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限: 打零工, 替美国戏剧教父看豪宅

新三届 2025-02-20 11:36+-

  打零工

  House Sitting

  美国有种临时工作叫做 house sitting(看房子)。我在美国的学生时代,最喜欢的暑期工作就是帮美国富豪看守房子,既能轻松挣钱又能开眼界,绝对是一种极有趣的人生体验。

  探索频道有个《House of Rich and Famous / 富豪与名流之家》是我喜欢看的一个讲豪宅建筑的纪录片系列,它主要是从建筑风格和艺术装置的角度介绍名人之家和他们的艺术收藏。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最穷的时候,住进世界上最好的房子》(又名《在美国建筑之父的豪宅里当看屋人》)。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兴致勃勃,希望看续篇。我的确为有趣的名人(建筑大师、公关之父、大作家、戏剧教父、心理学家)等等看过好几个家。住在里面,与名人互动一阵子和单纯看电视节目又大不相同。每个故事的意义都远大于猎奇情节。对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好像也值得分享。

  在这些名宅里,美国戏剧教父罗伯特-布鲁斯汀(简称B先生或大师)家的书房和茅房绝对是我见过最戏剧性的了。所谓茅房,按现代文明的叫法就是卫生间或洗漱间。叫茅房纯属为了和书房压韵。

  有机会见识戏剧大师的“戏剧之家”应该归功于“house sitting”。80年代,作为一个来自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留学生,波士顿高昂的房租和学费真让我觉得捉襟见肘。第一次在MIT校园广告栏上看到美国人找“看屋人”时,我还真有点不敢相信,世上会有人自己去度假,把一个豪宅交给一个陌生人看管?这在人与人相互极不信任的我的祖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

  国人个个都是“老运动员”,对外人戒备森严,对自家人还防患未然呢。可美利坚就盛产“阿甘”,除了你真犯了罪,定了刑,否则全部都被假设是好人。怪不得美国被国内朋友叫做“傻瓜群居之地”。他们不仅常将孩子交给陌生的、英语都说不溜的外国保姆看护,还敢把一个家毫不设防地交给陌生人看管,自己开开心心地度假去了。估计他们的保险费也交足了,出了事反正有保险公司担着。

  自从我因为偶然机遇帮美国作家Ms. Goodheart(直译为“好心女士”)看过四个星期的家后,朋友介绍朋友,这种好事就不断找上门来。我的学生时代,没在房租上花过一分钱。有些假期,我一个人还霸着2-3个豪宅。

  女作家人如其名,真是个好心人。我给她看房子那个暑假,她去好莱坞与丈夫会合,走前她告诉我,家里的东西尽管吃,尤其是冰箱里的,不用给她留,她回来再买。只是我打开冰箱一看,那一包包冻得像木乃伊一样的鱼肉生产日期非常混乱,最早的要追溯到五年至八年前……早就过期了。她也是乱塞一气,明显没有按时效来消费。估计做饭全凭心血来潮,很符合作家形象。

  女作家的丈夫是好莱坞的电影制片人,她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有好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巴黎来的名妓…… 所以从来没把名人当回事,不会郑重其事地介绍朋友背景。当我认识她的第二年,她把这B先生的差事介绍给我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是个“很有名有趣的戏剧界朋友”(同时也是哈佛大学英文教授),每年暑假需要到大西洋的葡萄园岛上的Summer House (夏季别墅) 去写作度假4-5个月,波士顿剑桥区的房子需要有人看管。钱多活不累。

  我那会儿一心想着挣学费,也不关心什么名人不名人,听女作家说这老兄付钱多,可能对我的学费不无小补,当然是欣然接受。对我而言看房子管吃管住,时间灵活,不影响我现有的两份兼职工作,我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什么活要干,我晚上或周末干好了。每周还有500美元薪水,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640 (12).webp

  青年的戏剧教父

640 (13).webp

  中年的戏剧教父

640 (14).webp

  著作封面上的大师

  第一次见到布鲁斯汀先生的时候,着实吓了一跳。眼前这个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中年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堪比电影明星,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对,“魅力”是个准确的词来形容他给我的第一感觉。魅力要比帅高级N倍。

