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瞳:英国之殇
上
前言
这几天英国一片混乱,某肤色青年到幼儿园大开杀戒。愤怒群众上街抗议,工党首相说抗议者是极端分子,警方开始逮捕在社媒上发布“不正确”信息的公民。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坠入荒唐时代,让人惊掉下巴。
有读者说,记得你几年前的文章都写了啊。想想也是,七年前的文章现在重发,一点也不过时。
回顾一下近些年英国相关重大恐袭
恐袭事件回顾
2017年5月22日
曼彻斯特演唱会爆炸案
一个有两万年轻人参加的演唱会发爆炸案,造成22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自爆嫌犯是22岁的萨尔曼·阿贝迪Salman Abedi,他出生在曼彻斯特,来自一个利比亚移民家庭。其兄弟哈希姆·阿贝迪Hashem Abedi因同谋被判处无期徒刑。二兄弟的父母以难民身份在英国居留,是英国社会接纳了他们。
2017年3月22日
伦敦国会周边袭击案
在伦敦国会周边道路,发生了使用车辆和刀具的恐怖袭击,共计5死40人伤。
英国媒体报道称,持刀施袭男子是中年亚洲男子。亚洲是个大概念,东亚和中东人长相明显不同,媒体说得这么含糊,你猜是懒得区分,还是故意混淆?就象法国人报道巴黎打砸抢,用的词汇都是“某些青年”。
警方确认发动恐袭的是52岁的哈利德・马苏德,52岁,在英国土生土长的马苏德2004年与一名穆斯林女子结婚,隔年到沙特当英语教师,后于2009年返回英国。
2013年9月21日
肯尼亚内罗毕商场屠杀事件
事件造成72人死亡,肯尼亚政府对绰号“白寡妇”的英国女子发布红色通缉令,认为其可能参与并组织了本次袭击。
“白寡妇”萨曼莎・卢思韦特,是2005年伦敦爆炸事件犯罪嫌疑人赫尔马因·林赛的妻子,也是“基地”组织在东非的主要招募者之一和军事训练专家。
2013年5月22日
英国士兵伦敦街头斩首案
伦敦格林尼治区城郊伍尔维奇街头,英军士兵李·瑞戈比被菜刀当街砍死,手段极其残忍。
两名嫌犯被确认为28岁的英国公民迈克尔·阿德波拉杰和22岁的迈克尔·阿德波瓦勒,来自尼日利亚移民家庭。
2005年7月7日
伦敦交通爆炸案
在交通高峰时间,伦敦三辆地铁和一辆巴士上同时发生自杀式爆炸。这是英国二战以来受到最严重的攻击,共有52名乘客遇难,700多人受伤。
4名人体炸弹者是巴基斯坦裔的英国公民,其中年龄最小的才19岁。
这些恐袭事件有啥共同点?
~2~
恐袭共同点
很明显,袭击者都是某教徒。
还有呢?
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英国公民,有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利比亚移民后代,也有英国本土皈依的白人。
这些英国公民,除了在英国国内制造恐怖袭击,还出国去搞大事。
英国媒体曾报道,2014年英国陆军中有560名穆斯林,加上英国海军、空军为650人,而从英国加入ISIS的本土穆斯林估计有1500人。
也就是说,自愿奔赴ISIS的英国穆斯林是加入英军的英国穆斯林人数的2倍多,这个数字后面还会增加。
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看似荒唐的结论:
作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二百多年来英国不仅是欧洲领跑者,其文明法治观念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各大洲的发达国家或地区都能看到英国的影子。
历史仿佛给人类开了玩笑,以前的英国输出文明法治,现在的英国不仅是恐怖活动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恐怖分子的输出国。
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英国为什么会这样?人类文明之路何去何从?作者将抽丝剥茧,努力带你看到现象背后的因果。
面对恐怖袭击,
~3~
英国人都做了啥?
英国人采取了下列行动:
1、保守派推动公投脱离欧盟;
2、派皇家空军轰炸ISIS;
3、工党伦敦市长萨迪克·汗一如际往的煽情:我们都是伦敦人,永远不怕恐怖分子。接着,吸收少数族裔加入警队,对涉及种族仇恨的犯罪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可以解决问题吗?
