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国外22年,总结出这些残酷真相”

卢璐说 2024-11-18 16:37+-

因为住在国外,这几年常有人来跟我探讨在国外的生活。

他们中间,有些是真的卷不动的父母;也有些是心生厌倦或者力不从心的社畜……虽然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芯子里的问题只有一个:“我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生活?”

我知道,绝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英语国家,毕竟法国德国这些欧洲国家,语言是个很大的障碍,不过西方社会大同小异,都差不太多。

所以,今天我就来说说,在我眼中到底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出国定居?

但开始之前,我要说的是:“人生的远方和当下,永远都是各有各的鸡毛和惬意!总之,国外的月亮一定不是更圆的。”

01

有一定技能且勤劳的劳动者

自从回到法国,我们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装修。师傅的价格一路上扬,现在在巴黎,工人一天的工资,差不多涨到了一百二三十欧,老板还要包午餐,算下来一个月人民币两万+,稳稳的。

在法国做阿姨也是,一周做六天,每天做九个小时,一小时18欧到20欧,换算成人民币,每月三万+,妥妥的。

之前有个上门按摩的大姐,一个小时收费五十欧,一周做七天,有时一天做七八个小时,一个月算得再保守点,人民币四五万也是有的。

千万别以为这都只是个例,事实上,剪头发、锄草、卖粽子、做蛋糕,或者烤鸭熏鱼……行行业业遍地都是金子。

在海外,只要有个特长和技术,每个月两三万人民币没啥问题,比辛辛苦苦,吭哧吭哧地读学历,进公司,拿工资,交个税,滋润多了。

就算没有特长和技术,只要肯出力,肯吃苦,真不会少赚的。

再说一个真事儿。

我朋友的前老板,温州人。两口子都是九十年代末时,旅行签证黑下来。最初,男人打三份工,平日睡地铁站,需要洗澡时,就去睡通铺或教会的救助所,老婆做管食宿的计件车工,三年攒够了钱,用亲戚的名义买了间小餐馆。

又拼了几年,有了三间餐厅,换了身份,把国内的大娃接过来,白天读书晚上餐厅帮忙,就这样,大娃还考上了商校。

后面又生了两个娃,老板娘在后厨,一手洗碗一手炒菜,娃儿就在旁边择菜。

再后来钱多之后,开始做批发生意,越做越大,据说家里的钱,都是用麻袋装的,老大商校一毕业,顺理成章地开始打理家族企业。

这算是我听到的最励志的人生故事了,比起什么亚马逊创始人在车库里创业成功,惨烈多了。

中国人的特质一向都是勤劳能做肯吃苦,所以才能996或者007。

但不得不承认,今天在国内,如果仅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完成财富累积,是有点困难的,而国外的人工很贵,这就给利润制造了空间。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国内和海外的问题,随着地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这种人工费用的差距,即使在国内的一线和三五六线城市里,也正在变成事实。

Image

02

某些在现阶段遇到“社会困境”的女性

根据我所看到的,有两种社会压力很大的女性,是很适合出国的,尤其是来欧洲。

第一种,就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有学历有工作,30+的“剩女们”。

来了欧洲才会明白,30+,哪怕是40+,年龄根本不是女人的问题!日子依然可以过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想恋爱,大把男人在排队;不想恋爱,完全没有人会来“关心”你为啥单着?

欧洲比起国内,人与人的关系松散得多,每个成年人对自己负责就可以了。

至于你结不结婚,有没有娃,想找男人还是想买只狗,老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人来签字拔管,跟别人都没关系。

我听到不止一次,撑不住压力的“剩女”出国了,父母远了鞭长莫及,火力也小了,但生活直径扩大了,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结果万年的母胎单身,居然结了婚,并火速生了娃,变成了自己原来真心看不上的鸡血妈妈。

这听起来,真的有点像是欢喜冤家的轻喜剧,幸好结局还不错。

另外一类是那些四五十岁,离异,二三四线城市,往往没有较高学历,却有上中学或大学的孩子,负担较重的女性,其实适合出国。

这些女性,想要在当地再婚,需要面临很多难题,要层层降级,她们中间很多人都坚持单身,并不是一种自我选择,只是没办法。

倒不是说,来了欧洲,就能找个男人养着。

而是现实中,这类女性绝大多数,就像我上一条写的,非常勤劳吃苦耐劳。

来欧洲,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攒钱寄回国去供养孩子,如果还想找个伴儿,就还挺简单的。

