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被拔掉龟甲?唐代顶级首饰盒满是血腥
你能想象的顶级梳妆盒是什么样?
2009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以4000万港币的价格,拍卖了一个唐代顶级梳妆盒。该盒用珍珠母和琥珀制成的花瓣和鸳鸯装饰盒面,奢华却不失优雅。
如果在你灯光下细看,会发现盒子上隐隐透出的“血丝”。因为这件文物的制作过程非但不优雅,而且充满血腥。
血丝成就的艺术
用来制作这个梳妆盒的材料,极其珍稀,取自一种名叫玳瑁的海龟背部的鳞甲。
获取玳瑁龟甲的过程则非常残忍。
玳瑁又叫13鳞,它的背甲不是由完整的一个壳组成,而是13块鳞片,专业人士可以不把玳瑁杀死就可以取鳞片入药。
但如果要做首饰就必须在活着的时候杀死玳瑁,这样它的壳才有做首饰的价值,也就是常说的血丝玳瑁。
据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说法,人类最常捕捉玳瑁的方式是鱼叉,之后会将其在烈日下暴晒,其中有25%会在煎熬2周后死亡,这部分玳瑁会被制成标本。
其余活下的,直接用小刀沿着上下壳中间(裙边)将身体割一圈,撕开背壳,取出肉与蛋出售,上下壳则加工成饰品。部分玳瑁会亲眼目睹自己被剥壳的整个过程。
买家会将玳瑁饰品在强光或电筒光下投射,以验真伪。收藏家张诚墨解释说,“除了通透花纹外,真品会有透明的血丝状深入甲片内,其色斑会呈无数圆点状。”
是饰品,更是海龟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又名鹰嘴海龟,七种海龟中的一种,也是唯一一种不以生物特征,而是以工艺材料来命名的海龟。
其标志性的鹰嘴喙和呈覆瓦状排列的盾片,再加上锯齿状的背甲后缘,让它闻名天下,“玳瑁”一名便是用来形容这种独特的背甲色彩。
玳瑁的消费国曾遍及全球各地。从中国秦代女性头上的玳瑁凤钗;到汉代日本成为龟甲精工的中心;再到二十世纪初,玳瑁工艺品在英国和巴黎万国博览会大放异彩。
至今我们在欧洲各大博物馆仍能看到,一些由玳瑁打造的家具、扇子以及眼镜框。
和其他海龟一样,玳瑁普遍寿命超过100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自然条件下最脆弱的时刻是出生——
雌海龟每个产卵季节会上岸产卵,龟蛋经过大约2个月会孵化出约10厘米大小的小海龟,它们会破壳冲向大海。
但这短短的十几米的路,上至空中盘旋的鸟、下至陆地上的螃蟹都在饥肠辘辘地等待着。
如果有幸突出重围回到大海,等到小玳瑁成年后,在自然条件下的天敌就很少了,因为坚硬的外壳就像金钟罩铁布衫一样保护着它们。
除非遇到人类捕捞。
猎杀数量,是预估的六倍
过去数十年间,玳瑁在全球范围内的种群数量下降超过80%,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
根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科学家2019年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的研究显示,1990-2020年,玳瑁海龟遭遇大量非法猎捕,海龟制品主要流向亚洲。
美国蒙特雷水族馆的研究人员认为,玳瑁种群的减少并非近30年才有。他们通过挖掘过去150年的玳瑁交易资料发现:玳瑁受到猎杀的数量,可能是从前估计的六倍。
研究团队发现,海龟交易资料中多为重量,并不提及数量。
例如:1876年索罗门群岛出口了1800公斤的玳瑁壳到日本,但一只成龟的重量抵得上好几只未成年龟,要怎么从重量换算成数量?
虽然从前的研究都是以成龟来算,但幼龟和亚成龟也会被抓。最后,他们以不同年龄混合的模式计算,发现150年间,有400万(大部分以成龟计算)至超过900万只(成龟、未成年龟混合的情况)的玳瑁被捕杀。
从前的海龟捕猎热区(印尼与斐济)和今日的非法渔猎热点(印尼和菲律宾)仍高度重叠。| Emily A. Miller et al. Sci Adv 2019;5:eaav5948
牺牲动物的艺术
早在宋代,人们就已经发明出替代玳瑁龟甲的方法,以瓷器釉料模拟龟壳纹理烧造出的仿生玳瑁釉茶盏,成为宋人茶席上光彩夺目的存在。
但这种“人工替代品”显然并未成为主流,带有“血丝”的真品依然深受喜爱。
由于玳瑁族群量濒危,1992年华盛顿公约禁止玳瑁制品的国际贸易,日本的龟甲工艺严格限制只能取用从前剩余的龟甲、限定国内贩售,不能再出口任何制品。
在中国,玳瑁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任何形式的猎捕、运输、买卖玳瑁海龟及其制品都将触犯法律。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玳瑁的寿命并非自然终结,而是因龟甲而遭遇杀戮,这是玳瑁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