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剑桥读最热门专业 名校滤镜彻底碎了

谷雨星球 2025-02-13 14:31+-

大家好,我是莎莫。

一个吊诡的现象是,在内卷的当下,考入名校仿佛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这不过另一个人生故事的开端,有美好,更有挑战。

有学生将其形容为“恐怖片”:一节大课几千人末位淘汰,拼命“厮杀”拿到高GPA,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在Top1公立牛校学计算机,差点被“卷”成恐怖片。

究竟,在名校读书会面临什么?不久前,我们统计了剑桥大学发出了271枚录取,榜单之外,在剑桥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于是,坚持用过来人真心话缓解焦虑的谷雨星球,在这一期#听听00后的真心话 里,邀请剑桥工程系的Catherine写下了求学感受:

“来了大学后我才意识到,出国留学在我们的社会里被过度浪漫化了。”

图片

工程系学什么?

我是Catherine,作为一名剑桥在读中国留学生,我属于小众款的“异类”——

我的大部分同学从小就在国际学校读书,不少是国际高中出国,甚至有许多中小学就开始留学,我却是走应试教育路线的,经历了高考的全过程。(注:Catherine之后也会在分享如何申请备考经历,关注谷雨星球别错过。)

工程系是剑桥数量和规模都很大的系,在中国学生群体中,申请最热门且录取人数最多的,除了自然科学,就是工程学院了,比数学系人还多。

图片

在工程系,本科前两年也是通识教育。

跟美国强调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不同,剑桥的通识教育也是跟学科相关的,学生需要修读大专业范畴下的学科,如机械,结构力学,材料学,热力学,电子电路,信息学,数学等都要学。

直到,第三年才开始细分更细的专业。

除了理论课外,学校的实验课相当多,一周两三节是常有的事,不过经常有部分实验的时候,课程还没有教,所以需要学生需要在实验前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并且理解实验原理,才能把实验作用发挥到最大。

换句话说,自学能力要很强。此外实操的课程非常多,每个项目都要全神贯注的做。

图片

■Catherine拍的剑桥。

剑桥有一个特色是将讲座和Supervision(小班课)结合。

每节课由一个老师带2-3名学生,从刚开学时一周一两节,到学期末一周四五节。

讲座和supervision搭配着的课业安排在我看来也非常科学合理,能够及时梳理知识点,扎扎实实地打好学术基础,再走下一步,这样的安排除了学习压力大点没什么毛病。

同时,对于留学生非常友好的是,工程学院有语言课的福利,提供中文、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的选课。

同时学校有语言中心,如果你想单独训练你的目标语言,也会匹配的课程或者一对一的练习。

图片

■在剑桥参加活动。

3S定律如何破?

我很早之前看过一篇很火的文章,《哈佛4.0GPA,4杯咖啡,4小时睡眠》,虽然后来被证实哈佛学生只有期末才如此拼命,但依然印证了一个留学逃不开的3S定律:

睡眠sleep、学习study, 社交social,三者是个不可能三角,在时间占用上是竞争关系。

我的经验是,需要在留学之前先确定三者在你心中的序位,清晰自己的取舍,建立生活的秩序。

否则,在压力很大时猛然发现生活一团糟,会比较绝望。

我一天会睡8-10小时,算朋友圈子里睡眠时长比较久的了。

我身边有凌晨都不睡,半夜两点在群里问有没有想喝咖啡的朋友,在剑桥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时区——

有晨起型的,有夜猫子型,这些习惯不分优劣,大家都在在探索后逐渐找到的更适宜自己生活的方式,到一个全新的地方,我们都应该抱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心态。

不过如果在留学前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习惯,就很容易被影响,可能会别人而频繁更改自己的生活状态。

图片

社交更是因人而异。

在开学前,所有的新生会被邀请去Fresher’s Fair,剑桥几乎所有的社团都会在Fair里摆摊,新生们可以直接去报名。

我的心得是,不要贪多,建议先把感兴趣的探索一下,最终就只选2个左右作为长期的活动即可,因为活动太多会顾不上学习或者心力憔悴(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中国学生难免一开始就会抱团在一起,因为文化背景一样,交流起来没有困难,安全感满满。

不过我也会想,选择拓宽舒适圈,交国外的朋友,增加生命中接触的人生样本,或许也是来读剑桥的价值,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如果你想在剑桥探索得更彻底,可以在小某书上搜一下,会出现剑桥适合打卡的活动,比如,punting,formal,数学桥,徐志摩的石碑等等。

当然,前提是,你的时间够用……

图片

不要把留学“浪漫化”

可能由于电视剧的原因,有一个蛮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过度把出国留学浪漫化了,我曾经也这样。

留学方法就是偶像剧般的光鲜亮丽,殊不知留学可能是悬疑片,纪录片,生存片,真人秀,就不可能是浪漫偶像剧。

留学本质是一个人去生活,去面对那些我们在国内不用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独立成长,去独自面对风风雨雨。

如果想着出国等于脱胎换骨,不能想着出国后一切问题都好了,先去上学一切都会结束,先挤进名校再说。

但这是逃避问题,放任不管是不会解决问题的。

图片

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说着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去世界顶尖的学校,学习非常难的专业,既要承担繁重的学习压力,还要承担生活压力,甚至还要承担很大的经济压力。

还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各国老师,语言肯定会有障碍。大课又教的很快,所以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跟上教学节奏。

此外,饮食、气候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去适应,所有留学生都如此。所有的压力,所有的变化接踵而至,该如何去承受?

