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长期发展的四种可能情形

安邦智库 2024-05-05 20:32+-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最近访华,中国提出了一个看法:中美究竟是要做伙伴还是当对手,这是中美处理彼此关系首先要回答好的根本问题,是决定中美关系能否稳定发展的“第一粒纽扣”。“第一粒纽扣”扣好了,中美关系才会真正稳下来、好起来、向前走。不过,这两个事关中美关系的根本问题,实际上早已有答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是美国的长期战略竞争对手,而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就是抑制中国带来的挑战。

今年2月,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的访谈节目《60分钟》(60 Minutes)中,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曾就中美关系坦承:中国是一个比“苏联还要强大”的竞争对手,中美之间是战略竞争关系。美国人不愿意生活在中国主导的世界里。这个看法应该是代表了美国政府、政客、精英们的深层想法,也是当前美国国会、美国政府的决策基础。

目前,中美关系在战略上已经固化,处于持续偏紧的对立状态。但在技术上还有改进和沟通的空间,可进行一定程度管控,但管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避免突发风险。总体来看,中美关系中长期将处于一种“战略互疑,策略对立,技术管控,局部合作”的低谷状态,是既定战略基础上的长期博弈。这种状态可能持续20年至30年,直到经过长期“较量”,中美关系达到新的再平衡。要说明的是,再平衡并不一定是力量均等的平等关系,而是在某种状态下实现相对稳定,不再出现结构性的变化。

中长期的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这是国际上都很关注的重要问题。综合现在国内外对于中美关系前景的各种讨论,从各种可能性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景判断。

第一种情景:美国仍强,中国走弱。美国仍然保持全球老大的位置,在盟友中仍然有号召力,依然维持美元霸权,能够联合盟友对于中国进行制裁和抑制。而中国在老龄化背景下,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无法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中国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金融风险、债务、老龄化、少子化,由于体制改革落后,中国无法激发新的系统创新。类似华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公司的出现属于偶然,而不是现有体制机制下中国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布林肯訪華:圖為2024年4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Mark Schiefelbein/Pool via REUTERS)

在国际事务中,俄乌战争不会长期化,会在5年内以某种方式结束。以哈战争较快结束,中东动荡不再牵扯美国。当美国从两场战争泥潭中抽身,将腾出更多精力和资源对付中国。美国与中国虽然不太可能出现美苏“冷战”模式,但在此种情景下,中国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弱势,被排斥在新的全球化之外,而世界也习惯于此。整体上,世界仍是单极世界。这是对美国最有利、对中国最不利的一种情景。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月11日在白宮舉行三邊會談。(Reuters)

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月11日在白宫举行三边会谈。(Reuters)

第二种情景:中国渐强,美国渐弱。美国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长期保持全球老大位置,美国及西方的价值观外交不再被全世界认可,“双标”式国际规则被南方国家普遍轻视,难以成为全球通行规则。俄乌战争长期持续(至少在普京周期里),长期拖累美国和欧洲,成为美欧的又一个阿富汗。新老欧洲出现分裂,欧洲经济因受到持续影响而长期陷落。

中国调整发展战略,工作重点重回发展,推进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改革和开放,尤其是推动了有力度、有深度的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环境和体制空间。这种情景下,中国得以保持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应对老龄化海啸的冲击,能够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成长出较多类似华为的科技企业。由于中国坚持开放,得以有效对冲美国发起的“小院高墙”。

在此情景下,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地缘政治博弈”效果逐渐递减,中国与美国以外的西方世界仍保持有一定顺畅度的交流与沟通,削弱了美国的围堵。在未来若干年后,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居全世界第一,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象征。人民币实现部分国际化,在东南亚、南美、非洲、部分欧洲国家,成为市场主动接受的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投资货币,在全球经济中的使用份额显著上升。

2024年4月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中國外交部)

2024年4月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中国外交部)

在20年至30年之后,美国不得不接受新的平衡,真正的多极化世界开始出现。这是对中国最有利、对美国最不利的局面。不过,要实现这种情景,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外部,而是国内改革与发展。也就是说,在国际环境钜变背景下,中国仍需实现过去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挑战极大。

第三种情景:中美爆发局部热战,两败俱伤。中美热战的导火索是台湾问题。台海危机加剧,触发中国大陆武统,美国军事介入。此次热战大概率仍控制在局部范围。最坏的情况是,以中国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包括台湾)、科技、先进工业能力的被破坏,交换美国在西太平洋甚至夏威夷的军事资产,包括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军事基地。

不过,即使热战控制在区域范围,但由此带来的经济和金融冲击则会重创全球。全球化将被严重摧毁,东亚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几乎被全部摧毁。当中美爆发热战时,如果朝鲜的体制与地缘政治处境仍未改变,那么可能成为东亚热战中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至少可以牵制日本、韩国和美国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假设情景,对中国与美国都具有破坏性,对中国造成的打击尤其大,相当于改革开放倒退了几十年。

習拜會・習近平・拜登・中美關係: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斐羅麗莊園舉行中美元首會晤。這是會談後,拜登親自將習近平送到上車處道別。(新華社)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斐罗丽庄园举行中美元首会晤。这是会谈后,拜登亲自将习近平送到上车处道别。(新华社)

第四种情景:维持现状,世界基本格局不变。中美处于长期博弈中,仍保持美强中弱,但美国无法主导日益增长的中国。美国在始终难以抑制战略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继续发展,中国则在美国制造的长期抑制环境之下艰难发展。虽然没有爆发热战,但中国可能离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越来越远,中美隔阂将会加深、固化,世界也会随之逐步分隔成两大阵营,这不一定就是“冷战”时期的军事对立阵营,而是更接近于“地缘经济阵营”。

要指出的是,上述四种情景判断也是有局限的。中美关系是在世界格局之下的一种关系,并非只是中美双边关系。另外,对于国家的“强”与“弱”的变化,也需要对其内涵加以定义。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衡量“强”“弱”的参照系不同,可能会对“强”“弱”得出不同的结论。

最终分析结论:

作为地球上综合影响力最大的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长期前景并不乐观。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抑制不会改变,两国寻求改善关系,更多是在技术层面、政策层面的风险管控。在底层战略上,中美双方都没有抱什么幻想。对中美中长期关系四种情景的粗线条勾勒,展示了中美关系未来的几种可能走向。比较确定的是,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还是要相互包容、和平发展最符合人类的利益,容不下两个大国去捉对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