有一点意思,但总体无效甚至相反。
公投脱欧,方向正确,至少在形式上限制了外部人口的随意流入,减少外来人员制造恐怖袭击的可能。但这只是第一步,未触及英国处理移民/非法移民的游戏规则,以及内部恐怖分子生成机制。
派空军轰炸,只是英官方一个坚决斗争的表态。按照消灭恐怖分子输出地的逻辑,肯尼亚应当派空军袭击英国,皇家空军应当自己轰炸自己。荒唐不荒唐?
而伦敦穆斯林市长的做法更是南辕北辙,明明是外来暴力文化的泛滥导致了现在的社会动荡,却一方面加大外部输入,一方面以反仇恨之名打击批评意见。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问题的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英国不能解决恐怖分子的产生机制,那么内部冲突会越演越烈,最后难免以内战的形式爆发。
就象伯克所说: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自我改善的能力,就没有自我保全的机会。如果伯克活到现在,一定会对现在的英国大惊失色,为何堕落至此?
英国社会得了什么病?
~4~
超越个人体验
有读者批评,他在英国住了20年了,非常和平,怎么可能会有内战这么荒唐的说法?
我相信他说的完全是他看到的事实,英国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小城市和乡村,都一如既往的安静,有良好的秩序。
同时,我也相信很多生活在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英国人,有不同看法,正如那位伦敦穆斯林市长萨迪克汗所说:“恐怖袭击是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市长大人的看法,在很多大城市肯定不适用,但必须承认,在伦敦确实是这样。谁叫你是在英国的伦敦呢,没啥可说的,人家让你忍着,你就忍着吧。
这位萨迪克先生还自称女权主义者,他的竞选宣言中写道:
“我很自豪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而且性别平等在我的竞选声明里处在核心位置”,“如果当选市长,会努力改善性别不平等,打破女性的职场玻璃天花板,帮助女性破除成功的障碍”。
在实现如此美好宏大的目标之前,不知道他如何看待中东穆斯林女性的悲惨处境?
这些质疑对他当然不是问题,最标准的回答应该是“请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吧,如果还有人批评,那就是反穆/穆恐/种族歧视/仇恨言论,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这位穆斯林市长的嘴里,女权和伊斯兰实现了统一战线。虽然在正宗的伊斯兰世界,女权显然是没有活路的。
关于这一点,女权者与LGBT骄傲者有共识,从来不去中东那些最需要的地方活动。
~5~
包容和多元
正如这位穆斯林市长遇到的自洽难题,那些打着现代文明旗号的“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英国人一边不断重复“王在法下”的经典名句,一边在“文化多元”的旗帜下制造不可批评的例外群体?
为什么英国社会女性平权运动轰轰烈烈,却对穆斯林女性被压制被奴役视若不见?那些人连头巾不敢摘下黑袍笼罩全身,却高喊着装自由?
强调一下,这不单纯是外来者的问题,更是英国人的选择。根据英国人的文化传统,本来不应该这么做的。
以前的英国人骄傲的是法治和秩序,现在的英国人骄傲的是价值多元和包容。前者是公共问题,是强制,后者是个体选择,是自觉。很明显,英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已经跑偏了。
多元,本是世界的常态,五彩缤纷、百花齐放,你乐于助人,我独善其身,都体现了个体的差异和价值。
但多元并不是秩序本身,而是秩序的结果。多元的后果,涉及社会基本价值观问题,包含着秩序败坏的趋势。
如果法律与“多元”冲突怎么办?是法治基础上的权责对等、彼此尊重,还是以文化多元之名,打着“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少数群体、包容不同文化”的旗帜,却制造某些群体超越法律的特权?
