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猫正史

最爱历史 2024-07-17 12:00+-

  宣德四年(1429),“爱猫人士”朱瞻基将一幅画赐给内阁大臣杨士奇。

  在酷爱丹青的帝王中,宣德皇帝朱瞻基独树一帜。他是一个绘画全才,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尤其难得的是,这一爱好并不影响他的主业——其在位期间,朝政清明,国力强盛,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赐给杨士奇的画作,名叫《壶中富贵图》。画中,一只三色猫仰望着铜壶花器中的牡丹花,寓意长寿、富贵。朱瞻基很可能是即兴作画,但杨士奇不能不“体会”皇帝的深意。

  在画面的留白处,杨士奇写了一篇长长的跋文,先是颂扬宣宗的文治武功,说宣宗励精图治之余醉心艺术,“法贞观(唐太宗)之励精,鉴宣和(宋徽宗)之迷惑”,继而写道:“君臣一德,上下相孚,朝无相鼠之刺,野无硕鼠之呼,则斯猫也。”

  相鼠、硕鼠出自《诗经》,用来比喻贪婪的剥削者。杨士奇的意思是,咱们大明朝在皇帝这只猫的监督下,没有一只窃食庄稼的老鼠。

  明朝的皇帝们未必有当猫的自觉,但他们大都是猫奴。嘉靖皇帝朱厚熜同样爱猫,他养过一只微青色的小猫,名叫“霜眉”,特别黏人,皇帝要去哪,它都能预知跟随,晚上就寝也形影不离。后来,这只猫死了,嘉靖把它葬于万岁山,立碑曰“虬龙冢”。有个叫袁炜的人写青词悼念霜眉,其中有一句“化狮作龙”深得圣心,就此受到重用。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内心的孤独却看不见底,可爱的喵星人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家人”和“伴侣”。那么,在古代,猫又是如何征服中国人的呢?

  ▲明宣宗:《壶中富贵图》。图源:网络

  01

  一开始,猫之所以被驯养,是因为治鼠有功。

  战国时代,《韩非子》说:“使鸡司晨,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记载:“狸处堂而众鼠散。”狸本是野猫、山猫,但这里的表述似乎显示当时已经有人驯养狸以捕杀老鼠了。

  古人有一种祈求农事顺利的祭祀仪式——八蜡。八蜡,指的是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祗,其中就有猫:“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人们举办迎猫的祭典,祈求消灭鼠患。

  大历十三年(778),陇右节度使朱泚的下属家中猫鼠同乳,和谐共处,朱泚将这只猫作为祥瑞上献。百官称贺,唯独中书舍人崔祐甫提出反对意见,他说:“天生万物,有其本性,猫捉老鼠乃其工作。而这只猫受人养育,却不恪守职责,与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吏有何区别?”

  崔祐甫明显是在指桑骂槐,但由此可看出唐人对猫的看法:能捉老鼠,就是好猫;不捉老鼠,看似宽仁,其实不合天道。

  柳宗元也写过一个故事。永州某氏因为自己是鼠年出生,不养猫,还禁止下人捕鼠,导致家中老鼠肆虐,连食物都是老鼠吃剩下的。数年之后,某氏搬家,却苦了房子的下一任主人。那人借来五六只猫,关上大门,用水灌满老鼠穴,还雇人捕杀。死的老鼠堆成了山,丢在偏僻之处,数月之后臭味才散去。

  ▲【宋】佚名:《富贵花狸图》。图源:网络

  对于文人来说,猫还有另一个好处。老鼠不只啃食庄稼,还喜欢啃食书籍。陆游就曾多次遇过这样的糟心事,他藏书丰富,案牍、书架、床上都是书,然而,他总能发现书上有老鼠啃食的痕迹。在他看来,这堪比秦代焚书。后来,他求得一猫,终于消灭了鼠患。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诗中说道:“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仅仅付出几条小鱼干,就保护了书斋。多么称职的好猫。