  他身材魁梧,挺拔,一点不像60岁的人。这可能和他热爱运动,每天打网球有关。他有一副“剧院人”独有的磁力超强的浑厚的嗓音,那声音仿佛是天然的立体环绕声音箱,能把周边的人整个包裹起来。他还有一张五官鲜明,表情丰富生动的脸。喜、怒、哀、乐、威、厌…… 每一个表情都被表现和传达得如此充分、准确和令人印象深刻。

  他一笑,从嘴角到眉梢每一道皱纹都光芒四射,屋里的温度顿时能上升好几度;一蹙眉,就像文革中的国产电影里场景转到解放前一样,顿时阴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让人不寒而栗……(当然,“解放前”表情在相识的第一集里没有出现,不然我也不会接下这工作。)

  布鲁斯汀先生热情地带我参观了他的家。家里有一样东西引起了我的特别好奇。从进门的走廊到楼梯墙边,一路挂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古老的大钥匙,像是随便摘下一个,都对应着一个神秘的宝库。

640 (15).webp

  这栋维多利亚式的三层花园洋房,外加地下室,四层楼总共只住着爷孙三人:六十出头的爷爷,二十六岁的未婚爸爸和一个六岁的小孙子。多么奇怪的一家人!

  一楼有个大客厅,客厅外是个巨大的玻璃阳光花房。两个餐厅,一个自用,一个正式宴请用;厨房,客房(空着)。二楼有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主人区”——有一大卧室套间和一大书房;后部分是一个可以独立关起门来的二室一厅,算 “客房部”吧。布鲁斯汀先生说那整个客房部归我和我先生使用。三楼是他的视听空间。他的儿子丹尼尔和孙子麦克斯反而被他规定只能住在地下室。

  这个安排让我大跌眼镜。我不好意思地对他说:其实不用把二楼让给我,我不介意住地下室的。他笑了,完全不容置疑地说:这是我的房子。我决定你们住哪儿你们就住哪儿。丹尼尔目前买不起自己的房子,他和麦克斯只是寄人篱下,所以理所当然应该住在地下室。这和你来没关系!他们一直是住那里的。看到我一脸诧异,他又灿烂一笑加了一句:你不要感到内疚,你这是劳动所得,他们是白吃白住的。

  好一个严父!美国人家庭观念和教育思想和中国人真是不一样。十八岁以前是爹妈的养育责任和义务。十八岁后还赖在家里就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了。美国孩子和父母住一起并不被看成是孝顺,而是被人嘲笑为无能。

  他家里原来有个中美洲来的黑佣,但五天后要回巴哈马去嫁人了。所以布鲁斯汀先生不仅要找人暑期看房,还得赶紧找个长期的佣人,带到岛上去。因此我的到来显然非常受欢迎。

  第一次面试,他问我会做饭吗,我用他冰箱里现成的大对虾和西兰花,做了我仅会的两个拿手菜。黄油椒盐大虾和蒜蓉西兰花。我这两个快手菜总能将美国人打倒。他对我很满意,希望我马上搬来,这样在他们全家上岛前和我能有一周的共处时间。

  布鲁斯汀先生的家座落在美丽的查尔斯河畔一条历史名街上。离哈佛广场也是舒适的步行距离。这里名宅云集,文化、艺术氛围非常浓厚。不少房子前面都竖着历史文化遗址的铜牌,让人肃让起敬。19世纪中叶,波士顿曾是美国文学的一大中心。哲学家、散文家、诗人爱默生,朗费罗和作家霍桑都出自此地。打那儿走过都让人肃然起敬,觉得自己渺小。

  Mr. Big

  大人物的茅房和书房

  我虽然是学文学的,但对于美国戏剧,知之甚少。出国前只读过田纳西·威廉姆斯、尤金·奥尼尔和阿瑟. 米勒寥寥几位美国剧作家的作品。眼前这位老爷子是何方神圣,我一无所知。入住后,是先生的茅房和书房让我见识了一个Mr. Big大人物。