很明显,无论包容还是尊重,都建立于对等基础。对不包容者的包容是软弱,和包容无关。对不尊重的尊重是绥靖,和尊重无关。
这是天道,天道超越人道。
~6~
想起二个故事
故事一
二百年前印度寡妇的殉葬传统
印度社会有“萨蒂”的寡妇殉葬传统,男人死了,妻子要殉葬。殉葬者要着盛装在木柴堆上活活烧死,如果死者多妻,则正妻才有资格与丈夫一起殉葬,其余妻子要单独自焚。
1829年英国人宣布殉葬非法,于是印度人就怒了,说这是印度教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你必须尊重,甚至有部分印度妇女上街示威游行,要求还妇女以殉夫的权利……
英国人说,我们尊重你们的传统文化、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你们喜欢烧就烧吧。但是在英国法律实施的区域内,谁组织烧寡妇的,我们就按法律的谋杀罪处理,谋杀罪是绞刑。
就这样,在英属印度的省内,寡妇殉葬习俗基本绝迹。
备注:英国法律的管辖范围只限英属印度的11个省,对其余600多个土邦国无权干涉。
故事二
现代罗奇代尔市的群体强奸案
本案发生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英国罗奇代尔市海伍德镇,这个不到3万人的小镇,由于当地政府部门的玩乎职守,近47名未成年少女长期被数名男子虐待、强奸、卖淫,最小的受害者只有13岁。
罪犯主要是巴基斯坦裔英国人,他们多是当地享有良好声誉的已婚男子。其中年纪最大的一名施害者,艾哈迈德是本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左边的大脑袋。
这些人行为暴力、毫无人性,他们给受害者灌酒、让她们嗑药、威胁她们的生命和家人,其中5名罪犯曾在一周时间内多次虐待、轮奸同一名少女。这些少女被强奸、性骚扰、殴打,长期生活在无边的地狱中。
在接到报警或投诉后,当地警方和行政部门知悉嫌疑犯是少数族裔,担心被指责种族歧视或者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c,因此采取不作为政策。
受害者曾告诉陪审团:“警方一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知道那些人的罪行,但他们却只是告诉我父母,这是我为自己做的人生选择。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亚裔男人殴打和强奸白人女孩并非种族歧视,而是犯罪。”
直到检察官纳齐尔·阿夫扎尔上任后,开始重新调查此案。2012年,通过阿夫扎尔的努力,这件震惊全英的性暴力犯罪事件终于公布于众。嫌疑犯们告诉陪审团,这些女孩是自愿的,59岁的艾哈迈德甚至在法庭上大喊,声称那些女孩是妓女,这些都是白人的谎言,并辱骂法官种族歧视。
这不是好莱坞的电影,如果你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可以去找一下BBC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三集电视剧《三个女孩 Three Girls》。
备注:
1、罗奇代尔市,属于演唱会爆炸案发生地曼彻斯特地区。
2、纳齐尔·阿夫扎尔,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如果不是他的少数族裔身份,本案的判决很可能大不相同,甚至案件都未必能够进入司法程序。
再有想象力的人也无法编出这样的故事,多么荒唐,多么讽刺,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强奸就是强奸,犯罪就是犯罪,怎么能以宗教、种族、文化、习俗的名义来掩饰?渎职就是渎职,怎么能以担心种族歧视、宗教歧视来推诿?
时至今日,受害者萨曼莎刚在新闻频道谈论了特尔福德Telford的巴移民犯罪团伙问题,第二天警员就上门造访,要求谈谈采访。多年不作为的警方,却在报道后高效恐吓受害者。
问题越发恶劣,这真的是英国?
二百年前,工业革命中的前民主时代,英国法律保护了殖民地女性的权利。
二百年后,信息革命中的泛民主时代,英国法律却不能很好地保护本国的女性,最后是来自前殖民地的一个移民后裔用法律保护了英国女性的权利。
今昔何昔?
