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疯了!全因川普可能“发疯”?

华尔街见闻 2025-01-09 14:55+-

全球债券市场近日持续遭遇大规模抛售,收益率快速攀升。

周三,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 4.73%,并逼近 2023 年 10 月创下的 5% 峰值,随后回落。2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率先突破5%,30年期美债收益率达到4.96%。

Image

这一走势与2023年的情况相似,当时美国股市大幅下跌。有分析指出,这次股市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美股在未来六个月内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Image

美银认为,如果美债收益率突破5%,投资者或将重新评估风险资产的估值,导致股市承压。

那么问题来了,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债收益率却大幅飙升,市场到底在定价什么?

简单来说,通胀焦虑促使交易员们降低了对美联储和英国央行今年降息的预期。

比如,即将卸任的美国财长耶伦就认为,拜登的抗疫支出可能“有点”推升通胀,经济比预期强劲导致市场的利率预期重新定价调整,是这轮美债抛售的推手。她还表示,不愿看到“债券卫士”卷土重来。

与此同时,市场正在权衡美国当选总统川普可能实施的关税对价格的影响,导致全球债券收益率上升。

Image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更是认为,美债如此疯狂,是因为市场相信川普会“发疯”。

全因川普可能“发疯”?

1月8日,克鲁格曼发布文章表示,尽管美联储开始降息,但长期利率(如5年汽车贷款、10年公司债券、15年或30年抵押贷款利率)却上升了,与短期利率(如美联储基金利率)的变化方向相反,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克鲁格曼提出,长期利率的上升,比如10年期美债利率,可能反映了一种可怕的、悄悄蔓延的怀疑,那就是川普实际上相信他所说的那些关于经济政策的疯狂话,并且有可能付诸实践。

克鲁格曼表示,债券市场的反应表明投资者已经开始预见到这些政策带来的通胀压力,从而改变了对未来美联储政策的预期:

如果他真的实施了这些政策中的任何重要部分,美联储显然将不得不暂停进一步降息。实际上,美联储可能会觉得有必要再次加息。

但鉴于川普可能会要求美联储继续降息,克鲁格曼认为,如果美联储最终屈服于这种压力,那就意味着利率会进一步上升,而不是下降:

许多经济学学生都知道,理查德·尼克松在1972年大选前曾迫使美联储保持低利率,尽管通胀问题愈发严峻。最终,这导致了通胀和利率的飙升。

如果债券投资者开始担心川普2.0的疯狂,为什么股市却在上涨?

克鲁格曼给出两个可能的解释:

第一个是,股票投资者和债券投资者并不相同;前者更加情绪化,更容易受感性因素影响。大家都知道关于迷因股票的事,它们因为社交媒体的狂热而暴涨。至于迷因债券,我倒是没听说过。

第二个解释是,股市最近的上涨实际上相当狭窄。可以说,这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影响。道琼斯指数可以看作是非AI经济的代表,它已经几乎抹平了川普效应的涨幅。

Image

上次美债这么跌,美股也崩了

在2023年10月期间,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上逼5%,当时美股出现大幅回调。

然而,本轮债券收益率上升中,股市仅出现轻微调整,这可能预示着如果收益率继续上涨,股市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

高盛策略师Christian Mueller-Glissmann等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股债收益率相关性再次转为负值,如果债券收益率在经济数据不佳的情况下继续上行,将对股市造成打击。

报告表示:

“考虑到股市在债券抛售期间相对稳定,我们认为如果出现负面经济消息,短期内股市面临的回调风险可能会有所上升。”

近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师Michael Wilson也警告称,随着10年期美债收益率攀升至4.5%以上,已对美股估值形成压力,标普500指数与债券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已经转为"明显负相关",美股在未来六个月内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Image

高盛还补充称,当前美国长债利率上行幅度最大,收益率曲线趋陡,反映了市场对美国财政和通胀风险的担忧,并且发生变动的主要是剔除了通胀因素的实际收益率。

目前,市场已经重新定价降息预期,预计到7月份美联储仅有一次25个基点的降息,并似乎仍坚信美国经济能实现“金发姑娘”式“软着陆”,即经济体保持增长、失业率不高且通胀威胁不大的完美状态。

耶伦:不愿看到“债券卫士”卷土重来

美东时间1月7日周三的CNBC节目中,耶伦表示,她希望即将上任的川普政府能够“认真”对待美国财政赤字,美国国债市场不会受到几十年前那种“债券卫士”的打击。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债券卫士”(bond vigilantes)是华尔街资深分析师Ed Yardeni于198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泛指那些通过压低债券价格、提高债券收益率而迫使政府和央行改变政策的投资者。

耶伦说:“我不愿看到(出现)债券卫士这样的结果——全球投资者都指望美国负责任地管理财政政策,而不是依靠市场反应来削减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