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试驾梅赛德斯-奔驰新能源汽车EQE
作者序:作者2024年秋天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北部,从Schwaikheim出发,至Affalterbach(梅赛德斯-奔驰的AMG部门所在地), 来回快速车道(至100公里/小时)、及普通城市街道,试驾了最新款梅赛德斯-奔驰新能源汽车EQE(可以说是E级车的纯电动版),作者体验了整车操控性、舒适性、自动驾驶模式。文中视频、图片均为作者或者奔驰同事现场亲自拍摄。
梅赛德斯-奔驰EQE的基本参数
长X宽X高 4946X2103X1510毫米,轴距3120毫米,续航里程693公里(WLTP路况),电池容量90.5kWh,整备质量3035公斤,电机额定功率215kW。
观察一下,EQE抛弃了以往中规中矩、商务范的造型,整体接近轿跑风格的外饰,内饰依然精雕细琢,不忘奔驰本色;贯穿整车腰线的氛围灯,它已经向中国车企靠拢;一个平面直至手腕的扶手箱、带蝶式门,这点,奔驰一直是行业的领头人(至今几乎90%以上车型的扶手箱,都是以奔驰的为榜样);令作者不是特别满意的,是仪表板的木纹装饰板,显得太“old school”了,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需要在这里与时俱进吧?!
90.5度电的电池包,续航里程可达693公里(WLTP),这点,对一台整备质量3035公斤的机动车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直流快充功率可达170kW,32分钟可以从10%充至80%的电量,告别续航里程焦虑。
各种各样的选配包,令人眼花缭乱:Advanced-Paket, Advanced-Plus-Paket, Premium-Paket, Premium-Plus-Paket, Night-Paket, 从手机集成、语音识别、抬头显示(HUD),至各类辅助驾驶,包括辅助自动驾驶。
动态体验
作者常对朋友说,如果驾驶里程同样是500公里,如果驾驶一台大众的Golf,驾驶500公里后,你就是感觉开了500公里,但是,如果是驾驶一台奔驰的E级车,驾驶500公里后,感觉好像只开了250公里(感受的疲劳程度),这就是这两款车的差异。操控性、舒适性、噪音(NVH),奔驰的E级车有较大的优势,这一点在EQE上,一点没有丢失。它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近乎完美。当然,中国车企的部分车型,比如小鹏汽车的P7、问界的M7.已经追赶上了,就连比亚迪的元Plus EV,操控性和舒适性已经接近。
在试驾过程中,令作者喜爱的是定速辅助自动驾驶模式:在德国小镇Schwaikheim至Affalterbach的快速车道上,作者开启了定速巡航。双手离开了方向盘,进入“自动驾驶”模式,直线、弯道行驶,完全“自动”,遇到前方有车辆,它会自动减速。很有特色的是,如果前方有环形交通,它识别到环形交通、会自动减速,不过,从哪一个路口开出环形交通,还需作者自己操作。方向盘带有传感器,辅助“自动驾驶”几分钟(?)后,它(车辆)会在组合仪表提示,驾驶员需要重新手握方向盘,提示几次,驾驶员还是没有手握方向盘,它(车辆)会进入紧急模式,自动减速至停下来,以防驾驶员“已经失去知觉、车辆失控”。
抬头显示(Headup-Display)是一个不错的配置功能,有取代手机导航的潜力。
价格
作者试驾的EQE 350售价约9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69万元,EQE的入门价格为67.187欧元,约52万元人民币,对比问界M7(25万元起),或者小鹏P7+(18.6万元起),的确许多车主会问,为什么?
1. 单车型研发成本,如果欧洲车企需要5至10亿欧元,折合38.5至77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车企的单车研发成本仅3.5至7亿元人民币,差距是巨大的;如果把单车研发成本分摊到每辆出售的车上(假设单车型生命周期的销售量为50万辆,单车研发成本分摊差距是7000至14000元,单车因研发成本分摊的价格差距将约为10000至20000元人民币。
2. 能源成本,以电能为例,欧洲约0.75欧元/度,折合人民币5.77元/度,中国平均工业用电0.73元/度,相差8倍!单车能源成本相差约3500元,单车售价差距5000元。
3. 人工成本,欧洲平均技术工人约1欧元/分钟,折合人民币7.7元/分钟,中国平均技术工人0.7元/分钟,相差10倍(千万不要误会工资相差10倍,欧洲的各种税率、社会保险(医疗和护理、退休、失业等)是主要的差距点),单车人工成本相差约10000元,单车售价差距15000元。
4. 材料成本,单车差距预计可达70.000至160.000元人民币,尤其是在电池包、电机、其他电子系统和线束上。
5. 品牌的溢价差距,作者不在这里做详细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询作者前期在盖世汽车发表的一篇文章《汽车企业的品牌战略》)。
总结一下,1、2、3和4点的价格差距总和约100.000至200.000元,奔驰EQE与问界M7或者小鹏P7+的价格差距还没有完全“闭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成本的差距会不断缩小,无论是中国车企的同事们、还是欧洲车企的同行们,读到这篇文章,能够各自感受到,哪里有竞争优势、哪里是追赶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