  有勤奋的好猫,也有疏于职守的懒猫。苏轼写过一首《猫犬》:“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不捉老鼠的猫,不吠小偷的狗,就像尸位素餐的官僚,都是家国之害。更有甚者,有的猫不仅不捉老鼠,还捕杀院中的小鸡,简直是害中之害。通篇在讲猫犬,却暗讽朝廷官僚。

  陆游也曾写过一首《嘲畜猫》:“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大意为:你这只懒猫,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吃饱了就不管老鼠肆虐。

  当然,这首痛骂懒猫的诗同样是有隐喻的。陆游活在一个“犹是中原无事时”的时代,却总是心怀热血,想要北上抗金。然而,回首望去,同志寥寥,只身一人无力阻止家国的沉沦。在这样孤独的生活中,他对猫的感情亦是复杂的,一方面要借猫骂当时的官场,另一方面则把猫当成了心中的慰藉。

  众所周知,陆游是一个猫奴,写过太多太多关于“狸奴”的诗词。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当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道出了内心无尽的悲怆。其实这是组诗的第二首,第一首是这样写的:“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风雨大作,只有狸奴陪在身边,不离不弃。

  ▲【宋】李迪:《狸奴戏蜻蜓图》。图源:网络

  宋朝时,皇帝和官僚大都爱养猫,这些猫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捕鼠。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录了一个故事,秦桧孙女封崇国夫人,养了一只狮猫。一日,这只猫突然跑丢,为了找猫,秦府竟然动用官军全城搜索,还立下了时限。时限到了,猫还没有找到,临安府急得把秦府周围人家全给抓了,而且要弹劾搜猫的官兵。官兵十分惶恐,四处张贴猫图,只要是狮猫,全都抓来。最后,临安府尹听了亲近的劝谏,才停止行动。为了一只猫如此兴师动众,可见当时风气。

  这些或勤奋、或懒惰、或慰藉人心、或彰显权贵的猫,已经超越了一个朝代的日常,而化作观察这个朝代的一面镜子。

  02

  猫还有另外一个形象:不仁之兽。

  《埤雅》中说道:“旧传猫旦暮目睛皆圆,及午即从敛如线,其鼻端当冷,唯夏至一日煖,盖猫阴类也,故其应阴气如此。”猫的瞳孔在光照下的变化以及鼻子的温度,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因此,猫自然就与诡异古怪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

  《太平广记》记载,建康有个卖醋人,养了一只猫。猫死后,卖醋人十分悲伤,坐在猫身侧数日,直到猫的尸体都发臭了。卖醋人不得已将其扔入湖中,没想到,猫一接触水,就活了过来。卖醋人赶紧跳下水去救猫,结果自己溺死了,猫则安全登陆。后来,官吏将这只猫作为证物抓回,关了起来,前去衙门陈述案情。回来之后发现,猫已经咬开绳索逃走了。

  在这则故事里,猫相当高冷甚至于残酷无情,主人如此疼爱它,却丝毫看不见它有恋主之意。

  ▲电影《妖猫传》里的黑猫。图源:影视剧照

  还有关于“猫鬼”的传说。成书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记载:“猫鬼者,云是老狸野物之精,变为鬼蜮,而依附于人。人畜事之,犹如事蛊,以毒害人。其病状,心腹刺痛。食人腑脏,吐血利血而死。”古人认为,有一种邪恶的法术:将老猫杀掉,获得猫鬼,再于每日子时祭祀,就能致人死命,杀人后便能将死者钱财转移过来。

  隋朝发生过独孤陀猫鬼事件。独孤陀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第六子,是隋朝独孤皇后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的妻子是隋朝大臣杨素同父异母的妹妹。如此关系网,可见其地位之尊贵。

  开皇十八年(598),独孤皇后和杨素的妻子同时病倒,医生诊断后认为是猫鬼病。隋文帝认为独孤陀与两人皆有关系,因此最为可疑,于是暗地里试探他,但独孤陀予以否认。隋文帝不相信,将其贬为迁州刺史。独孤陀心中有怨气,言语不敬,隋文帝派人调查,果然查出了问题。

