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又称习“独裁者” 中媒灭火:都是记者坏
亲中共媒体香港01报道:虽然11月15日的三藩市“习拜会”并没有在台湾问题、美国对华科技制裁等层面达成任何正面成果,但是中美在气候、反毒、保持高层沟通都有进展,双方对会面都是一片正面评。而拜登(Joe Biden)在大选年即将来临之际,也立定决心要稳住中美关係,以免在本来已因为俄乌、以巴等问题已非常棘手的外交层面再添乱子。
因此,拜登明显有意制造出中美友好的氛围:从庄园大屋迎接、与习近平并肩散步时向记者竖起拇指,到随同送别,再到会后记者会上避谈中美矛盾的用心--有记者特别问起曾多次声言会守卫台湾的拜登会否维持相关承诺,拜登也是一句一个中国政策不变来回应;拜登也没有在所谓干预台湾选举的议题上大造文章,只说他不预期(expect)会有干预。
然而,在短短廿分钟的记者会之后,拜登的似乎失掉了临门一脚,竟然又提到习近平是“独裁者”的说法。
首先,高叫问题的记者,明显是要为拜登设陷阱。他的提法是:“总统先生,今天之后,你还会否指称习主席为独裁者?”
对于这种“yes or no”的问题,拜登只有三个选择:一是转身便去,拒绝回答;二是“no”;三是“yes”。一将会在媒体面前显示出拜登对华软弱,连习近平是否独裁者的简单问题也不敢回应,有失美国总统身份。二是自打嘴巴,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在中美关係依然未有根本好转之际,这并不合适。
于是,唯一的选择就只有“yes”。不过,跟拜登此前一次直接和两次间接称中国是独裁政权或习近平是独裁者的情况不同,这一次拜登特别为他口中的“独裁者”加上了不带价值判断的定义。
习拜会:2023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费罗丽庄园,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场迎接。图为两人在庄园门前握手问好时,习近平向在场人士挥手。(Reuters)
拜登说,“他是个管治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人,这个国家建基于一个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政府体制之上,从这个意义来说,他是个独裁者。”(原文:I mean, he’s a dictator in the sense that he — he is a guy who runs a country that — it’s a communist country that is based on a form of government totally different than ours.)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斐洛里庄园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新华社)
相较之下,拜登本年6月首次直接称习近平是独裁者时,背景是中国气球失踪漂到美国去,而习近平不知道,“这是对于独裁者的一个重大尴尬,当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麽事的时候”。这种说法明显是将独裁者当作是一个负面概念去理解。
但这一次拜登对“习近平是独裁者”的解说却纯属描述意义,并不带有价值判断。这种不带价值判断的描述性用法,其实是出自“独裁者”(dictator)的原意。在罗马共和国中,“独裁者”是指应对某个具体问题时被授予全部权力的特别长官,例如著名的凯撒(Julius Caesar)就曾是罗马的独裁者,还是个没有任期限制的“dictator perpetuo”。
迟至启蒙时代,“独裁者”与“暴君”(tyrant)等其他用词不同,并不像今天一样自动带有负面的价值判断。例如,被视为“三权分立之祖”的18世纪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也认为独裁政制在特别的时刻是为了保护国家所必需的合法合理制度。
凯撒时代的钱币:左面写着“永久独裁者凯撤”(DICT PERPETVO CAESAR)。(Wikimedia Commons)
当然,到了“民主”变成了几乎绝对正面的用词的20世纪,特别是经历了法西斯主义之后,“独裁者”才变成了与“民主”相对的其中一个负面用词。
拜登这次的一句“独裁者”,基本上就是追溯到一个古旧的用法,就如人们称某某古罗马历史人物是一个“独裁者”一般,并不带任何褒贬之意。
在记者提问之下,拜登临急临忙回答,80岁高龄还想得出一边回答习是独裁者,另一边再为为现代的“独裁者”套上说得通的复古解说,希望不得失来自中国的贵客,已经算是不错。因此,大家其实也不必太过执着于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