640 (16).webp

  它真是我见过最最戏剧性的一个空间了。茅房巨大无比。大浴缸几乎大到像个儿童游泳池。糊在墙上的所谓“贴墙纸”全是拍得非常精彩的大幅黑白照片。迅速瞥一眼,照片上全是奥斯卡影帝(如罗伯特·蒂尼罗、 罗宾·威廉姆斯)和影后(如梅丽尔·斯特里普,朱迪-福斯特)以及托尼奖的大牌演员。名气最小的也是些我熟悉的电视剧名角了。大多照片是来自那些举世瞩目的著名的颁奖晚会上或首映式上的浮光掠影。更出奇的是所有这些影帝影后们都争先恐后、群星拱月地挤在布鲁斯汀先生身边拍照,简直就像他的粉丝(fans)大会。而大师则是非常淡定地领受着这一切。

  到底谁是“影帝”?显然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640 (17).webp

  梅姨是大师的得意门生之一

640 (18).webp

  华莱士与大师一起荣登美国名人堂

640 (19).webp

  “小教父”演员帕奇诺拜见戏剧教父

  而漱洗室的正中间,就是那个让我终身难忘的造型如同古典喷泉的马桶。四周的墙上,围观群众中有美国王牌新闻节目60分钟主持人华莱士拷打灵魂的直视;风月俏佳人朱莉亚·罗伯特张着她那34颗牙齿全都闪闪发光、粒粒可见的招牌大笑;“小教父”阿尔帕奇诺的夺人心魄的逼视;梅里尔·斯普里特扮演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那忧郁的背影;还有艾迪·墨非恶作剧般的一脸坏笑……

  我不禁纳闷,在这一群名人的关注下,一个人怎么尿得出来?!他必须是更大的咖。

  而大师的书房也非常气派。书房中间有一张两米多长的大古董书桌和一张大皮椅子。想象一下高大的他坐在那儿,应该也蛮般配的。旁边有张古董小桌是雪笳烟专用,他不抽烟,只抽古巴雪茄。想想也是,如果他手里拿着的不是咖啡色的大雪笳而是细小的白香烟,应该非常不相称。

640 (20).webp

  抽雪茄的教父

  两面墙上全是精装大部头名著古籍,书架之间有一摞堆的比人还高的各式各样的书籍和出版物竟然全是他一个人的著作。从小到大我一直用一个成语“著作等身”,今天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著作等身”了。真是个Mr. Big大人物!

  他1964年的著作《革命剧场:从易卜生到惹内的现代戏剧研究》早已成为现代戏剧写作的经典教材,也是全世界戏剧研究者的必读之书,教父的著作太多了,不胜枚举。

640 (21).webp

  入住的第一天,正好碰上大师开Party, 我就帮着一起招待客人。来了一屋子红男绿女,男的个个酷帅,女的个个性感。全是美国著名的演员和创作人。我的朋友女作家“好心人”也来了。她指着家里四处可见的女主人照片告诉我,十年前大师的太太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单身十年的他简直就是众美女追逐的对象。那一晚,我也见识了西方美女对心仪的人献媚有多大胆!她们围着大师彩蝶纷飞,各种放电,性感又妖娆。而大师则是任凭乱云飞渡,我自巍然不动。更显Mr. Big 气场气度。

640 (22).webp

  大师逝去的太太诺玛

  我这才知道,原来布鲁斯汀先生是美国当代大名鼎鼎的戏剧教父。他集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作家、教育家和艺术企业家于一身。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一手创办了耶鲁大学剧目剧院和美国实验剧院两大最知名的剧院,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美国戏剧界的观众版图。

640 (23).webp 

  《纽约时报》报道:耶鲁戏剧学院新院长

  他38岁就当上了著名的耶鲁戏剧学院院长 (1966–1979)。名桃名李满天下。

640 (24).webp

  耶鲁剧目剧院

  在耶鲁期间,他还创办了耶鲁剧目剧场,红遍美国。1979年,耶鲁的新上任的校长和他合不来,哈佛校长如获至宝,马上向他抛出橄榄枝。结果他前脚到哈佛,后脚就跟来40名干将。波士顿交响乐团举世闻名,但戏剧类一直被纽约百老汇盖了风头。布鲁斯汀先生的到来,成了波士顿文化圈最期待的事。

