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艾草香 解锁艾叶的全方位养生攻略
清明时节,当青团软糯的艾香在唇齿间流转,你是否知道这抹翠绿里藏着绵延千年的养生智慧?艾叶不仅是时令美食的灵魂,更是古人传承的天然养生良方。
艾叶的功效
艾叶性温,味辛、苦,入肝、脾、肾经,可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外用还可祛湿止痒,是妇科安胎、温经止血的要药,尤宜于下焦虚寒、寒湿证,为调经之妙品。《名医别录》评艾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本草新编》云“艾叶祛寒气而温湿痹,安疼痛而暖胎元。胎漏可止,胎动可安,月经可调,子宫可孕,且灸经穴,可愈百病”,可见古人对艾叶有十分高的评价。
艾叶常用于治疗出血证。下焦虚寒,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可单用本药,或配阿胶、芍药、干地黄等温经散寒,养血止血,如胶艾汤;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常配生地、生荷叶、生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如四生丸。
散寒调经
艾叶作为妇科常用的一味好药,常用来治疗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小腹冷痛,产后受凉腹痛,可用本品炒热熨敷脐腹;治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期腹痛及白带清稀等证,常配吴茱萸、肉桂、当归等散寒止痛,养血调经之品,如艾附暖宫丸;治下焦虚寒,冲任不固,血不养胎所致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与阿胶、芍药、当归等同用,以温经止血,养血安胎。
祛湿止痒
艾叶也是皮肤科常用的一味药,可用治湿疹、疥癣、皮肤瘙痒,既可单味外用,也可与黄柏、花椒等煎水熏洗。
此外,艾叶还是艾灸的材料,可将艾叶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放置时间长的陈艾,没有了生艾叶的燥烈之性,作用更为温和,所以古人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清明“艾”养第一招:食艾
中国食用艾草的历史由来已久。早自唐朝开始,《食疗本草》便有记载:“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到了近现代,民间更是有“清明前后吃艾草,胜过吃人参”的说法,艾草制作的美食也更加丰富,比如艾糍、艾米果、艾草青团、艾草煎蛋等等。
清明时节,是一年之中艾草最香、最嫩的时候,此时食用最为应季,于是全国各地的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艾草做成食物。
艾草被称为“医草”“纯阳之草”。虽然艾草的嫩芽其功效不是最强大的,但也正贵在平和,如旭日而不是骄阳,能平和地温补阳气,力度不会过猛,因此适合多数人包括孩子食用。
关于艾草的食用方法,传统的艾糍、艾草青团等,虽然美味,但不太好消化,容易引起积滞,并且偏黏腻,易生湿惹痰,所以一定要适量吃,尤其是脾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可以换一种容易消化的吃法,比如用艾草滚汤。
推荐药膳1——艾草煎蛋滚汤
材料:鲜艾草30克,鸡蛋2个。(1人份)
做法:鲜艾草清洗干净后切碎,放入打散的鸡蛋中拌匀,入烧热锅煎好,再加水适量煮沸,稍滚之后加盐调味即可。
推荐药膳2——艾草姜枣煮鸡蛋
材料:艾叶10g,红枣3颗,生姜3片,鸡蛋1个,红糖适量。(1人份)
做法:鸡蛋用水煮熟后去壳,再放入锅中,加上洗净的艾叶、红枣、生姜,水开后煮15~20分钟,最后加入红糖即可。
艾草虽好,不过需注意的是,湿热蕴结、阴虚内热者人群需慎用;艾草有止血的作用,经期不要擅自使用。
清明“艾”养第二招:泡脚
民间有个说法:热水泡脚,赛吃人参,富人吃补药,穷人就泡脚。泡脚是日常养生保健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赶走体内寒湿。门诊里经常有这样的患者,我一摸他们的手就觉得十分冰凉,到了夏天,空调、冷饮袭来,四肢冰冷更加严重,我建议这类患者可以用艾叶、花椒、生姜煮水泡脚,来散寒、增强身体的阳气。
如果感觉体内寒湿比较重,平时又比较少运动,那么可以经常用艾草煎水泡脚。艾草被誉为“纯阳之物”,具有驱逐一切寒湿的功力。
寒湿的自我判断方法
舌头: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
小便:尿液清长,没有什么味道,如水一样。
大便:寒湿易导致腹泻,肚子总觉得不舒服,一吃油腻食品就想上厕所,尤其在夏天表现得更加明显,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薄,中医叫便溏。
体味:寒湿体质的人汗出肤冷,身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味道。
带下:白带色白清晰如水,无臭味。
感觉: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湿的人会时常觉得局部有冷痛感、肿胀感或麻木感。
艾草泡脚,通常用干品,以三年陈艾为更佳,陈艾没有了生艾草的燥烈之性,作用更为温和。
选取艾草干品150克(1人份),加入2000ml的清水煮10分钟,放凉或加温水调节至40℃左右即可用。
泡脚时间可以选择晚上9点,而且最好是吃完饭1小时后;空腹、极度疲劳、饭前饭后1小时内,不建议泡脚;建议用高的木桶来泡,水量没过三阴交穴,有条件可以没过足三里;泡到全身发热或者微微出汗就可以了,通常时长为1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