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湾区生活三年多后,我的物欲好像消失了

噗噗闯硅谷 2025-02-18 17:28+-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三年多来另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就是我本身就不是特别蓬勃的物欲在来了湾区之后进一步下跌。主打一个及格线以上的物质生活,怎么着都行。

吃穿用度方面,我几乎没有了太大的欲望。就连以前特别感兴趣的旅游,现在兴致好像都没有那么大了。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以及毕业刚工作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溜出去玩,长途短途,境内境外。

但是去年,我好像只在年头带爸妈去了趟夏威夷,年末回了趟国,差一点儿没用出我信用卡的FN。

Image

(每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没了,顶多在附近爬个山)

也不怪别人说湾区无聊,湾区人无聊呢。

至于为啥我的物欲在来湾区之后大幅降低,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奢侈消费不再具有社交属性

在其它一些超一线城市,奢侈品的购入通常不仅仅是为了使用。很多时候,它是具有一种社交属性的。

这一点在上海香港东京这样的金融中心体现的就更为明显。

奢侈品在这些城市,更像是一种能证明职业身份的“非简历语言”。在人和资源占主要组成部分的金融环境里,从业者需要在短时间内传递出专业、可靠、高阶的信号。

它是一种圈内默认的社交筛选法则:你穿着打扮上的消费高,可以让对方一眼识别出你的资源级别,从而更快速地建立信任,推进交易或者资源置换。

但是湾区因为行业的关系玩得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整个硅谷的财富分配逻辑和传统行业不同。

硅谷聚集的是一大帮不受东海岸old money待见的new money。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股权收益、公司估值等数字资产证明实力,而非实体奢侈品。

科技从业者们也普遍更追求功能性最优解。Apple全家桶,Patagonia的卫衣,人均一辆Tesla是属于硅谷人的新的社交货币。

再说个有意思的题外话,我们昨天闲着没事儿就跑去看了几个一千多万美金的豪宅Open House。

有趣的是,去看Open House的车里不乏Tesla(甚至是Model3),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豪车。去看豪宅的客人们穿着也都很朴素,卫衣+牛仔裤,也没见到有谁背特别贵的大牌包包。

Image

(附上昨天看的豪宅)

这种景象感觉在上海还挺难想象的。去看一个亿的小目标的房子的主要客群居然开着这么平价的车,穿这么朴素的衣服。

湾区真是硬生生的改变了大城市的身份符号体系:当“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足以提供精神满足,当估值和代码成为硬通货,传统奢侈品的符号价值便被降维为“旧世界的装饰品”。

在上海时,我的工作需要我面对高净值的客户,自然也需要穿戴贵价装点门面。而在来了湾区之后,我作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个小卡拉米,自然是会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对奢侈品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

2

纯消费空间被压缩

物欲降低很多时候并不是主观的什么意识觉醒,很多时候也是以为客观因素,被动地降低。比如其它方面已经被快被榨干了,自然没有欲望进行高物质消费。

湾区的一切都很贵。尤其在疫情之后。

外食随便吃个过桥米线/兰州牛肉面,人均30刀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顿海底捞,人均80刀。

一杯喜茶,7刀。

Image

(给大家看看这边喜茶的价格)

当然这些还都是小打小闹。如果你一不小心买了房子,但凡你还是个没有财务自由的打工人,每个月都会被房租和地税薅走一大半的收入。

很多人都说消费欲望最高,最敢花钱的时候就是刚工作的时候。一下子每个月有了收入,虽然不算太多,但是喂饱自己足足够够了。

没有房贷,没有孩子要养,吃吃玩玩买买买又能花掉多少呢。

反倒是收入增长到了一定阶段,进入人生下一阶段,可支配的收入比刚毕业时还少。花起钱来自然不会再大手大脚。物欲自然就没那么高了。

3

消费场景少,商圈分散

在国内,无论是电商,还是线下的商圈都还是很发达的。以我之前居住过的上海为例,地铁一两站内就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商圈,可以满足逛街+娱乐+吃饭全方位的需求。

我们这次回国从浦东机场坐磁悬浮到龙阳路地铁站。可能是太久没回国了,都快忘了国内的地铁站商圈有多繁华。就小小一个龙阳路地铁站,就有一系列配套的吃喝玩乐。

不光是上海这种超一线城市。就算是普通的二线省会,一样是可以做到步行距离内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消费需求。

国内电商的发展更是领跑全球。供应链、物流、支付各个环节都不知道甩美国几条街。我三年多没回国,去年底回去待了两周,都感觉到跟三年多前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

这就导致,在国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能刺激消费的场景太多了,想花钱太容易。

但是在湾区,能够刺激消费的场景实在太少。纵观整个湾区,能算得上能逛一逛的大型商场简直少的可怜,Palo Alto的Stanford Shopping Center和Santa Clara的Westfield已经逛不出什么花了。

而且想要去这两个商场基本都是要开车的,很难说晚上吃完饭,溜达着,走着走着就到了。

电商的体验更是跟国内没法比。官网上买个衣服,买个护肤品,经常寄到的时候我都快忘了我是什么时候下单买的了。

退货更是麻烦。被国内那种手指头点一点,就立刻可以约快递员在一小时内上门取件的消费习惯惯坏了之后,这种还要自己开车去找退货点退货的流程就变得难以接受。

所以线下消费吧,嫌远,也嫌千篇一律没意思。

线上消费吧,嫌久,也嫌退换货麻烦。

湾区人的生活消费动线由此变得及其的闭环。久而久之就想着,算了算了,不买了。

4

人变闲了,向内探索的时间变多了

之所以人的物欲会高,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消费会迅速带来多巴胺,让人上瘾。

当每天属于自己生活的时间被大量,消费就会和无脑刷短视频一样,会成为我的“奶头乐”。

买买买像是一种报复性取悦自己的行为,让我感觉自己至少还有一些生活可以抓在自己的手心里。让我安慰自己我并非只是一个忙于讨生活的机器。

湾区人总的来说,都会更注重work life balance。

鼓吹卷文化的公司在这里都没什么好名声,大部分人宁愿选择更低一些的薪水也都不会去。

工作之外的时间变都是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时间。

我身边几乎每个朋友都有自己的爱好,并且很多都在好好发展自己的爱好,为它们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有认识的程序员couple和朋友们一起组乐队,每周末会聚在一起练团(好羡慕!!)

我自己也在这几年间发掘了更多我很喜欢的事情,比如持续写作。

创作的过程可比消费快乐太多了!

消费的快乐几乎只存在于下单和拆快递的那一刻,之后多巴胺的分泌量就会呈指数衰减。

而创作带来的快乐非常持久,那些一个个突破叙事瓶颈的瞬间,那一个个end-to-end被自己完全掌控塑造的作品,都比拥有一个新的包和一件新衣服快乐得更深刻。

我很庆幸,我从最初的对湾区印象非常差,到摸索出了和它好好共处的模式。

物欲更低,没有让我有任何不被满足的窘迫感。反而,我好像更平静、更幸福。

  • 最新评论
  • 没有嘛

    去别的地方更明显 呵呵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