益服务。 美国原先的自由市场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已被抛弃,美国目前在做的,或者将要做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甚至模仿中国的一些“国家干预”逻辑,尤其在产业政策与战略资源配置方面。这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政治经济范式的一种转变:从自由市场主义向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回归。正如中国当前的实施的体制,既不是传统计划经济,也不是完全自由市场,而是一种混合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更精确的说,是“新国家资本主义”与“战略国家资本主义”的结合体: “新国家资本主义”:侧重于应对全球(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竞争。政府是系统设计者,不仅通过政策工具(如税收、补贴、标准制定等)调节市场,还会直接介入产业的选择、规划、建设,甚至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部门。 “战略国家资本主义”:侧重于长期的国家(主要是安全)战略。比如保持对重要资源(石油、稀土、先进技术等)的掌控,确保国家经济和军事独立性。 以中国为例: 新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国家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制造业重塑、产业政策导向、供应链自主化等方面。“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产业规划、技术发展、市场干预和全球合作,推动制造业和技术产业的现代化,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战略国家资本主义:中国也有明显的战略国家资本主义特征,尤其是在能源、军工、技术、通信等领域。政府对这些战略行业的控制较为严格,甚至通过直接投资、并购等手段,“在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确保对关键领域的主导权,如5G技术、半导体、稀土资源等,这些领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与全球战略地位。

    屏蔽
  • 莘莘游子

    我昨天看了一篇最新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演讲全文:《美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及责任分担》 - https://cn.investing.com/analysis/article-200491809 再结合稍早时候,2025年4月3日的BBC news中文版的文章: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2z8vlr2yo/simp 以及另外一些最近发表的众多凌乱的有关贸易关税战的新闻,基本上搞清楚了美国的意图。 米兰的文章有点象这次关税战的理论依据,后面的这篇文章有点象实际行动--美国发动了关税战。 下面分析一下背后的美国意图,比我两天前想的要复杂多了。说白了,不光是要钱,还要重塑贸易圈,重振/重建制造业,达到让美国再次伟大和安全的愿景,其中的“重塑贸易圈”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一、美国要做什么? 1.主动脱钩,逆全球化是“历史决定” 美国不再相信自由市场将自发带来国家利益最大化,而是认为自身命运必须由国家权力设定,尤其是在制造业、就业、技术链、战略物资等方面,而关税,就是实施改变的工具。 “某种命运已经设定”:意味着未来全球分工不再是技术效率的产物,而是政治安排的结果。 “去全球化是趋势,不是选择”:对全球化的背叛,不是情绪冲动,而是结构转型。 有去全球化的意味,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全球化,而是有选择重新构建贸易圈,或者说建立“有选择性的次全球化”。看下面3。 2. 新国家资本主义的回归——“模仿”中国的国家干预逻辑 文章所提出的“主动构建制造链”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新型国家资本主义: 美国一贯鼓吹的自由资本主义已死,将以关税、补贴、标准、规则为工具,不再作为市场博弈者,而是系统设计者; 目标是重构全球产业链,使制造业回流,确保国家安全与技术独立; 类似冷战期间,以“国家为单位”的技术与供应链独立。(就像中国这样的,有大而全供应链和产业链,以保障国家安全)。

    屏蔽
  • 条款协议

    前有尼赫鲁发动战争让老毛想了十天十夜摸不着头脑, 现有川建国自毁长城让老习想破了脑袋也不明白为啥。

    屏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