~7~
以多元之名
为了社会多元化的理想,为了保护宗教自由,为了保护少数族裔的权利,英国人真的是付出了很多心思:
英国监狱改建一半以上的卫生间,因为穆斯林囚犯抗议马桶朝向麦加违反教义。
英军只提供清真食品,这是为维护其650名穆斯林士兵的宗教自由,其它士兵也在不知情情况与穆斯林士兵共同食用清真食物。所谓的清真,并不是卫生标准,重点是屠宰牲畜的时候需要念经文。
英国很多地方禁止悬挂英格兰国旗,是为了让穆斯林感觉舒服。英国Radstock郊区议会投票禁止悬挂英格兰国旗,工党议员称此旗冒犯了该地的穆斯林,该地区共有居民5,620人,其中有16名穆斯林。
当然,英国监狱早就禁止悬挂英格兰国旗,驾照与车辆注册局,以及Heathrow机场,也都禁止悬挂英格兰国旗。
英国王室也很努力
查尔斯国王,英国国教领袖,是伊斯兰文化的粉丝。他除了身边有一个穆斯林专家小组,还将乡下的一个别墅改造为伊斯兰花园作为他的行宫。
911事件发生后,当时的查尔斯王子马上参观了伦敦的一座清真寺,还为穆斯林组织的重要成员举办了一次晚宴,作为对穆斯林的支持。
2006年查尔斯身着伊斯兰长袍,在沙特利雅得伊斯兰大学发表演讲称:“作为英国人,今天我们都是穆斯林。”
2010年查尔斯在牛津伊斯兰研究中心演讲,敦促环保人士要“按伊斯兰的方式去拯救世界”。
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也认为英国可以部分采用伊斯兰教法。他说:“英国采取伊斯兰法的某些方面,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可以让穆斯林在伊斯兰法庭解决离婚或财产争执问题,而无需按照英国法律处理。”他表示这样做有助于维持社会融合,因为英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穆斯林。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英国的穆斯林比例虽然没有法国德国高,但英国政治的伊斯兰化是超越法国德国的,2016年英国已有超过三百名穆斯林议员和镇长,还选出来一位穆斯林伦敦市长,
而在今年5月的英国选举,选出了11个城市的市长,其中9个是穆斯林,除了伦敦市长,包括伯明翰、利兹、谢菲尔德、牛津、卢顿等地,包括前面说到的案发地罗奇代尔市,市长都是穆斯林,这在法国德国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每日电讯报调查显示,61%英国穆斯林希望在英国生活在伊斯兰教法之下,40%英国穆斯林赞成《古兰经》在穆斯林集中的区域优先适用。坎特伯雷大主教其实应当推动全面实施伊斯兰教法,这样就可以维持社会的完全融合,大家都不会有任何冲突了。
当然,那位帮助英国女孩伸张正义的巴基斯坦裔的检察官纳齐尔·阿夫扎尔肯定不会同意。因为伊斯兰教法里面用不上他学的那些普通法,如果英国实施美好的伊斯兰教法,他当初何必移民呢,老家一直是啊。
一个社会,只能有一套法律体系。现代法治文明的创始国,正在放弃了自己的法治原则。法治的倒退,必然带来道德水平的普遍滑坡。
面对外来专制文化的侵蚀,曾经是现代文明领跑者的英国人为何如此平静地面对自已文化传统的末落?
~8~
英国人的福利生活
一个群体的和平末落,问题肯定在于自身的堕落。让我们来看一下英国工党引以为豪的全民医疗福利和教育福利,还有无所不在的弱势群体补充福利。
1、生育福利
在英国,用于儿童相关福利的开支,仅次于养老,高于教育、医疗、甚至住房等任何一个公共福利的的开支。16岁以下的儿童有生活补贴。无论家庭状况如何,一视同仁都有补贴,俗称“奶粉钱”,还有孕妇福利、儿童税务补贴等,报道有人为了赚津贴,能生10个孩子,单儿童生活补贴每年领3万多英镑。
注:英国福利体系因不堪重负出台新政,规定2017年4月后出生的第三个宝宝,暂停此项补贴。
2、弱者福利
英国一名重达177公斤的女子因贪图国家福利津贴7万5000英镑,多次拒绝健康机构(NHS)提供的减肥手术。伤残生活福利津贴,患有糖尿病的辛克莱目前有专属的洗澡工定期帮她清理腿部。她有男朋友,也没有工作。当然,如果她没有男朋友,也许国家会提供她性福利。
3、性福利
英国福利管理部门为一些年轻人报销了从英国到阿姆斯特丹的往返机票,他们声称,公民的性需求是人的天然权利,性福利应该得到保障。当然,这和北欧国家提供的性福利还是有差距,人家一度提供直接上门服务。
4、宗教激进分子的福利
根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接受福利接济的人口中超过30%是外来移民。
而宗教激进分子学习能力极强,充分利用英国社会的守法观念和权利文化。一边享受着纳税人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补贴,一边围坐在一堆图纸旁密谋策划着伟大圣战。
阿布哈姆扎Abu Hamza是英国著名的激进派阿訇,在因被指控煽动谋杀而入狱后,他在狱中向政府提出上诉,认为其家人除每周应收到1000镑的福利救助外,还应获得来自政府的额外补助。
阿布卡塔达Abu Qatada是基地组织的头号人力主管,一直享受着英国政府的各种福利,直到有一天发现他的银行帐户上有115万英镑的存款。
《泰晤士报》还曾报道,2005年7月21日伦敦自杀式连环爆炸未遂案的四名嫌疑犯,他们通过英国的福利救助制度积攒了高达50万镑的资金。
国人常说“衣食足而知礼节”,这种无微不至的福利制度,是否让人们知书达礼、道德提升,并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呢?