640 (25).webp

  大师在美国实验剧院门口

  他和他创办的美国实验剧院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简称A.R.T., 也译为美国剧目剧院,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人艺”) 共上演过两百多个剧目。不仅上演的戏非常有名气,揽括了几乎所有的戏剧奖项,还参加了欧洲的所有重要戏剧节演出,演遍欧洲各国,还是第一个在俄国契柯夫戏剧节演出的美国剧团。

  布鲁斯汀先生还是美国最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每周末他会应邀前往百老汇看新戏上演。《新共和国》《哈芬登邮报》和《纽约时报》的周末版总有他写的剧评。百老汇非常在意他评戏时举重若轻的措辞,甚至字里行间的微妙态度…… 在他的聚光灯效应下,你可以变成一颗耀眼的巨星冉冉升起,一夜成名,也可以变成像小丑一样成为众人本周末嘲笑的谈资。

  可想而知,有多少名人以成为大师的门生而荣,有多少演员以上大师的戏为乐。

640 (26).webp

  大师课

  ART的成功还被哈佛商学院教材公司写成是美国最成功的文化营销案例,卖给全世界的商学院当做市场营销的典范案例,各商学院再卖给MBA学生(本人日后读MBA也为此掏过腰包)。我离开大师一年后在市场营销课上读到这个案例,才进一步了解了大师的伟大。

  做客葡萄园

  入住几天后,大师邀请我们和他祖孙一起去大西洋葡萄园岛上的夏日别墅做客一周。我因为在一个心理医生诊所还有一个每周工作两天的工作,所以就去请教心理医生老板能不能去,也顺便看看能否请一周假(两个工作日)。

  心理医生老板也有栋别墅在Matha’s Vineyard(玛莎的葡萄园)岛上。她听说我要去岛上玩,就警告我那个岛是不太对外开放的暑期度假岛,人和车上岛都要预约渡轮,票很难订,岛上酒店也极少、极贵。当我告诉她是布鲁斯汀先生请我去做客时,她显然很惊讶:“大师请你,你肯定得去呀!美国总统都没有几个能买得起那岛上的房子,夏天都等着岛上富豪邀请他们去做客呢,你还犹豫啥?”

640 (27).webp

  克林顿总统在大师(左1)家做客

  葡萄园岛面积与香港差不多大,总人口却不到五万(相比香港750万人口)。岛民非富即贵,重要的是还以文化积淀著称。比如,肯尼迪家族,哈佛,沃顿校长校董,华尔街大佬,Lady Gaga, 波士顿职业球队(Boston Celtics)的老板,大律师,名医和各路名流雅士…... 都是这岛上的夏日居民。他们平常住纽约和新英格兰的大陆上,夏天带着家人来岛上别墅住4-5个月。

  轮渡上除了我那辆老掉牙的破车,全是名车豪车。初次上岛,非常颠覆我的观念。岛上没有一个交通灯,也没有交警。到处都是“荒芜的”郁郁葱葱,几乎看不到一栋趾高气昂的“豪宅”。房子都很低调地藏在森林里。我如探险家一样,紧跟着大师的大车,驶入一条中间长着高高茅草,隐约有两道车轱辘印的土道,(我还兴奋地跳下车来拍了一张照片),穿过一片茂密的林子才到了大师的家。后院直接连着一大片私家海滩,一望无际,看不到邻居。

640 (28).webp

  大师既然邀请我来做客,对我也没啥要求。我年轻幼稚不懂事,除了帮忙买菜做饭,就是开着我的破车到处玩,到处拍照。

640 (29).webp

  悠哉的我

  最快乐的是去海里捞螃蟹,捡生蚝,海贝,感觉可以当原始人,靠海吃海活得很开心。我找了一个铁筐子,把弄来的生蚝、蛤蜊直接浸在自家的海滩海水里养着,吃多少取多少。

640 (30).webp

  波士顿蛤蜊鲜美无比

  鸡尾酒佐大西洋生蚝

  大师很惊讶地看我这个无师自通的“渔民”弄来了这么多的海鲜,直呼你太了不起了!还用报纸布置了一番,发布了一条“玛莎岛海产大丰收“新闻。大师一时兴起准备请朋友来喝酒吃生蚝。

640 (31).webp

  《纽约时报》美食“专栏”

  他客气地问我,他出去会友时,我能否抽空把这空置了好几个月的房子吸吸尘。我爽快地满口答应下来。

  可是他家那吸尘器好像哪里坏了不得劲,我给全家吸了一遍,机器声倒是轰鸣作响,可效果甚微。大师回来看到的还是老样子。

  大师顿时皱起了浓浓的粗眉头,说他请了一票客人傍晚要来Happy Hour (共饮快乐时光),家里怎么还这么脏?

