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能摆上中美“协议”谈判桌的关键牌是什么

BBC中文网 2025-02-21 20:40+-

美国总统川普周三(2月19日)表示他“期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但关于行程、具体操作等细节尚未有定论。学者认为,习近平访美“只是时间问题”。

周三,川普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作出上述表示。在被媒体追问是否会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时他只说“可能”但并未透露协议具体内容。

“我们最终会见到习近平主席以及其他领导人到访,”川普如是说,并表示在双方努力稳定关系的情况下,双边关系“良好”。

回归白宫后的短短一个月里,川普已经两次公开提到对习近平的邀请。

习近平会访美吗?

“习近平访美这件事发生的机率不低,但是事成上还要再酝酿一阵子,”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研究员宋文笛向BBC中文表示。“一部分是因为习近平上次访美时2023年底的事情,距离比较近。其次是如果访美,那么互动的礼遇、规格和身分都是双方需要再确认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卡耐基中国项目研究员庄嘉颖亦指出,习近平访美“只是时间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川普在第一任期内有访问北京且印象偏积极正面,只是在任期晚期双边关系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迅速恶化。

“受川普邀请访美,(对中方来说)拒绝也不是办法。但是中国方面会希望避免一个看起来像是习近平去美国朝贡的印象和认知。”

习近平上次访美发生在2023年11月,也是他第五次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访问美国,与时任美国总统拜登会面,当时双方就恢复两军通信、遏止芬太尼贸易达成协议。

宋文笛补充解释,目前来说,中国当下所标榜的自我国际形象和策略与美国非常不同。

“中国自我标榜是倾向多边主义,维持联合国中心主义等等,以此和川普的单边主义和大量从国际组织撤退来做区隔。因此,如果此时习近平去美国访问,那么美中品牌形象会再度绑在一起,对于中方的外交说词上会造成一些变数。这些都厘清之后,访美才会发生。”

核心议题

A young woman named Lily wears a face mask as she poses for her friend in front of graffiti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L) and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kissing each other while wearing face mask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crisis on April 27, 2020 in Berlin, Germany.

在川普第一个任期时,他曾公开表示对习近平的好感。图为新冠疫情期间柏林的一处涂鸦。

宋文笛还认为,在东海、南海问题,尤其是领土、航行权的争议上,中方会希望美方作出更明确的开放态度,让中方可以放开手去处理东南亚议题,不必同时分心去照顾来自美国的变数。

此外,对于美国来说,宋文笛指出,美方可能会继续在芬太尼问题上要求中方作出更明确表态和加强控管力度。

庄嘉颖教授则指科技、关税、中方在美国投资、以及台湾问题或是重点议题。此外,考虑到川普对于形式的侧重,中方或将更多考虑川普是否会遵守承诺。

《纽约时报》在川普再次谈到习近平访美一事后引述美国消息人士透露,川普团队正在探讨的问题包括由谁领导新谈判、在中美2020年达成的贸易协议中,中方在哪些方面没有兑现承诺等。

中国的献议则可能包括在美国投资设立太阳能、电动车和电池工厂,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以及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出口品、在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以及重建乌克兰问题上合作,以及承诺将美元维持为主要全球货币;等等。作为交换,习近平会要求美国减免一些关税,以及放宽对中国取得先进技术的出口管制。

宋文笛向BBC表示,若访美一事成行,可以期待双方达成更高阶层的直接通话管道,例如战略对话、双方军方高层热线等等,美方会更希望要这些形式安排上的规格上的新发展,因为这样可以让川普对内宣示称“对华关系上取得新突破”。

川普上台后对中国加征10%关税,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25%关税,这与他大选造势期间的对华言论相比稍显温和。

但目前只有对中国的加征关税措施真正兑现。

川普在1月20日回归白宫,他表示自己当时与习近平已有过通话,内容涉及TikTok、双边贸易和台湾问题。周三,川普进一步对记者表示,他正在就字节跳动旗下TikTok在美出售令与中国会谈。

宋文笛指出,川普2.0时代,中美关系或将走向更加稳定的轨道。

他还表示,拜登年代更讲究竞争、冲突和合作三轨并行,川普的主轴会是合作、为了促进合作的强硬表态和筹码,主轴不一样。拜登年代的主旋律是竞争,但是川普年代将会是有条件的合作,但是得建立在对美国、对川普更有利的基础上。

“川普第二任上台时间也不算长,现在他对亚洲、对中国的政策还未定型,但是有他在第一任期内的味道,就是他抛出一些说法,这些说法之间会有出入,但美方和中方的关系还没有正式变得特别恶劣,那么之后是否有转折点,是否会更好或者更坏,我们目前只能猜测。”庄嘉颖分析称。