下
我们的政府不具备能力去对付不受伦理和宗教约束的人类情感,我们的法律只适合有道德与信仰的人民。
----亚当斯
前文说了,英国人享受了从生到死无微不至的福利关怀,结合福利的民粹机制,形成一种无解的:
~9~
福利死亡螺旋
任何规则的推行,都需要理解二个关键问题,一是鼓励的方向,二是财富的走向。是鼓励人们努力,还是鼓励人们躺平?是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分配财富?
不难理解,一定的公共救济是人们基本生存的必须,比如紧急医疗救助和困难生活津贴,毕竟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意外,救济体现出人与人的关心互助机制,保持社会稳定与合作发展。
但很多事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福利明显不同,福利的核心词是--免费,当免费与自平博挂钩,就成为一个有着道德光环的高级词汇。
有些人说福利确实是财富的转移,但是从富人到穷人的转移,富人通过交出财富获得安全感。但很遗憾,这种解读既肤浅又有害。就像“打家劫社”听着不好,换上“替天行道”就舒服多了。
福利表面上是财富的转移,本质上是权力的转移。看下流程:纳税人---分配者---吃福利者,关键节点在于分配者。
纳税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分配者与吃福利者都是财富的消耗者。在这个过程中,财富从生产性部门向非生产性部门转移,权力从纳税人向分配者转移。
有人喜欢用北欧的高税收高福利举例论证,其实人家是吃老本。如果加税能创造繁荣,那世界早就是美好的天堂了。
在真实的世界中,有很多经济学家赞美福利,也常有超级富豪呼吁加税。专家就不说了,毕竟人们都爱听好话。
作为超级富豪群体,其实纳税比例不高,他们既可以通过各种避税实现低税赋,更可以和分配者合作,获得超额回报。
真想多交税,实在太简单。可以把注册地搬到高税负的地区就行了,更可以对自己的员工慷慨一点,多开点工资。
可惜,这样喜欢显示正义的富豪,就像乌战中屌丝们的偶像马克龙,成天喊着勇敢的口号,却宁愿把退役的武器装备放在仓库生锈发霉。
真正承担税负的,是中小企业主和中产阶级。所以,在真实的世界里,越是热衷加税的地方,越会看到超级隐形富豪和大量贫民的神奇组合。既然大伙儿喜欢口号,如此愉快的收割,谁不喜欢呢?
