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我们在加拿大“花钱买个工作”
掐指一算,到加拿大已经五年多了,这五年变化最大的要数找工作的心态。
刚登陆那会,也没免俗的加入政府提供的免费学习英语大军,那时候野心勃勃,逻辑上认为,英语说好了,工作就来了。
穿插着参加了一些针对新移民的职业培训课程,加拿大职场文化、如何面试等乱码七糟的内容。这部分真的属于加拿大人自己私下也会吐槽的一种糟粕。高级的打工人,有技术可以炫,面面试咱也是可以理解。
我的求职经历非常佛系,尤其面对那些卷王,有朋友定期定投,每天固定时间搜索投简历,找机会,那种很快就步入职场。
我们两口子属于听说朋友找到工作了,然后修改修改简历,搜索一下,投几个的节奏🎶所以每一次听到👂有朋友找到工作,就意味着我们俩要忙几天,投投简历。很快就继续进入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懒散🦥状态。
我们两口子加一块,这五年仅有的3次工作经历,都是熟人介绍,然后面试就属于走过场,见面聊几句家常确定报到日期的那种。干的都不长,我两次工作,一次干了6个月(收银员),一次2星期(切水果),小黑同学是比较有耐性,干了8个月(送快递)。
后来接触几个做小生意的朋友,我们就改赛道了,发现英语好像不是关键,对于我们这种既不是英语专业,又没有留学背景,工作十多年完全没机会使用英语的人群。
我们亲眼目睹,朋友们拿着翻译机去运营店铺的,有酒吧,有餐厅🍴、宾馆啥的。这些人还都不是在华人区,有城市有小镇,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
我们没办法去假设如果我的英语好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我们对于自己的现状是接受的,如果不满意,就不会花那么多的业余时间去刷剧,去看没营养的杂书。已经走在这条路上,就很难去假设另外一条路会如何,真实的世界总会有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去影响生活轨迹。
去年六月份,我们花钱买了个便利店🏪,对于农村长大的我们,便利店的体力劳动指数还真算不得什么。现在俩人算全职工作,每周都是42小时,多一分钟都不会开门的那种。缺点也是有的,就是三口一起吃饭的机会就变少了,早餐肯定是没问题,晚餐偶尔会点餐在店里一起吃,大多数是轮班来。
这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如果想卷,那就有干不完的活,不想卷也可以很佛系。像我们店,早晨干上两小时,把冰箱里的缺货补一补、卫生打扫打扫,然后就玩手机冲浪了🏄
看到合眼缘的客人就多聊几句,小镇么,每天来的客人都差不多,经过半年的历练,客人一进门我基本就知道他要买什么了🤔原来孙猴子🐒的火眼精金也不太难修炼,火候到了就行了。
这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没压力,自己给自己当老板,上班不忙的时候,自己决定玩点啥,也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最大的缺点就是赚钱有数,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小镇人口基本稳定,不管是涨还是跌,都是稳步的,不会呈现断崖式。
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喜欢的就是失去自由,长假是很难了。这要是十年前,我肯定也是很难接受,那时候最自豪的事就是每年出去旅行,放个大长假,十天半个月。经历疫情,又在小镇带娃两年后,整个心态就变了,好像外出旅行不那么重要了‼️
能坐在这,毫无压力的刷剧,目前我的状态是满足的,未来再刷多久会感觉无聊🥱这不好估计,毕竟我有干啥干不长的前科。
之前刷剧多少都会有负罪感😣,这种感觉来自于植入骨髓的教育,就像高中看言情小说被抓包的那种感觉,很难去忽视,就像渴了想喝水一样,自动形成的负罪感。现在好了,我是在工作,刷剧算是摸鱼,只是摸的自己的鱼。
41岁那年,干的最满意的事,就是举一家三口之力,买了这份工作,孩子也平衡了,爸爸可以带娃,妈妈也可以遛娃,时间三口子自己调配,住就在楼上,娃上学拉着雪板走路5分钟,9月份之后会换学校,远那么一点,开车也就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