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几百万留学的回报 被印度人小成本实现

Letsight 2025-01-02 15:58+-

前不久,美国《开放门户报告》发布了一项数据,引发了广泛讨论:印度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源国。

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后,可能会担心:“是不是印度学生越来越多,挤占了中国学生的机会?”其实,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根据报告所示,印度学生的数量在美国留学生中已经超过中国,这一变化,其实主要是在研究生领域。

印度学生去美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尤其是在STEM领域的比例非常高,因为很多印度学生本来就有很强的理工科背景。

但如果我们看本科生的申请人数,中国依然稳居最大生源国。

也就是说,中国学生虽然在研究生领域的竞争上不如印度强势,但在本科阶段,中国学生依然占据优势,申请人数远超过印度。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人为什么热衷于读美研?为什么在过去的报道中总是看到“印度人占领XXX”的描述?同为留学大国,中国学生又能从印度学生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留是目的,学是手段

很多人可能还没注意到,印度学生有一个显著的优势,那就是通过很小的成本,撬动留学杠杆,实现人生跨越。

一般来说,美国顶尖名校的印度学生比例相对较少,但在一些就业率高、性价比突出的排名靠后院校,印度学生的数量却非常可观。

图片

比如圣何塞州立大学,这所学校排名未进全美前100,很多国内家长可能都没有听过,但它的就业率却非常高。

今年美国求职网站F1 Hire发布的国际学生就业成果与投资回报率排名,圣何塞州立大学力压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位居榜首。

图片

圣何塞州立大学地处硅谷腹地,与科技企业资源紧密相连,而且强势专业就是计算机,所以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入职硅谷。

据说,这所学校毕业生进入硅谷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八所藤校毕业生在硅谷就业人数的总和。

其实大多数留美印度学生来自普通中产家庭,他们的留学目标非常明确:留学美国的最终目的是留在美国。

图片

因此,选校时,他们的首要标准是就业率,而专业选择上则集中在STEM领域。

美国的H-1B工作签证要求申请者至少具备本科学历。

图片

对于很多印度学生来说,通过攻读美国研究生学位,不仅能够提升学历,还能延长合法停留时间,增加求职机会。

2023财年申请获签者报告显示,印度籍占比高达72.3%,而中国籍仅为11.7%。这背后,正是印度学生精准的留学路径规划。

图片

不仅是在美国,在加拿大、澳洲、英国等国家,他们也采用类似的“留学+工签”模式,顺利扎根。

在英国,截至2023年6月,印度学生获得学签人数约14万,位列第一;毕业生工作签证中,印度学生占比42%。

在加拿大,2022年印度留学生人数接近32万,占总留学生数量的一半,比2021年激增47%。而同期中国留学生人数仅为10万。

图片

印度人的“润”从来不只是个人行为。通常一个印度人“润”出去后,会通过担保、推荐工作等方式,带动家族甚至村子一起移居。

人到了,还要扎根,为后代铺路,最终成为“新美国人”“新英国人”或“新加拿大人”。

英特尔内部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请了一位印度经理,他可能会把整个村子都带进来。”

用“内卷”打败“内卷”印度精英

印度人热衷于“润”向海外,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国内市场发展不均衡、竞争压力巨大、教育内卷严重,加之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让许多人把留学视为改变命运的出口。

印度也有超级精英大学,那就是印度理工学院IIT,但录取率不到2%,当地人戏称没有考上IIT,就只能上MIT了。

图片

想要进入IIT,首先要参加联合入学考试(JEE),这一考试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考试”之一,分为两轮。

第一轮考生需完成一张3小时的试卷,覆盖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从中淘汰掉排名靠后的40%。

通过这一轮的学生,基本上已是印度前2%的顶尖水平,这一轮是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应试精英。