这是很多很多留学生和家长在出国之前根本不考虑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我,我曾经也没有考虑过。

直到我自己遇到了问题。

图片

■英国曾被评为“世界第二抑郁国家”。在调查当中,英国在六个方面(心情,社交人格,恢复适应力,激情动力,认知能力,身心连结)全部垫底,分数倒数第二

我也有过比较低落的阶段,虽然没有达到抑郁的程度,但也有产出一些负面的情绪。

我一直以来是一个相当乐观积极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可想而知这样的影响有多大。

这样的低落时期其实有给我敲响警钟,也让我意识到,心理是一切的根基,很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治标不治本,而在心理上疏通了才会一劳永逸。

很多人误以为留学生的问题是留学所致,但其实许多人是带着问题出国,这些已经形成雏形的问题,在出国后变得愈发严重。

图片

这些问题有什么?

语言:你的语言交流可以无障碍吗?你的语言足够让你表达自我吗?请抛开自不自信,非常客观地做个评价。

生活技能:

  • 你会做几种菜?想在家犒劳自己时能做出几道美食吗?

  • 当地治疗感冒发烧的药有了解吗?自己一人去医院可以搞定吗?

  • 你每天的作息规律吗?没有人监督时也能高效产出吗?你相信自己的习惯或者自律能力吗?

  • 如果要来剑桥读书的话,会骑自行车吗?知道在哪里买车,哪里维修吗?

归属感:留学生活很难维持长久友谊,孤独是大部分留学生的独白,曾经的朋友可能会和你越走越远。如何维系?是否放手?情绪问题找谁倾诉?

图片

■比较令人揪心的是,很少有留学生愿意去接受心理的专业帮助

留学的成长
不是剑桥教会我的

回顾我和我的朋友的经历,我发现留学头两年是最难熬的。

如果有时间,千万不要只准备学科知识,一定要去关注心理健康,面对新环境的抗挫力,让自己心理实现“破茧”。

我虽然学的是工程,但是我读了很多社会心理学的书,去认识留学生包括我在内的心理问题,慢慢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也清楚地意识到是有解决办法的。

但,最佳的做法是,把解决办法放在问题发生之前。

如果遇到问题,也要摆脱好学生的“完美主义心态”,该寻求帮助一定要寻求帮助。

1. 给同学们的建议:勇敢求助 

留学生求助有三条主要途径:

  • 校内外的心理服务

  • 向愿意分享的学长姐求助,他们走过这条路,他们更会理解这个阶段这个群体面临的问题。

  • 你的坚实后盾:父母!他们是无条件的爱我们的,所以要和父母保持联络,保持良好关系,这对留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很大!

我与我妈妈相处模式很好,她给予了我很大程度的自由、理解、支持、引导。

留学会有很多孤独的时光,很容易在情绪积压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很容易在压力大时开始怀疑自己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能及时和父母沟通和倾诉,就会有所排解。

图片

同时,家长在实时通话中,也可以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是否正常,是否需要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千万不要只关心成绩,就业。

2. 给家长们的建议:坚定信念 

留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压力,很容易在压力大时产生疑惑,比如:留学价值何在?我这么累的意义何在?

其实不管是留学还是体制内都各有利弊,回国和留在英国也各有利弊,都是不同的选择,我希望父母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坚定信念:既然我们现在走的是这条路,在行进途中就要笃定,不要瞻前顾后自我内耗。

同时,也请父母不要过度关心和过度担忧,相信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主动提出需要帮忙时再帮忙,效果会更好。

图片

在剑桥名气这么大的大学读书,自然也会有种种期望,也是在这样的期望中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发现,随着升入大学,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逐渐加深,但往往会伴随着自卑情结或者优越情结,有人会觉得自己不配,有人则觉得自己必定做一番大事而焦虑。

《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过,谁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没有必要自卑,更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上了名校就不是普通人吗?十几岁的我们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但二十几岁后,我越来越理解了:“每个人都是一颗星。Be a star, angular and shining”。

留学的成长并不是剑桥教会我成长,学校并没有课程教这些,而是在剑桥读书的环境氛围倒逼我成长。如果不成长,就会不适应,会难受。

大学是成长路上的催化剂,是借助成长的力量,就像是挂在我这艘小船上的旗帜一样,能赐予我荣耀,助我破浪前行。

但是如何驾驭风浪,用什么节奏,往什么方向,还是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