  独孤陀家有一个奴婢徐阿尼,她原来跟随独孤陀的母亲,常行猫鬼之事。独孤陀曾经回家找妻子索要美酒,妻子说没钱买酒,于是独孤陀对徐阿尼说:“可让猫鬼去杨素家为我取钱。”开皇十一年(591),独孤陀又曾让徐阿尼使猫鬼去皇后住所。

  负责审理此案的大理丞杨远让徐阿尼召回猫鬼,徐阿尼便在子夜时分,放置香粥一盆,用勺子叩击呼唤:“猫鬼快回来,不要在皇宫中逗留了。”只见徐阿尼脸色发青,身体似乎被某物所牵拽,应该是被猫鬼附身了。

  隋文帝与大臣商议如何处理,有人认为杀掉养猫鬼者就能解除诅咒,主张赐死独孤陀。独孤陀弟弟、独孤皇后相继为其求情,他才免除一死,被贬为平民。

  此案之前,民间就已经有人告官,说其母被猫鬼所杀,当时隋文帝并未相信。此案之后,隋文帝下令将行猫鬼事者处以死刑,还专门为其立法。然而,猫鬼之灵依然飘荡在隋朝社会之上。大业年间,又有猫鬼案,民间相互告状,牵连被杀者多达千余家。

  当然,此案背后有诸多疑点,似乎并不是一个迷信事件。独孤陀既然是求财,为何不针对一般的富贵人家?既然能用猫鬼蓄财,为何还会穷得买不起酒?是不是隋文帝想要打压独孤家的势力,而借用了猫鬼这一令人无可辩驳的巫术呢?

  到了唐朝,人们依然畏惧猫鬼。《唐律疏议》继承了隋朝法令中蓄养猫鬼的禁令,凡是蓄养猫鬼的人都会被处以绞刑,此外,蓄猫鬼者的家人即便不知情,也会被处以流刑三千里。

  唐高宗时,萧淑妃在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被囚禁,大骂道:“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后大怒,从此宫中禁止养猫。之后,武则天频繁梦见王皇后、萧淑妃二人披发沥血的样子,只能请来巫师作法以求心安。她会担心这个诅咒,很可能也是因为隋朝的猫鬼事件。

  隋唐过后,猫鬼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销声匿迹,人们对猫的惧怕情绪也逐渐淡化了。

  03

  养猫的风气自宋代开始兴盛,不过往上追溯,猫在唐朝就已经成为人们家中的宠物。

  第一个在史书中留名的猫奴名叫张博。他是唐德宗时期的庐州刺史,爱养猫,各种花色的都有。最名贵的七只,他分别取名为东守、白凤、紫英、袪愤、锦带、云团、万贯。每次回家,都会有数十只猫出来簇拥着他,穿梭在丝织的帷幕之间,一起嬉戏。人们觉得这种行为太过魔怔,怀疑张博是猫精所变。

  到了宋代,商业繁荣,城市林立,市民文化兴起。人们渴求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养猫的需求激增。清代成书的《猫苑》列举了养猫的四个优点:保护家中衣物和书籍;只要喂鱼,就能养活;冬天可以暖足;调教好了不会偷吃。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社会,有猫相伴,不失为人间乐事。

  ▲宋徽宗:《耄耋图》。猫谐音耄,蝶谐音耋。图源:网络

  在杭州,商贾齐聚,店肆密集,同类的店铺往往聚集在一起,如果子行、肉行、鱼行等。与猫相关的买卖非常多,有卖普通猫的,卖名种猫的,卖猫粮(小鱼)的,卖猫窝的,与现代的宠物店几无差别。

  有买卖,就会有黑心商家。临安小巷有一名叫孙三的人,以卖肉为生,常对妻子说:“别让外人看见咱家的猫,临安没有这个品种,一旦被人发现,必被人偷去。”孙三天天这样说,邻居们路过都听见了,有一个人说:“估计只是虎斑,过去稀有,现在已经不稀罕了。”一日,此人突然冲进孙三家中,抱得猫儿就往外赶,众人看见猫的毛色,全都大吃一惊。