下次看到超级富豪要求加税的虚伪呼吁时,直接呸就对了。
现在英国社会的民粹游戏,就是工党用福利来换取选票。在这种以合法形式持续损害纳税人财产权的权游中,官僚逐步取代了家庭父母的角色,埋下了社会动荡的巨大隐患:
1、懒惰模式开启
英国各种名义的福利补贴,虽然数额不算高,让你的生活质量能达到勉强温饱,但已经超出很多简单工作或是体力劳动的工资,那当然就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多人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
有研究报告显示,一辈子不工作靠福利寄生的人,约占英国劳动力的5%以上。除此以外,每年还有近百万人假报受伤失去劳动能力骗取福利。
对于不热衷工作的英国人来说,一辈子不工作养几个孩子,全部由政府埋单,日子过得甚至比上班族要安逸得多,2004年英国家庭平均收入为2.1万镑,有位43岁的单身母亲和2个女儿、2个孙辈生活在一起,不上班住福利房吃福利救济,每年到手近3万镑;也有些人一直混在大学里,真到38岁还不想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无心工作,领失业救济金,日子居然过得也很快乐。
英国智库“社会公平中心”的报告中,在英国部分地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完全依靠失业救济金过日子。这么高的失业率并非源于金融危机,在经济繁荣时期,不就业的人数比现在更多,因为工作与不工作收入差不多,他们不愿意就业。
本地人因为福利好不愿工作,那些比较辛苦的工作都被一些勤劳能干的移民做掉了,很多英国人就成了又懒又肥又笨的吃福利族,还倒过来埋怨外国人和移民抢了他们的工作。
就象巴黎奥运会上的这类节目,把一种明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渲染为个性化的艺术和审美。
2、生育率低下,生育质量劣化
既然干多干少最后的收益都差不多,那不如享受生活。既然国家把从生老病死都安排好了,家庭有何意义?婚姻有何意义?生育有何意义?
于是,越是世俗化的人,越是趋于享受今世生活,人们打着享受生活、人性自由的旗号逍遥快活,再也没有对未来对后代对长远的思考。
人口的快速缩减,意味着文明传承的困难和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英国的生育率是1.6,低于正常的代际维持生育率。看下理性思想的源头希腊,有着欧洲最低的生育率,希腊人的美好生活,主要仰仗老祖宗的遗产和大自然的馈赠延续,若遇到动荡,严重缺乏自保能力。
更严重的问题是人口质量。前面那些吃福利族,为了获得福利勤生孩子,但只管生,既不养更不教,造就了一个不断扩大的一个病态阶级。全英国有20%的儿童生活在无人就业的家庭,绝对数量接近200万人。
人口枯竭、质量下降,意味着什么?
引进外部移民,成为补充年轻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据预估,未来几年,英国需要引进一千万移民才能补上社会必需劳动力的缺口。
但是,英国人引进了什么群体?一群好吃懒做、落后愚昧、拼命生育还高度群体化的大爷大妈们。
看看波兰总理说得多硬气,波兰引进了二百万乌克兰劳工,其它一个不要,二十多年从未发生一起恐怖袭击,少给我们扣什么种族主义和极右的帽子。
英国人自己引狼入室,责任在移民吗?
3、弱化公民的社会认同与责任感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趋向不劳而获依赖政府福利,人们只需和政府进行对接,而无需参与社会工作、进行社会合作,社会趋于原子化。
原子化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公共事务冷漠,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形成了大量毫无社会责任感的群体。
前文的性侵案例,警察和政府雇员的体现出来的冷漠,既没有道德正义感,也没有工作责任感。而对应的这些问题青少年,父母只生不养更不教,都是野蛮生长,成为问题少年,未来前途渺茫。
有朋友去曼彻斯特出差,结果火车临时变更车道,但车站各类信息栏竟然没有提醒差点误乘,当时感叹英国人传说中的严谨认真到哪里去了?
还有人说,现在英国年轻人不会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让座(欧洲老年人普遍独立性好,这里特指那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泰坦尼克号沉没时,面对死亡,逃生工作井然有序,“妇女和儿童先上救生船”,那时人们展现出来的道德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真是唏嘘不已。
4、福利与民粹的死亡螺旋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人的贪婪和堕性决定了享受容易吃苦难,一旦人们享受到某种福利,便会视作理所当然。如果讨论福利制度的变革,立刻导致民怨四起和政府动荡。
当政府要求控制不断增长却使用不当的大学费用时,那些平时不关心社会时政的伦敦大学生们便出手袭击王室座驾。从来没有工作过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学生群体,向来是分配爱好者。
福利社会,结合民粹模式,最后都会进入一个福利死亡螺旋,加福利--买选票—-加税负--经济差--多穷人--加福利--买选票—-加税负--经济差--多穷人,税收的增加永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需求,直至社会破产。
税收越高,工作就越没价值。福利越多,劳动就越没意义。福利社会中的很多英国人,如同温室的花朵,越是不工作就越找不到工作,越找不到工作就对福利越是依赖,最后依附于官方生存。
福利社会的本质是旁氏骗局。
即使人们心里明白福利社会不可持续,但人性就是懒惰和贪婪,人们永远期待自己少工作多假期,渴望少付出多收益。至少谁是代价,未来怎样,谁管呢?据说路易十四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现在却成了人们普遍的理念。当年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现在过三十年后倒霉的会是谁呢?
