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New Grad,东岸艰辛上岸心得

一亩三分地Warald 2025-02-10 16:49+-

东岸某稳定不裁员传统企业,工资(83K+5K~10K Bonus)

WFH 每周固定2天

支持身份(抽中H1B后办绿卡)或Day 1 CPT

Resume

我Resume上面共有两个internship(来美国后)和一个一年Full Time SDE,比不上诸多在FANNG实习的同学,我的经验值几乎全部依附在硬件厂。

第一个internship也是找国内(22 summer回国,开学后让我remote约半年,主要是做cloud engineer。

其实这个经验很水,大概都是在研究Azure里面的service,然后整合出solution,性质上更像cloud engineer),另一个remote实习约三个月,也是在硬件厂做VR的设计(Unity)。

而来美国前的一年full time其实也就是在硬件厂写写小script,大部分其实都是做小测试。

严格来讲,我这三段工作经验根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SDE path。

但是我尽可能把它写得若有其事,不过度吹嘘,就是交代自己开发内部信息系统和Cloud solution,然后使用什麽编程语言,改善了什麽,提升了多少(数字化)。

相比网上我看过的简历,我想很多人的简历写的非常的好,我的其实也没有过于突出,更多显得有些平凡。

BTW,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CS。

找工历程

数字上来说,我在22年summer开始投,进行到11月底,我将有投的,都有excel记录下来,约略投了800封,实际上收到大多止步于收到OA,及HR call。

FANNG的OA 我一个也没收到过,请内推也没能进到下一步。

假若我印象没错,我OA也不过就收到10来个,写完大多也沒有下一步了,唯一的HR call也就没下文了,而另一个唯一的interview,还是找到AZ州政府的一个工作,结果对方觉得是HR找错了(因为他们要找citizen或绿卡的人)。

简言之,当时在22年末,距离毕业只剩不到半年,我是属于很恐慌,而队友由于是情绪相当多的人。

我一方面找工挫折,另一方面又得兼顾队友的情绪价值,及课业压力。一度让我觉得人生是晦暗的。

12月开始,我就基本上属于一点投简历的动力也没有,但心里又不甘心就这样回国,所以开始思索该怎麽能够增加自己上岸的可能性。

于是我开始锁定传统企业,然后避开用Linkedin等招聘网站的position,一间一间传统企业的去official website找工作,确实花费不少时间。

但是由于我本来也是想避开过卷的找工loop,透过这样search,我看到有适合的工作,再上Linkedin去请该公司的员工帮我内推。

我觉得我运气挺不错的,大概试个几天,恰好我现在公司的一个员工回复我,然后我和它聊了回,就帮我内推了。

之后,我基本上就有点半躺平了一两个月。

时间来到24年3月,就当我想说无望,准备找个ICC挂着同时,我收到了该内推公司的manager电话和我约面试,约略两周后(4月初),首先有了第一次面试、而后又经历了两次面试后,最终拿到offer。

首先,我必须说自己并非是小镇做题家这型,面传统企业时候,大部分情况是给我考题和讨论一些tech stack上的使用及理解(比如JavaScript, HTML, Database SQL等等),这类的面试,使用多麽漂亮的data structure和algorithm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明白整个作法及可能可以怎麽设计。

对于我这种极度对leetcode反感的人,其实反而是个机会。

我求学及工作时候,一直是被人所定位讲话比较清楚和表达比较好的人,这样的面试方式可能对我也比较有利,最后也因为一点运气吧。

最后我顺利找到工作上岸,虽然不是个钱多的工作,但也算让我渐渐站稳脚步。

工作內容

其实进来以后,工作上的挑战是还可以接受的,大部分是做full stack developer的工作,开发企业使用的information system website。

因为是传统企业,UI/UX,全栈全包,好处是比较不用考虑太多美观或是高流量的设计,所以design pattern大抵稳定,也比较有WLB的生活模式。

我认为这样的形态其实对于自己是相对好的,主要是我学习速度比较缓慢,这样比较缓一点的环境,让我慢慢把SQL和全栈和Azure一些得学习的技术慢慢build起来。

重点是,团队的领导是属于愿意分享和教导的人,所以会和我讨论,及指出我在开发写法上的不周全之处,以及不裁员。

如果真的要谈到有什麽缺点,不外乎就是这样的工资,其实相对tech和一些中厂,可能还是偏低,且技术使用上,也是比较重视稳定(比较不会有过新的东西)。

但考量到现在的市场,我想这样该算还可以的offer。

心得感想

我认为自己从21年来到美国至23年毕业,这两年的心态可能被找工作压垮了,加上室友吵闹和队友的push,变得刷题(800多)感觉只追求数量和解出答案,连一点心思深究都没法静下来。

这可能也是我有拿到OA,但进到更进一步的时候总是煞羽而归的缘故吧。

这些内外複杂的因素总结起来,导致我的求职之路跌跌撞撞,连实习最后也只能找国内的替代。

我觉得我之所以能找到的原因,更多是我判断情势恶化的时候,提早出手下止损点。

所以我会建议如果日后有人要来美国读CS,可以的话最好要先在来之前累积技术和开发经验(最好从实习下手),省得和我一样来美国还得花时间学一些framework的东西才好放上简历。

另一方面,可能要想一下自己的求职策略。

我观察当年23毕业的,以同校来看,很快有找到工作的大多是美本+美硕,或着有不少朋友或家属已经在美国工作(内推),又或着在国内已经有2~3年的SDE经验。

假如你是不在这三个范围内的,也是有人找到,而大多数不属于这三个的,包含我的印度同学,在23年的情况打道回府的其实是大多数。

可能得多花心力想一下找工的方式,summer先找国内实习积累经验丰富简历也可。

最后,祝大家求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