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留子,上岸迪拜
我找到工作的经历非常不典型。
我有一天照常打开LinkedIn准备海投,然后发现有不认识的人私信我:“嘿!我们在招人,公司在迪拜,你有兴趣吗?”
当然,我的第一反应十分合理:这是谁啊,这不会是个骗子吧......
我怀着好奇点进她主页,发现她和我在同一个叫做 “Sustainability Professionals” 的群组。又点进她分享的链接,发现确实是一个做环境咨询的小公司在招人。
我从没想过去迪拜,但我这个简历不投白不投。接下来进程十分迅速,面试笔试再面试,很快发了offer。
其实看到招聘信息的一瞬间我就觉得这份工作契合度很高,再加上某种戏剧性,给人一种浓浓的宿命感。那些辗转反侧的犹豫暂且不提,现在想想,只不过是在给自己做“去”的心理准备罢了。
不过在外面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那么多人不支持我的决定。大家都觉得中东不太安全、夏天又热、各方面和新加坡没得比,而且又是全新陌生的开始。在offer上签字之后我的忐忑也没有消解;我那一口气,是公司定好机票、公司负责人接机、办好签证和身份证、第一天上班、找到房子等等复杂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松下来的。
说说迪拜。
在飞机上我就在感慨了,真是好一望无际的荒地啊!
其实来到城里后我发现很多地方其实绿化不错,有花有草有树,只是偶尔能看到蜿蜒的黑色水管,在一年下不了三次雨的沙漠里,像打吊瓶一样维持着植物们的生命。
迪拜市中心的一切建筑,从公寓楼到地铁站,都充满了不真实也不接地气的未来感。形状奇特的高楼林立,在烈日下闪闪发光。公司的行政在我到的当天晚上就请我吃饭,在一家景色很好的餐厅仰望哈利法塔,欣赏半小时一次的音乐喷泉表演。
它光鲜外表的背后是天价房租,挤不上的地铁,和散落一地的小卡片。最让我痛苦的是有些人散发出的强烈味道,狐臭倒是其次,主要是让人眩晕的香水味,每次走过购物商场的时候,我都能听见自己鼻腔嗅觉细胞里的小精灵们爆体而亡的声音。
另外,这里的麦当劳比国内贵50%,比新加坡贵20%。整个迪拜只有两条地铁线,要是想去远一点的华人聚居区吃中餐,来回打车费就足以让我望而却步。
迪拜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正常社会的阶层也许像个金字塔,但这里或许是矮而宽的底座上插了一根针,就是广大的、在街上人流汹涌的底层劳动者,数量颇为可观的金领与富豪们,以及没什么存在感的工薪阶层(就是我)。
这座城市挤满了来创业或打工的中青年奋斗一代,是野心家们赚几年快钱就离开的地方,可想而知迪拜人口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也很神奇。在这里,刻板印象因为正确率高而备受追捧。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口音、种族和国籍可以大致推测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明晃晃的标签贴在脑门上摘都摘不下来。房间出租会在广告写明“只要欧洲人”、“只要菲律宾人”、“只要印度人” 或者 “不要印度人”;租房中介开口第一句就是问国籍和工作。我打电话过去,那边就会很惊讶地说:“哎你听起来一点都不像中国人啊。”
很多时候我觉得迪拜和新加坡很像,年轻、低税、位置好,还有大量外资和大量劳工佣人。但迪拜有种很仓促的感觉,像因为吃激素而提前到来的青春期:比如从南到北只有一条的主路,比如建在市中心的机场、比如一茬一茬带着甲醛味的新房子。 它太想证明自己了,不管是棕榈岛还是世界最高塔,它要把自己的名声先打出去。
刚刚开始工作的我小心翼翼,每天穿着衬衫西裤上班,假装自己是个大人。同时入职的还有一位有工作经验的新同事,职场打扮光鲜亮丽,报告写得又快又好。她之前开车上班、住一室一厅,现在我教她看地铁线路图,还商量一起合租(并未成功)。我感慨她生活降级太多,看着第一次出国的她在超市换算货币的样子,我又觉得我莫名很适应这种“贫穷且人生地不熟”的感觉,对整个流程十分熟悉,以至于我并没有她那么惶恐不安。
不过我也在换算哈哈哈。换成人民币觉得真是离谱地贵啊,后来试着换成欧元,哦好了,这个东西我大概有概念了。
来了之后其实有很多不顺的地方,或者说因为我的应激反应,对不顺的感知度变高了。但最幸运的就是新公司氛围很好,同事们都很热情。当时我们公司的司机接完机之后还带我去超市采购必需品(我自己的话没车很不方便),导致我不好意思花时间挑自己喜欢的洗发水......
朋友问我工作怎么样,我说我现在每天坐班,已经有写不完的报告了。但是真的没什么可抱怨的,我现在沉浸在“终于有工资可以花了”的蜜月期。
来的第一个周六是我的26岁生日。我和朋友录了一个播客,简单发了个朋友圈,还带了两个同事去吃中餐(其中一个还说不好吃,我好气)。
我没有什么一定要“把生日过好”的压力;美好的、有意义的事情到来的时候是不挑日子的,所以只要等它们来的时候去珍惜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