  我马上委屈得不得了:我明明全部吸过一遍了啊!

  他满脸狐疑:吸过了怎么还这么脏?顿时那张脸就像国产电影里的“解放前”一样,从明晃晃的艳阳天一秒钟切换到乌云密布,山雨欲来。吓得我不轻。(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其实是舞台表演的特色。舞台表演与电影电视不同,没有近景和特写,所以演员表情相对夸张一点才有效果。)

  当时的我只觉得委屈生气,也不知道去认真检查吸尘器是否坏了,既不懂得解决问题,又不懂得如何申辩。只觉得受到怀疑就是受到莫大侮辱,无产阶级的玻璃心就这么碎了一地。一时间,我们陷入僵局。

  他赶紧打电话找了岛上一个专业的清洁工来,快速把全屋清洁了一遍。

  几天后我要回城了,大师说他儿子孙子都很喜欢我,问我要不要留下来帮忙。他可以另外找个人在波士顿看房子。雨过天晴,大师的笑脸又如初见般灿烂。我心里却还在为他不信任我感到别扭,还是没过那个关,给多少钱都不干,坚持要走。我不想和他打交道,还是回去看空房子比较合适。

  回城后,一个通过假结婚刚来美国的熟人听说大师要为岛上找全职保姆,马上请我介绍。她性格乖巧,善于察言观色,上任后,处处讨大师欢心,相处得非常好。暑假中她常常打电话给我,私下里没少对我骂大师怪癖,但实际上,只要一看到大师有空,她就拿着莎士比亚剧本去请教大师,给大师留下极好的印象。一个假期没过完,大师居然帮她从全美顶级的商学院拿到了一个全额奖学金。

  批评家被我批评了

  暑假快结束时,大师一家还没回来,就先托人把他家的猫送了回来。说是那只猫在岛上染病了,让我有空时送去宠物医院看看。

  我从来没养过猫,没太听懂它得的是什么病,大师也没有告诉我那病的严重性。我看那只猫四下乱窜,活泼得很,并没有病恹恹的感觉,我也没有紧迫感,真等过了两天“有空”时,才将它送去宠物医院。这时家里已经完全被跳蚤一样的蜱虫攻占了。我病得比猫还厉害,全身满是大片大片的红包,奇痒无比,昼夜难眠。

  心理医生老板看到我一身的包,危言耸听地让我去检查是否得了“莱姆病”,说是葡萄园岛上的野鹿蜱虫是很危险的,猫狗染上后,会传染给人,人得了会致命...... 把我吓得不轻。

  万幸,我没有得莱姆病。但那个家我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正好马上要开学了,我打算尽快逃离。

  大师来电告知我两天后回波士顿。再次挽留我,希望我能继续住在他家,把这个短期的看房工作变成一个长期的live-in居家兼职工作。

  通常中国人心里不爽,都不太会挑明。或是虚伪地编个谎话,微笑分手,从此老死不相往来,或者心照不宣,把话烂在肚子里。

  偏偏我这人幼稚又直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一天也不想延长。

  电话那头,大师关切地问:发生什么事了吗?

  我本以为他根本不在乎,没想到他还追问我。或许是因为我被虫咬得如此烦躁,去意已决,或许是因为我们远在电话两端,我看不到他那张戏剧性很强的脸,不禁放肆地脱口而出:“你喜怒无常,让我倍感压力。”

  话一出口,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个英语还不太流利的学生,居然对着戏剧教父一顿大输出,一二三地列举了他的几大“罪状”。

  估计从来没有人敢这样批评大师。我也已经做好准备他要暴跳如雷地和我干一仗。结果没想到,他沉默几秒钟后,突然用非常真诚的语气对我说:“我真是太抱歉了,我完全没有想到,会给你造成这样的伤害。希望你可以接受我迟到的诚挚歉意。”