  • 最新评论
  • 莘莘游子

    3. 在全球治理上采取“共同管理”模式 推动“全球资源共同开发”框架 设立类似“中美资源合作委员会”,专门研究全球资源供应问题,并让美方感受到供应链的稳定性。 例如: 在非洲、南美设立中美联合资源开发基金,共同开发关键矿产,确保双方都有稳定供应。 在稀土供应上,建立全球化稀土供应体系,让多个国家共同分担供应责任,而非中国单方面主导。 推动多边合作,降低美方对中国的敌意 让更多国家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中,避免美国单方面对中国产生焦虑。 例如: 通过金砖国家(BRICS)、G20、APEC等平台,推动全球供应链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推动世界银行、IMF、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协调机制,让美方感受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4. 通过经济合作降低政治对抗风险 促进中美投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模式 允许更多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例如金融、农业、制造业等领域。 例如: 在汽车、医疗、金融等领域放宽外资准入,让美企感受到“利益共享”。 允许美方资本投资中国的供应链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隆基股份等,让他们成为“利益相关者”。 建立“供应链安全对话机制” 每年定期举行“中美供应链安全峰会”,让双方保持沟通,减少误解和误判。 设立危机应对机制,例如如果发生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可以通过对话机制防止供应链被突然切断。 在“竞争”中实现“合作”,最终的目标是: .既保持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又避免被美国全面围堵。 .让美国的利益与中国市场深度捆绑,形成“合作大于对抗”的局面。 .确保供应链的长期稳定,让美国无理由对中国进行极端封锁。

    屏蔽
  • 莘莘游子

    签订“稳定供应”长期协议 与美企签订长期供应协议,保证中国不会单方面切断资源供应,减少美国对“供应不稳定”的担忧。 例如:2022年,中国与德国签订了长期稀土供应协议,美国也可以采用类似方式。 允许美企在中国稀土行业适当参股 适当开放美国资本参与中国稀土加工企业,让美国企业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减少对中国的敌意。 例如:设立中美合资稀土加工厂,允许美国企业持有部分股份,而非完全依赖中国政府的供应。 2. 在科技与供应链上建立“有限合作”模式 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共存”策略 降低美方担忧:美国对中国的最大担忧之一是中国在半导体和高科技领域的“弯道超车”,因此可以采取“中美合作,但分工明确”的方式,如: 中国专注成熟制程芯片(28nm以上),不挑战美方的高端芯片(5nm以下),减少美方的敌意。 允许美企继续在中国生产芯片(如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在华业务),让它们有更多利益绑定在中国市场。 新能源汽车与电池领域的互惠合作 中国在动力电池(锂电池、磷酸铁锂)、新能源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对此非常敏感。 合作方式: 让美企参与中国动力电池供应链(如与特斯拉、福特、通用等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合同)。 在美国设立合资工厂,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可以在美国投资建厂,与美方共同生产电池。 与美国共享绿色能源与基础设施 美国面临新能源转型的挑战,而中国在太阳能光伏、风电、电动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 解决方案: 允许美企投资中国的新能源企业,降低贸易壁垒,形成“市场+技术”的互惠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东南亚)联合建设新能源项目,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而非单方面竞争。

    屏蔽
  • 莘莘游子

    4.推动“新冷战”,以经济和科技手段打压中国 强化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封锁,例如限制中国获取高端芯片、先进制造设备等,以此作为报复措施。 加强对中国关键企业的打击,例如扩大对华为、中芯国际、比亚迪等企业的制裁。 推动跨国贸易联盟(如美欧贸易联盟),减少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 中国若要避免最坏情况(如全球资源战、新冷战或极端经济封锁),就需要在资源、供应链、科技和地缘政治上采取更精细的平衡策略,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降低美方的对抗情绪,找到中美竞争中的“合作点”,从而实现和平崛起。 以下是一些思路,只提供了一些合作的可能性(这里只举了几个例子,类似的例子,经济学家和国家贸易专家能想出很多,把重要的都写下来,看看能达成多少),具体是否可行,还需要专家讨论,以及与美方协商。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并非不可能。我们都已经见证了俄乌战争的停战协议,就是说明,只要说得出口,把心中的想法一条条写下来,再坐下来好好商谈,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包括哪些看起来天方夜谈的并不实际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互利共赢,即便是存在竞争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依然做得到。有一些事情上是吃亏了,但要谈的事情很多,在其它的合作意向上可以补偿回来,总体上还是能够平衡的。要真的感觉到吃亏了,那就要求美国关税优惠,最后总是能够找到补偿,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的。 再说一遍,以下只是例子,贸易专家才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 1. 资源互惠战略——建立中美“利益绑定”机制 通过合资企业方式共享关键资源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中美合资矿业公司,共同投资开发关键矿产,如稀土、锂、钴、镍等,让美国在供应链上有利益绑定,而非被中国“单方面控制”。 例如:中国可以与美国企业合作,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等地开采矿产,然后共同供应市场,而非单方面主导。