有朋友不同意这个观点,坚信北欧国家是例外,福利比英国还好而且当地人依然努力工作。希望他尽早去,赶上高福利的末班车,因为很多人早就去了,还有大批人在去的路上。早去的话有机会赶上时间窗口,晚去的就只能是代价了。当时局动荡,经济下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布雷维克涌现。
福利社会的生存方式,就是通过把人原子化制造大量的吃福利群体。在社会阶层流动渐固化后,分配者掌握越来越多的权力和资源。
英国人越来越依赖于分配者生活,但分配者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于是,英国法治呈现出
~10~
礼崩乐坏
当发生对幼儿园孩子的恐怖袭击,本地人愤怒上街,并抗议官方隐瞒信息,工党首相威胁要成立常备军对付国内抗议者(特指本土人)。
英格兰和威尔士检察长直接说了,“如果你转推,转发网络上散布仇恨内容(指对穆和移民不满),你会被逮捕,我们有专门的人在网络巡视......”
老大哥在看着你,这可不是开玩笑,大英帝国目前的司法标准是这样的:
本土人发几句牢骚,说些首相不喜欢的话就去吃牢饭,现抓现判,效率奇高。强奸12岁女孩的特定人,参加一个月社区劳动不坐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荒诞的事竟然在大英?
这并非个案,法官总特么有爱心
本土人网上牢骚要坐牢,而特殊群体大白天公开扬言要消灭本地抗议者,人家都是明着来,警方对此视若不见。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也不奇怪,因为人家已经充实到了各城市的管理与执法队伍中。
乔治·奥威尔写的小说终于变成了现实,所以老马发了一个图讽刺英国现在的司法体系
这个老马和一些美国人总是叽叽歪歪说着让首相不舒服的话,搞得英国警方很不爽,威胁要跨境通缉。
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
老马现在蹦跶得厉害,如果年底哈哈姐上任,若是他和X平台再不闭嘴,大概率罚到破产,或者进监,甚至被弄死。
大英如此,那些以英国为模板的英联邦国家能好到哪里去呢?
在遥远的新西兰,各种场合都是表演原始土著跺脚瞪眼吐舌头的动作,实在看不出有何美感。
在大西洋彼岸,通过小土豆的多年努力,加拿大经济将在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崩溃,而小土豆已在着手制定反仇恨言论法案,说不中听的话最高判十年。
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小结
英国的福利民粹模式,并非通向天堂。
有人给你安排一切,也意味着他人控制你的一切,剥夺了你独立生存的能力,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不服从者不得食。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个人的经济独立是精神独立和美德养成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斯密看来,没有什么比这种依附“更加腐败、奴化和败坏人的心灵”。
温室里长大的英国巨婴们,在原子化的过程中,原有的文化共同体被摧毁,随着信仰和道德的沉沦,自由也就渐渐丧失了。
所以,看着现在保障健全、衣食无忧的英国人,既无力捍卫自己的传统,也无法抵御强势专制文化的入侵,不仅内部再无宁日,还成为恐怖分子的输出地。
有背书家说,没事没事啦,现在外来人口比例不到10%,有啥好担心的呢?嘿嘿,人家确实不到10%,但人家是婆罗门啊,10%的高等阶级人口还不嫌多啊?人家确实不到10%,但人家是铁板一块,10%还不够消灭90%的游兵散勇吗?人家确实不到10%,但一万只羊,能干过一百只狼吗?
英国还能自救吗?
从今年的投票看,现在的结局并非外敌入侵所致,而是自己的选择。自寻死路,气数将尽。也许,在1945年7月战争即将结束那个不屈老头被抛弃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现在的结局。只是这次,再也没有山姆大叔来帮忙了。
也不要太悲观,任何国家都有潮起潮落。腐朽的大英虽然没落了,虔诚的中部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