  原来,此猫全身红色,十分奇异。

  孙三回家之后,将妻子打了一顿,然而流言已经传到了皇宫。有一名大宦官派人来买,孙三拒绝道:“我爱此猫如同自己的性命一般,怎能割舍?”无奈对方出价太高,竟然达到三十万钱,孙三只好忍痛割爱。

  可是,此猫带回去之后,颜色渐淡,半个月过后,变成白猫。大宦官赶紧派人去找孙三,孙三早已远走高飞了。

  ▲【清】任颐:《芭蕉狸猫图》。图源:网络

  养猫之风盛行之后,也衍生出诸多养猫的程序。

  第一步是相猫,就是如何挑一只好猫。方法一,提起猫悬空,四肢与猫尾巴向上缩者为优。方法二,把猫扔向墙壁,猫的四爪足够锋利,能够紧紧抓住墙壁的为优;再看猫的肉垫是否肥厚富有弹性,若是,行走便不会发出声音,利于捉老鼠。方法三,掰开猫嘴巴,看上颚是否多棱,还有一个口诀:“三坎捉(鼠)一季,五坎捉二季,七坎捉三季,九坎捉四季。”当然,也有从外型上作考虑的,一般而言,身要短,尾巴要粗长,鼻子要平直,腰要圆,耳要小,眼神要清澈。从毛色上看,纯黄、纯白、纯黑的最好;花色的以黑云盖雪为上,玳瑁斑(黑、黄、白三色混杂)次之。

  第二步,找个良辰吉日聘猫。要想得到一只猫,最好的方式是用猫鱼、盐等聘礼,向猫的主人换。这通常指亲朋好友之间的送猫行为。黄庭坚就写过一首《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友人家的猫快生小猫了,赶紧准备好小鱼干去讨一只回来。此外,他还写了一首《谢周文之送猫儿》:“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感谢朋友的猫儿,屡立战功,刀下亡鼠无数。

  第三步,将猫纳入家中。一般而言,古人将猫放入桶内,还有一支筷子,算好吉位,取猫出来祭拜一番,然后把筷子插于土堆之上,这样猫就不会在家乱尿。这种行为颇为离谱,实际上可能是帮猫适应家中的环境。猫到家之后,有的主人还会与猫签订契约,主人要提供猫食和空间,猫平时要努力工作,不得偷窃家中其它六畜和食物,不得偷跑,违犯要施以鞭刑。

  养猫之后,还要注意不被他人偷走。在古代,一个人成为小偷,往往先从盗牛或者盗猫开始。宋人岳珂的《桯史》记载了窃猫食肉之事。当时,城市居民经常发生丢猫事件,偷猫者会将猫放入水桶中,猫不喜水,身上有水就会舔舐,非要舔干不可,所以不会叫唤。有人看见了,便会询问毛色,看看是不是自家的猫,而偷盗者会从袖中亮出尾巴,肯定不是相似的毛色。原来,他们袖中有十余种颜色的尾巴,专门挑不像的亮出。询问的人虽然知道他是盗贼,但总以为偷的是别家的猫,于是放过。这些偷猫贼会将猫卖往野味餐馆,丢失的猫大都成了食材。

  自宋以后,慵懒的、可爱的猫逐渐满足了人类孤单的内心,猫的功能升级为陪伴。但是,像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杨士奇一样,人们依然会从这个小小的生物里寻找时代的隐喻。

  1934年冬,徐悲鸿创作了一幅画,名为《颟顸》,绘黑猫、白猫各一只,黑猫警觉地看向远处,白猫则慵懒地趴在地上闭目养神。画上题着一首诗:“颟顸最上策,浑沌贵天成。少小嬉憨惯,安危不动心。”

  讽刺意味拉满:国难来了,不要再糊涂下去了。

  ▲徐悲鸿:《颟顸》(局部)。图源:网络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猫始终是人表达态度最好的“工具”,这到底是猫的幸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