    屏蔽
  • 莘莘游子

    总结这些观点就是:中国不能独占资源。底层的逻辑就是:如果中国可以断供美国稀土,那么未来中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用同样手段控制资源市场,那么美国以后感受到的不仅是局部的疼痛,而是全身都痛。 面对中国的断供和进一步的资源管控,美国和西方的已经在实施的反制措施: 《通胀削减法案》(IRA),鼓励在北美和盟友国家建立供应链,减少对中国依赖。 建立G7“关键矿产俱乐部”,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合作,发展非中矿产供应链。 加强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审查,限制中国公司收购西方矿产企业,如2022年加拿大政府要求中资企业撤资锂矿公司。 可能会采取的反制手段和选项: 1.增强全球供应链安全,因此有必要加速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 增加对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非洲等国家的投资,扶持新的稀土、锂矿、镍矿等项目,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强化与盟国(如日本、韩国、欧盟)的合作,建立“非中国供应链联盟”,联合采购关键资源。 美国政府可能对本土稀土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提高本土加工能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2.联合盟国对中国“资源外交”施加压力 拉拢印太国家:卢比奥特别提到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越南等国,说明美国可能会联合这些国家,对抗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的主导地位。 施压非洲、拉美等资源出口国:美国可能会利用外交手段,阻止这些国家过度向中国出口关键资源。 鼓励多边制裁:如果中国加大资源出口限制,美国可能会联合欧洲、日韩,对中国的相关行业实施制裁,甚至限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矿产资源。 3.加强军事和地缘政治对抗 在南海、台海等地强化军事存在,确保印太地区的重要资源通道不受中国影响。 扩大美日、美澳军事合作,确保印太国家不会因为经济利益而完全倒向中国。 利用北约扩大“全球安全概念”,让北约成员国支持美国在资源供应链上的战略目标。

    屏蔽
  • 莘莘游子

    美国的担忧主要在于: 关键资源依赖中国:美国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完全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 无法迅速找到替代来源:即使美国试图从澳大利亚、加拿大、非洲等地进口稀土,但这些国家的产量仍然远远不及中国。 影响高端产业:美国的半导体、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都需要中国供应的关键材料。 中国在关键矿产的世界范围的供应链占有主导地位,是不争的事实:全球约60-70%的稀土生产来自中国,而稀土精炼和加工能力更是高达85-90%。虽然中国的锂矿资源不及澳大利亚和南美,但中国企业控制了全球超过60%的锂加工和提炼能力。中国在镍、钴、石墨这些矿物的加工和冶炼上也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超过50%的全球供应链。中国矿业公司通过投资、合资和收购方式,在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力。在刚果金,中国企业拥有多个矿场,控制着全球约70%的钴产量。中国公司深度参与印尼镍矿的开采和冶炼,支持新能源电池产业。在澳大利亚、南美,中国企业持有多个锂矿股份,如智利SQM、澳大利亚Pilbara等。 为避免中国在全球矿产供应链中从目前占据主导,到达到“绝对控制”的不可收拾的地步。美国及其盟友正在采取措施试图减少依赖,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但短期内仍难以摆脱中国在矿产精炼、加工和供应链管理上的优势。鉴于这种现实,卢比奥在采访中反复强调: 美国不会允许中国“绑架”全球资源——这表明美国担心中国正在通过经济手段,在全球矿产资源上建立绝对控制。 美国要联合盟友“确保供应链安全”——意味着美国可能会采取措施,联手盟国打破中国在资源供应上的主导地位。 美国要防止印太国家成为中国的“附庸”——暗示美国正试图通过经济、政治、军事手段,拉拢印太地区国家,防止它们过度依赖中国的资源供应。

    屏蔽
  • 莘莘游子

    关键的牌其实有很多,可能贸易谈判部门对此最清楚了,里面的各种各样的专家都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贸易谈判部门应该开个会议,把这些不同的想法搜集起来,记录在案,然后一个个讨论,具体不能单方面确定的,到时候有机会再问问谈判桌对面美方的意见,一起讨论。 我来举个例子,我刚看了另外一篇文章,谈到了稀土矿产以及供应链的问题,这件事情美方一定感兴趣。其它类似的,也应该很多,比如芬太尼问题等。 https://news.creaders.net/us/2025/02/21/2835824.html 在以上这篇文章中,卢比奥的表示,“美国将继续保持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其含义不仅仅是指美国在亚太地区有驻军、基地、使领馆等,更重要的是指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军事和外交参与,以及对印太地区事务的深度介入。也就是说美国持续在这一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维持其影响力,并对抗中国的扩展。 在后半段,卢比奥又谈到了稀土矿产以及供应链的问题。这表明除了军事存在和战略影响力,美国还将对(稀土矿产)的经济与供应链布局做出反应,减少对中国依赖,与盟友构建更紧密的供应链,减少中国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上的主导地位。 在2024年12月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加强对美国的出口管制,严控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关键物资的出口。这些材料在半导体、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此举被视为对美国此前加强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的反制措施。 我猜想这些出口管制,已经对美国相关产业的供应链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军工行业。这次卢比奥的最新发言正好反映了这一点,他的核心观点就是“美国不能让中国独占关键资源,以此对全球供应链施压”。这个观点反映出美国正承受这些物资管控带来的巨大的供应链压力,透露出美国在资源战略上的担忧,促使他们更加强烈地担心并反对中国“独占资源”的可能性。

    屏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