因为讲真中国女性,尤其是有点年纪的中国女性,总的来说,思想还是相对保守的,没啥幺蛾子,就想找个人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在国外,这种关系还挺常见的:

男方不讲中文,女方不讲法语,两个人不用沟通;钱和孩子,都不混一起,避免很多冲突和矛盾,就是两个人一起搭伙过日子,反而会更接近婚姻的本质:“饮食男女,相互陪伴”。

当然,绝对不是每个出国的女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国外的渣男也挺多的,有时不是渣男,可走不下去,也是有的。

可对于上面两种,好像“人生已经走进死胡同”的女人来说,树挪死人挪活,换一种活法,真的可能会有转机。

03

能够真心接受躺平的人

欧洲社会体制,一直在允许和鼓励底层民众晋升到普通中产,因为这对于整个社会共同财富的累积和稳定,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生活在海外,对普通人来说,只要少年时,稍微肯努力读书;青年时,稍微肯刻苦工作,然后再略微量化安排自己的收入,就可以拥有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种幸福人生:

在国家福利体系之下,养着两或三个孩子;住在郊区的小别墅里,前后都有点花园,有一台或两台车,每年度假……往往还有点兴趣爱好,譬如:种花种菜、修房子、骑自行车,或钓鱼……

其实,这是在闲情雅趣地掩盖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阶级固化,凝固且停止。

是的,虽然阶级固化这个问题,国内这几年叫得厉害,但比起欧美,上升空间真是巨大的。

要知道哦,上一次欧洲社会阶级颠覆,还是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迄今两百多年了,发展至今,层层叠叠的盘根错节,十代有余了。

在这些时间里,累积的不仅是财富资源和人脉关系,更有所有富N代们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和法律。

所以在欧美的阶级固化,并不仅仅是针对亚裔的跨越阶层,其实,对于他们本国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想要从中产跨越到上层阶层,是非常困难的,就算能实现,也要分几代人完成。

对此,法国曾经做过研究,在法国一个贫困家庭想要彻底走出贫困,需要六代人!

可问题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一生要强!要不断前进不断持续,赚更多的钱,维持更多的关系,拥有更多被社会认可的权利。

所以很多中国人想要出国,是卷不动娃,卷不动自己了。事实上,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捷径”,并不是真心真意地接受躺平——如果真心想躺平的那伙人,在哪里都可以躺平的。

对于绝大多数,家里没有矿,凭着自己的力量,奋斗到中产的中国人来说,拼命努力保持上升已经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习惯,想要说服自己躺平,仅仅保持收支平衡而不是持续上涨,就这么花花草草悠哉地下去,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尤其当“躺平”是一种上升无门之后的“自我选择”,大多数人会觉得越悠哉越焦虑。

这是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如果你能心甘情愿地停留在平民小老百姓,花花草草的小日子,那就可以考虑出国,人生可以既悠然又美好。

而如果你的人生还是有追求和目标的,那么欧美,尤其欧洲真就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了。

我突然想起来,还有一类非常适合出国居住的人,就是那些超级有钱,商务舱如同打飞的的人,今天上海,明天巴黎,在哪里都会很宜居。

只可惜,这几率变成我自己的可能性,真的太小了。

总之,写到这里,聪明如你,也就非常明白了。

无论是想赚钱,还是想逃避压力,欧洲既不适合特别想出人头地的奋斗者,也不适合只想混吃等死的懒惰者,只适合有独立生存能力,吃苦耐劳,却还没啥野心的人。

对于每个人来说,出国都是一件挺大的事儿,需要认真斟酌和考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号入座,来看看,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 最新评论
  • 七零年代

    写的尽是瞎扯淡,欧洲低收入人群干的就是你说的所谓黄金一大把的那些所谓的一技之能的职业,这些职业都是谁来干你知道吗?都是非洲兄弟还有大量难民和移民在干,就这还好意思说是黄金职业?瞧你举个例子都是非法移民的人忽悠谁呢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