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受重挫 官方担忧中芯国际两状况
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的龙头,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对抗西方国家高科技“卡脖子”最具代表性企业。最近公司在公布财报中透露了一些令大陆官方与民间担忧的现象:一是出货净利润几乎腰斩,二是产品价格下滑伴随经营费用提高。这显示以举国体制发展半导体制造业的策略受挫,未来要维持以大量投资抢占市场并支持技术迭代的路线,可能会难以为继。
据中芯国际提交给香港联交所的文件透露,由于投资收入和财务收入减少,该公司2024年(未审计)利润为4.93亿美元,比2023年的9.03亿美元下降45.4%,降幅几近腰斩。尤其是第4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1.5%,利润却下跌38.4%,全年净利润也下降23.3%。
分析师指出,中芯国际近3年收入增长,但毛利率却大幅下降。2024年营收80亿美元,增长1.67倍,但毛利率则从24.5%滑落至18%,净利润率则从11.5%下降到6.3%。造成这种现象来自于持续的大规模投资支出,抬高了经营费用,加上大陆低阶芯片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但高阶芯片产能仍然紧缺。如果与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50%的毛利率和35%左右的净利润率相比,中芯国际的毛利率低了2/3,净利润率更低了4/5。
除了产能过剩造成的利润下滑,中芯国际经营费用偏高是因为仍在进行大规模投资,这些投资何时能够产生合理的回报还难以确定。2024年中芯国际的资本支出是其利润的14.7倍,若以2014年至2024年这10来统计,中芯国际累计资本支出是累计营收的90.3%,是其累计利润的6.54倍。而不断把营收及利润投向厂房设备等资本支出,也加重了公司负债与利息支出,这不仅侵蚀营利,也加重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
中芯国际有近9成的收入来自大陆本土企业,华为是最重要客户,欧美国家有高通、博通和德州仪器,占比约1成。其中消费性电子(手机、平板电脑)是中芯国际最大的收入来源,比例约占4成。这种以低端芯片为主的产品结构,使其盈利受到大陆其他低阶芯片企业产能过剩与削价竞争的影响。分析师认为,如果中芯国际无法突破先进制程瓶颈,只在低阶芯片上与大陆其他半导体企业拼价格,不仅会继续拖累中芯国际的盈利能力,也不利于大陆芯片产业的进步。
然而,要突破门槛跨入先进制程谈何容易,目前在28nm以下的技术、设备与材料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国产替代仍在缓步前进。这些年来中国大陆大量投入的半导体企业多如牛毛,在无法跨入先进制程之际,只能在传统低阶制程相互厮杀求生,导致低阶芯片价格持续下跌,造成中芯国际去年下半年毛利率跌破10%,这也同时反应大陆低阶芯片市场惊人的内卷,确实已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目前中芯国际与大陆其他半导体制造企业都面临的困境,而当年各地方政府、国营企业与民间资金竞相投入半导体业,即便在技术上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多数投资者都著眼于创投炒作估值。一些媒体与业者甚至将这种投资狂潮美其名为“举国体制”,要用当年研发原子弹、导弹与训练体育精英选手的方式,把发展半导体产业当作一场全面性的人民战争。结果是官方与民间共加入这场新创芯片企业盛宴,其中有大量企业烂尾,部份能留存下来的陷入价格内卷的苦战,只有少数企业找到可以立足的技术及商业模式。
大陆晶圆代工双雄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2024年的净利均出现锐减现象。(图/新华社)
产业分析师指出,半导体业只要跟代工或制造有关的,都需要重量级资本投入,生意模式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利润率并不高,现在大陆多数半导体企业都有现金流的问题,只能靠持续融资维持运作。即便像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这种最大的芯片厂,虽然具有高阶制程国产替代的潜力,仍需要靠持续的融资来维持,否则现金流太过吃紧。至于其他半导体企业,现在大陆财政与民间投资愈见紧缩,他们的未来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