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了市侩哲学流行的国家,歪理邪说和毒鸡汤
我们先看看一个网上流行的观点:
在这个信息如潮涌的时代,短视频和自媒体的兴起宛如一场思想的狂欢,各种声音纷至沓来。你是否曾在浏览中,被那些标新立异的标题所吸引,却又在细品之后,陷入深深的困惑?
各种自媒体的标题让人瞠目结舌:“表面盼着您好,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错误的原生家庭是一辆失控的破车”“智力一旦出现漏洞,烂人就会蜂拥而至”“永远不要无条件付出”“匍匐在您身边的毒蛇”“朋友圈里没有朋友”…… 这些话语,就像一把把锐利的钩子,勾住了人们的好奇心,却也散发着一种让人不安的气息。
无独有偶,还有一类鸡汤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宣称“三十岁以后通透的极简生活”应该是这样的:亲戚朋友借钱一律不借,同学聚会一律不参加,退出低价值微信群,长时间不联系的全部拉黑,自己的大事一律不对外讲……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是对世界的看透,还是对人性的失望?
在当今这个短视频与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民间思想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所发表的人生感悟往往与正统观念大相径庭,然而,有时乍一听却似乎颇具道理。
这些观念均可概括为“封闭的利己主义”,实则是一种市侩哲学。以往曾有“精致的利己主义”一说,认为做任何事都应有一定目的,我虽不赞同,但这种观点至少还提及“人脉”,希望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以获取更多知识、了解世界。而“封闭的利己主义”则更为极端,干脆摒弃了人际交往。
当然,若人人都追求“向上社交”,社交便无从谈起,毕竟上层人士也不会轻易向下社交。如此一来,封闭的利己主义在逻辑上似乎更能自圆其说,但这种思想本质上是错误的。
封闭的利己主义将他人一概视为威胁,然而我们一直强调,世间大多事情属于非零和博弈,人与人应积极合作,即便可能吃亏,也要主动信任他人。这在博弈论中已有数学证明,无疑是正确的道理。
那么,为何有人会崇尚封闭呢?其实,人作为群居社会动物,需要亲情和友情,合作能带来快乐,这是人的天性。比如在工作中,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完成项目,共同分享成果,这就是合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历史上,像霍布斯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理性经济人假设”以及将“个人主义”片面理解为自私自利等观点,虽曾流行,但现代学者已证明其错误。
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影响重大,有句话说“上等社会人捧人,中等社会人比人,下等社会人踩人”。比如在商业合作中,双方资源丰富时,合作容易且能实现共赢;若资源匮乏,可能陷入竞争;若毫无合作可能,甚至可能互害。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社会阶层与对他人的信任呈正相关,高阶层者更倾向于信任他人。如一些成功企业家,他们在商业活动中更愿意与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
研究进一步揭示,高社会阶层者倾向于信任他人,关键因素是“掌控感”。比如一些职场精英,他们相信凭借自身能力可以掌控局面,这种自信使他们不担心他人威胁,从而愿意信任他人。而低阶层者若有掌控感,也会倾向于信任他人。这就解释了为何有些境遇不佳者会信奉封闭的利己主义,他们因自身受限,难以掌控命运,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充满防备。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境遇不好的人会倾向于相信封闭的利己主义这种市侩哲学。如果一个人处处受限、经常被骗被伤害,无法掌控自身命运,那么参加同学聚会都可能会担心吃亏。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为例,他虽身处复杂社会环境,但始终保持积极态度,努力追求梦想并信任他人,与那些信奉封闭利己主义者形成鲜明对比。又如《稀缺》中所述,匮乏会让人短视,而合作双赢在长期关系中才更易实现,重复博弈才能建立信任。
封闭的利己主义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长期主义,中国社会向来重视亲情友情,如传统乡村的宗族关系,大家相互扶持。现代社会中,高考思维和垂直利益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市侩哲学,但这是认知错误。实际上,社会充满横向关系,如创业者在市场中需与各方合作。
我们若身处良好秩序环境,就积极融入;若环境不佳,就主动输出秩序,因为社会需要横向秩序,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你便是唯一的光。”
原来网络上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叫做市侩哲学。
民间鸡汤确实也能形成自己的逻辑自洽。
少看自媒体是因为任何歪理都能形成逻辑闭环,让你感觉很有道理,然后深信不疑,深陷其中。被歪理误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