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项野心勃勃计划“损人害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推动“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大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随著这项野心勃勃的计划上路超过十年,愈来愈多的国家无力偿还钜额贷款,陷入债务危机,而国内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一带一路也逐渐成为中国的负担。
美籍华裔政治学家裴敏欣在《中国受困的转型:发展式专制政府的限制》(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一书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成长停滞的阶段,除了根深蒂固的腐败问题,以及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机构性基础设施之外,中国开放的贷款政策引发了“债务外交”。裴敏欣提到,中国出资协助老挝兴建铁路,帮斯里兰卡兴建汉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现在受援国却无力偿还贷款。
根据中国2024年发布官方数据,自“一带一路”启动以来,参与倡议的国家债务总额约1兆美元,其中参与国积欠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债务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
一带一路规划功能 释放中国多馀产能
起初,中国将慷慨提供信贷视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特色,但现在债务国愈来愈无力偿还贷款对北京来说成为一大麻烦,也让中国宣布,将政策转向“小而精致”的计划。
中国启动一带一路,成为消化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的一个解方,透过贷款更有效的利用中国的外汇存底。安邦智库创办人陈功表示,当时决策者认为北京应该向外看,把中国的产能向全球稀释,压力释放出去,还可能形成金融货币联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经济均衡、平稳地走下去,延续高成长的趋势。
中国官方统计,截至2023年,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的152个国家当中,中国与他们的贸易额已从2013年的1兆美元,翻至2兆美元,投资建设包括当地港口、铁路、桥梁、工业园区。
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刚启动的初期,效果可以说是相当的好,但到了后期,却是意外的糟糕。中国的目标仅实现了一部份,包括建设更多基础设施,但其中在多国投资的基础建设几乎无利可图。北京大动作的行动,实际上并没有为中国经济带来太多的实质好处,2017年美中贸易战爆发后,一带一路更是被地缘政治风险所垄罩。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到,2013年,北京刚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全球化正处于高峰,这项计划一下受到了大部份国家的欢迎,亚投行也出现大批西方国家加入,整体发展情势意外的好。但随著疫情后全球经济衰退和中美关系恶化,全球供应链破碎,一带一路面临很大的负面影响。
陈功则指出,过去十年,北京最成功和最糟糕的决定“都是一带一路”,一方面中国资本大量走向世界,非常活跃,如果没有一带一路,不会看到这样的荣景。但同时,一带一路也制造了很多麻烦,像是很多建设计划产生的副作用,陈功认为,“中国还没学会如何参与世界市场,就急著改变市场,这样不可能不出问题”。
向大量的国家提供贷款 让中国政府陷入困境
透过一带一路,中国成为许多中低收入国家的首选贷款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1980年代,美国在全球债权国占比约27.5%,中国当时仅2.1%;到了2016-2021年,美国占比降至2.4%,中国则飙升至30.4%。然而,向大量的国家提供贷款,却也让中国政府因此陷入困境。
自全球金融海啸以来,2008年至2021年间,新兴市场经济体主权债务增加了177%,从1.3兆美元增至3.5兆美元。从斯里兰卡、马尔地夫、老挝到肯尼亚,愈来愈多的国家正处或是接近债务困境,因为一带一路带来的债务苦苦挣扎。
对中国而言,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并不是好消息,因为这代表著坏帐。房地产危机和地方政府的大举借贷,已在中国本土制造出“债务炸弹”,疫情后的经济低迷和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更是雪上加霜。
在面对无法如期偿债的国家,中国选择重组贷款、延长期限,并拨款约2400亿美元的资金,协助借款人按时还款,但是拒绝减免债务。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主任内多皮尔(Christoph Nedopil)表示,对中国来说,在中国经济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若是同时推动削减海外债务,这将在中国国内面临政治挑战。
陈功指出,中国本土对债务减免的不满非常明显且强烈,中国政府不可能对这种强大的压力视而不见,特别是中国政府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同样面临庞大的财政压力,国内还有沉重的地方政府债务。
一些批评者指责中国透过引诱较贫困的国家签署昂贵的建设计划来进行“债务陷阱外交”,以便北京最终能够控制作为抵押品的资产。中国也因“隐性债务”而受到批评,由于各国政府不知道借贷机构的风险多大,这使得各国难以权衡一带一路的成本和收益。
肯亚蒙巴萨-奈洛比标准轨铁路于2017年开通
中国财政困难 一带一路走向小而美
随著中国经济放缓,加上厄瓜多、斯里兰卡、赞比亚等国债务重组的要求,中国支持的建设总价值和规模出现下滑。2016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每项专案平均承诺额为5.8亿美元,到了2021年则降至4.61亿美元。
早在2017年,中国第2届一带一路高峰会上,官员就已经改变态度,因为他们认为,这项计划在财政上已超出了能力范围。根据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分析,中国对中国银行的对外投资实施了限制,2023年投资交易相较2018年,减少了近50%。
在2023年举行的第3次高峰会上,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向一带一路再注资1000亿美元,并称,一带一路将从“大写意”走向“工笔画”,表明上千项“小而美”的计划将成为常态,这也显示出由于中国经济困难,北京的放款将不再像过去一样慷慨。
尽管一带一路逐渐成为中国的负担,但专家认为,只要习近平继续执政,这项计划将继续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即便是中国经济加速恶化,北京也不会承认一带一路是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