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普遍充满了猜忌与冷漠?
我从国内到国外,有一个很强烈的对比感,就是国内的人普遍对人比较冷漠,而且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尤其是在陌生人之间。
我相信很多出过国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国人普遍比较友善,用中国话说就是“憨直”,总感觉傻乎乎的。
他们那种对人的良善,是不设防的,不会先入为主觉得你有所图,或者你别有用心。
陌生人之间也普遍比较冷漠,共情力比较少,人和人之间很容易就互相凶巴巴的,说话很少带着善意、真诚、和气。
另外,相比西方社会那种陌生人之间的热情寒暄,中国人的社交似乎更强调“分寸”与“距离”,甚至带着一丝防备与冷漠。这种普遍的猜忌与疏离感究竟从何而来?
自私、冷漠、窝里斗,中国人真的有所谓的劣根性吗?#窦文涛 #梁文道 #马未都 #周轶君 #马家辉 #许子东 #圆桌派 #陈丹青
首先跟中国的历史有关。
中国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人际关系的防御史。
从君臣到邻里,从商贾到亲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常常是建立在谨慎与算计之上的。汉武帝就搞过民间举报运动,后来的连坐等律法也让人与人之间很难信任。
古代的科举制度,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竞争。兄弟反目、朋友成仇的故事也屡见不鲜。
再到近现代,大家众所周知的时期更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脆弱。政治运动时期的“揭发”文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变得极高,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让自己或身边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样的历史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交模式,让人习惯性地戴着一层厚厚的防备面具。
谨言慎言、不信任他人,自此成了一种重要的生存法则。
但历史的影响不止于此。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强调“忠君孝父”,但这种忠孝并非基于自由意志,而是建立在“服从”与“控制”之上。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即使是最亲近的臣子,也不能完全信任自己的君王,因为权力本身意味着随时可以翻脸。
家族内部亦是如此,家长制的严格等级规定,使得许多亲情关系夹杂着权威与服从,血缘关系虽近,心灵却未必亲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谨慎计算的权宜之计。
红楼梦》里最尴尬的父亲是谁?
这种历史惯性延续至今,人们对于权力、关系、信任的理解,仍然深受影响。
我们害怕被利用,害怕一旦交出真心,便会被对方轻易碾碎。于是,我们学会了隐藏自己,学会了审时度势,学会了在冷漠与疏离之中寻找安全感。
如果说西方社会是基于契约精神建立的陌生人社会,那么中国则是典型的“关系社会”。
关系的纽带往往建立在血缘、地缘、师承或者利益交汇之上,人与人的信任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相处、试探、考验,才能逐步建立。因此,在中国社会中,陌生人的善意往往令人疑虑重重——“他为什么要帮我?他图什么?”
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事实上,这种对于“陌生人”的戒备心理,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模式。在古代,一个普通人一生的社交圈极其有限,主要围绕家族、乡里、宗族展开,外来者往往意味着威胁,而非机遇。一个陌生人进入村庄,可能是一个逃犯,也可能是一个骗子,人们天然地对外来者抱有防备之心。
而到了现代,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但这种“熟人社会”的思维依旧残留在中国人的心理深处,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为何农民工坐火车不吃饭?其中隐情少有人知
此外,中国文化中的“人情债”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西方,人们帮助他人往往是出于个人意愿,帮助之后双方关系仍可保持相对独立;但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往往意味着一种“负债”,而这种债务是无形但沉重的。
在中国文化中,接受帮助的人往往需要以某种方式“还情”,否则便会落入“欠人恩情”的心理负担。
因此,中国人在社交中常常小心翼翼,害怕随意接受别人的善意,也害怕自己的善意被误解为另有所图。
中国的教育也受了这种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往往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警惕陌生人,避免与不熟悉的人产生过多交集。
“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
“遇到别人问路,少搭理。”
“别人对你太好,可能是想骗你”……
这些话语从小便灌输给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防御性的社交模式。这种谨慎,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不受欺骗,但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与世界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更强调开放性和社交能力,孩子们从小就被鼓励与陌生人交谈,学会如何在信任与防备之间找到平衡。久而久之,不同文化下成长的人,便在社交方式上形成了极大的差异。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文化属性当中的冷漠与猜忌?
尽管中国人的社交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与现实根源,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冷漠与猜忌无法改变。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信息更加透明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利益交换”,更多的是情感与信任的建立。
首先,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学会主动向别人表达善意。一句简单的“谢谢”或“你好”,或许就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一些。
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句,这也是为什么台湾的华人,总会释放更多的友善,这一点我相信去那儿旅行过的人都深有感触。
台灣最具人情味? 外國人街頭實測:超友善
我在欧洲就有一种感觉,咱大陆人实在是太内敛了。我每次买二手东西之类的与同胞卖家见面,他们基本上都是一副戒备森严、冰冷不耐烦的样子,恨不得我拿了东西立刻付钱就走。
我习惯了像欧洲人那样与他们寒暄两句,结果还被人家侧目防备,那眼神好像我要干什么坏事一样。
另外,中国社会还需要培养契约精神,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在规则与信任之上,而非单纯的关系纽带。只有这样,才能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信任感。
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让社会变得更友善、更开放。只有当每一个人愿意放下戒备,勇敢地去相信、去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冷漠才会逐渐消散。
因为契约社会、法治社会的建立,自然而然就会让社会充满人情味,让人变得“傻乎乎”而心性简单,便会自然地对别人友善、真诚。
或许有一天,当你在街头收到一个陌生人的微笑,你不会再感到疑惑,而是回以同样温暖的笑容。我希望在未来某个时候,能看到这样的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