  这下轮到我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了。慌慌张张地挂了电话,甚至趁他回来前仓皇逃走了。

  重逢在上海

  一晃20年过去了,除了读MBA时在市场成功案例里读到戏剧教父的光辉事迹,我与他再无任何交集。通过在美国商学院课堂学习和多年的全球工作实践,我领悟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成长为一名国际500强企业高管。我也已经不再是那个在阶级斗争教育中长大的,怀揣一颗无产阶级玻璃心的年轻女孩。回忆往事,我意识到自己当年与戏剧大师的交往中,智商情商双双不在线。只可惜我大概也没有机会再见他,为我的粗暴向他道歉了。

  我能做的补救行为是,当我的部下或朋友的孩子去美国留学,抱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种族歧视时,我会很耐心地让他们客观地陈述事实,然后我冷静地分析其中各方的观点和可能存在的误会,让年轻人不要太鲁莽地下结论。

  在这期间我与华人戏剧大师赖声川倒是成了好朋友。十几年前,一次在交流各自年轻时的留学打工经历时,我和他讲了这个为戏剧教父暑期看房子故事。赖老师听了非常惊讶,正好他在创办中国乌镇戏剧节,请来的第一任名誉主席就是布鲁斯汀先生。于是,赖老师决定给戏剧大师一个惊喜。

640 (32).webp

  晚年的爱

  2013年5月,大师和他的新太太(也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哈佛女教授)到达上海的当天,赖老师就安排了一个神秘的“欢迎酒会”。布鲁斯汀先生纳闷这酒吧怎么会坐落在外滩上的一个私人家中,看到开门的我,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整整23年过去了,我们居然重逢在上海外滩!上回,在葡萄园岛,我是他的客人(我后来才意识到那是何等的善意);这回,在外滩我家,他是我的客人!多么惊喜!

640 (33).webp

  大师来我家做客

  他很惊讶我居然记得他最喜爱的法国灰鹅牌伏特加和最喜欢的佐酒芝士。我是何等有幸可以回馈他。过尽千帆,往事无需再提,一切理解和包容,已在不言中。

  86岁的大师依然精力旺盛,魅力十足。从Boston出发来上海,刚刚经历了20多个小时的旅行,却毫无倦意,也不受时差干扰,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足,幽默风趣。他把那台响声震天,但毫无成效的吸尘器叫做“官僚政府”。全是它的错!

  我谢他给我了克林顿总统“同等待遇”,他答:”估计美国总统也没有享受我现在的待遇。”

640 (34).webp

  大师给首届乌镇戏剧节带来莎士比亚三部曲之一的《最后的遗嘱》。

  乌镇戏剧节一周,每天从早到晚,各种戏剧活动,讲座,和记者招待会、录视频.....十几个小时连轴转,我在兴奋之余都有些疲惫。没想到86岁的大师却始终精神抖擞,脑子机敏锐利,开口妙语连珠。

640 (35).webp

  接受中国记者采访

640 (36).webp

  在戏剧节长达8小时的《如梦之梦》观影现场,他虽然只能通过翻译看话剧,依然以一纸一笔,从头到尾将观剧感受全部记录下来,并以戏剧评论家的身份对赖老师的戏给予高度评价。

640 (37).webp

  2010年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为大师颁发了国家艺术终身成就奖勋章

  我看到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全世界各地来的编剧、导演,演员那么热切地围着美国戏剧教父要签名和合影留念,那一幕又让我想起大师的茅房墙上那些照片。万里之外,在一个陌生的新国度,戏剧大师的粉丝继续在扩大。不知这趟旅行后,是否某张有趣的照片,会有幸被选中贴到他家的茅房墙上。

  后记

  我和大师曾有约定,下次回美,一定再去波士顿或葡萄园岛拜访他。没想到2023年底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享年96岁。

640 (38).webp

  中文讣告

  国际主要媒体的讣告上称他为戏剧世界的巨人,戏剧艺术先驱,剧作家,导演,批评家,教育家,改革者,艺术企业家。在我心中,他既是个思想独特,知识渊博,创意无限的大师,又是个充满爱心,为人真诚的老朋友。

  谨以此文,作为对大师的怀念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