第二轮考生需接受为期5天的全面考核,包括口才、心理素质和临场反应等综合能力测试。

这一阶段目的在于进一步筛选掉“做题家”,确保留下的是真正的全能型人才。

图片

印度每年有约1000万考生参加“高考”,但只有1/3能够顺利进入大学。

为了能到卷到头部,印度人和普天之下的学生一样,都选择了补习。

位于印度中部的科塔市,就是印度的“补习之都”。

图片

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

科塔市位于印度中部,人口刚刚过百万,却有150多家补习机构,其中包括40多家大型教育机构。

每年有超过20万名高中生来到这里,参加为期两年甚至更久的培训班,为JEE或NEET(医科考试)做准备。

有数据显示,在科塔补习的考生每年要花近30万卢比,而印度的人均年收入不过才17万卢比。

图片

在科塔市参加补习班的日子里,学生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接受“魔鬼培训”,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16小时才是常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生不仅面临沉重的学业压力,还要承担心理负担。

科塔市的“高考工厂”培养了无数精英,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代价,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

图片

然而,对于那些成功考上IIT等印度名校的人来说,未来的道路顺风顺水,毕业后赴海外深造,进入硅谷,拿到百万美元年薪,完成阶级跨越。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便是这一模式的最佳代言人。

出身印度一个普通小镇的皮查伊,通过努力考上IIT,从此改变了命运,最终成为谷歌的“打工皇帝”,年薪高达2.8亿美元。

图片

占领世界的印度人

最近几年一直很流行一句话“印度人占领世界”,从政界、商界到科技界,印度裔的身影无处不在。

例如,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以及IBM CEO阿尔克温·克里希纳都是印度人。

图片

不仅是在科技行业,香奈儿 CEO Leena Nair、执掌百事可乐长达 12 年的 Indra Nooyi 同样出生在印度。

财富500强中的60家科技公司里,印度裔高管掌管的企业比例同样达到了六分之一。

印度裔能够在各大发达国家间游刃有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的英语能力。

作为前殖民地和英联邦成员国,印度上层社会本身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

尽管带着明显的“咖喱味”口音,但印度人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自信满满,不仅敢开口,还能通过语言展现个人能力。

图片

除了语言优势,印度留学生在社交方面的投入也远超其他群体。

他们不仅善于拓展人脉,更懂得利用这些关系资源快速找到工作,甚至在职场中迅速晋升。

印度人还擅长辩论,不怕得罪人。在课堂上,印度学生的踊跃发言和抢答几乎成了标志性场景,他们还特别喜欢与老师展开辩论。

图片

这种思辨习惯延续到职场后,往往成为他们的额外优势。敢于表达意见,善于说服他人,让他们在团队协作和决策中更显主动。

而相比之下,很多中国留学生由于沉默谨慎、避免“祸从口出”的习惯,常常显得被动低调,甚至因此错失重要的表现机会。

另外,有研究发现,许多印度裔人士无论本科专业是什么,最终都会补充一个MBA学位。

例如,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先是在印度班加罗尔大学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学士学位。

随后赴美国攻读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计算机硕士,最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取得MBA学位。

图片

这种“技术+管理”的双重能力,再加上良好的口才和辩论能力,是印度人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对比印度学生的发展路径,我们国内中产家庭的留学目标却显得单一且表面化。

不少中国学生在进入顶尖名校后,依然沿用“做题家”的方式学习:刷绩点、完成作业,却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图片

他们常常缺乏与国际同学的互动,只和同胞抱团,英语不流利,社交能力薄弱。

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身边的印度同学早已完成实习,拿到了顶尖企业的转正offer,而自己却只能陷入迷茫。

当然,我们并非提倡全盘模仿印度模式,但印度人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在学历贬值速度快于货币的今天,国内家长确实需要重新思考留学的目的,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留学不该只是一个“身份符号”,更应是一个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机会。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与其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精英标签”,不如从实际出发,帮助孩子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 最新评论
  • 吴敬中

    印度有过殖民历史,所以无论语言还是价值观。都和欧美更接近,你是雇主,你用谁?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中国一贯自豪民族独立鄙视殖民,那这就是民族独立的代价。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