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访俄战略意图

自由亚洲电台 2023-03-30 17:44+-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访俄战略意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0日至22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纽约时报》报道称,习近平访俄是以”和平”之名介入俄乌战争。这是一方面,在成功主办沙特阿拉伯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北京会谈后,习近平的意图不仅于此,他想在大国关系中树立新的外交范例,为重建国际秩序扮演不可或缺的中国角色。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Danny Russel)对《纽约时报》说,”习近平的目标不是俄罗斯或乌克兰,而是西欧。” 是做给德国人和法国人看的。分析人士指出,调解俄乌战争可能有助于习近平实现他最紧迫的目标之一,即修复中欧关系,以此改变欧洲对中国的看法。

习近平访俄显然不是为单一目标,每个目标相互联动,而真正让习近平上心的,是如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介入俄乌战争是最佳切入点,世界权力重心都在其内。习近平常说,现在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后也许他会加上一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前所未有地进入世界舞台中央。

不过,介入俄乌战争如一把双面刃。能否促成俄乌谈判都将显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虚实。中国意识到自己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但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实质性的重要作用是另一回事。调解俄乌战争与斡旋沙伊复交在背景和性质上大不相同。

习近平是在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Vladimir Putin)总统发出逮捕令几天后前往俄罗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指出,这个时间点表明中国没有追究俄罗斯在乌克兰犯下的暴行,宁愿为俄罗斯的罪行提供”外交掩护。”

布林肯强调,任何结束俄乌战争和实现和平计划的基本要素,都必须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必须维护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只是拖延战术。呼吁停火却不要求俄罗斯撤军,等同支持俄罗斯的入侵行动,也承认俄罗斯以武力并吞邻国领土的图谋。拖延的结果使普京能休整军队,等待有利时机重启战争。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访俄战略意图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证实,普京未与习近平讨论乌克兰提出的和平计划,而是就中国的倡议交换意见。可见普京并无谈判诚意,也堵住中国为乌克兰调解的大门。普京有可能是利用中国援助拖住西方,寻求有利时机扭转战局。

布林肯呼吁世界,不要被俄罗斯在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支持下采取的任何战术行动所愚弄。此举将违反《联合国宪章》,并违背141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全面撤军的意愿和决议。

大国均衡发展

这份决议是在俄乌战争一周年前夕,联合国大会2月23日召开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再次要求俄罗斯立即、彻底、无条件地将其所有军队从乌克兰国际公认边界内的领土撤出,并呼吁停止敌对行动。141个会员国投赞成票、7国反对、32国弃权包括中国。联合国大会决议不具法律约束力,它是一种政治表态,也是世界舆论的晴雨表,在现实国际社会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要不然布林肯不会强调这份决议。

中国选择弃权,说明不想和世界主流舆论反向而行,也不能得罪俄罗斯。这种平衡策略完全反映习近平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大国关系外交布局的总体思路:就是建构一个”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以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为主。

中国介入俄乌战争,是习近平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最具实质性的举措,从调解战争下手、藉此强固中俄关系、面向西欧、反制美国,并提出中国方案打造大国关系新的范例,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想要一举数得。

中国政府多次重申,中俄关系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习近平这次访俄与普京发表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第一项再次重申此一原则,并称中俄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但中国外交部曾强调,中俄两国”不是盟友,胜似盟友。”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访俄战略意图

按汉语词语解释,胜似有”胜过,超过”之意。习近平访俄后是否会以”胜似盟友”的默契,向俄罗斯提供额外的军事援助包括致命性武器弹药似乎不能排除。但从习近平想要建构一个”总体稳定、均衡发展”大国关系框架的思路看,向俄罗斯提供美国和北约(NATO)不能容忍的军事援助的概率并不高。否则打破大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将为中国带来严重后果。

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访俄的战略意图想得更远,3月20日他在《俄罗斯报》和俄新社网站发表署名文章中已表露其深层目的,藉此打造大国关系新的范例,以中国方案树立新型大国关系典范,同时剑指美国,指出世界上不存在由某个国家说了算的国际秩序,意思是今后国际秩序有中国不可或缺的大国角色,能够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其实,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最初是面向美国。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曾指出,2012年2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正式提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领导人发挥主导作用,美方则强调不在乎概念本身,而侧重此一概念的操作化。

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在江泽民时期已经提出。所谓”新型”是区别于冷战时期主要大国分属两个阵营、以意识形态划线、“非敌即友” 相互对抗的关系模式。习近平上台后,此一概念的论述背后是关注大国之间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目的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崛起搭建一个稳定的保护框架。

然而中美之间迄今尚未构建任何一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挫折之下,习近平转向俄罗斯。2013年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访国家是俄罗斯,10年来他8次到访俄国,与普京在双边和国际场合先后40次会晤。随着中美战略竞争愈加激烈化,习近平愈是投向普京,但不寻求军事政治同盟,因为维持大国关系均衡发展最符合中国的发展利益。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访俄战略意图

中俄历史上三次结盟,每一次都以中国付出惨重代价,俄国获得巨大好处而结束。熟悉这段历史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举证历历。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清朝与俄皇签订《中俄密约》,俄国表面上承诺共修中东铁路以抗衡日本,实际上是借修建铁路之名,将俄国势力在整个东北如洪水般铺开。第二次结盟是抗战胜利后,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方被迫承认苏联在外蒙古策划的独立公投,结果丧失近160万平方公里国土。

第三次是1949年后,中苏同盟采取“一边倒”政策,中国虽取得苏联支持,但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把欧美势力完全驱除出中国,使中国丧失与世界体系融合的机会。二、苏联把中国推进了3年朝鲜战争,导致中美关系极度恶化,使中国几十年间都难以繁荣。

冯玉军认为,中国需要和俄罗斯保持长期睦邻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更要和美国保持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因为与美国的关系决定中国未来的整体国际环境。换言之,搞好中美关系最为关键。

技术转移障碍

习近平访俄结束后,普京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说,俄中两国在军事技术相互关系方面有合作,双方会进行演习,但不是一个军事联盟。不过,从历史实践看,莫斯科对俄中军事技术合作并不放心。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访俄战略意图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CNA)研究分析师施瓦茨(Paul Schwartz)2021年 6月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文章指出,2014年因乌克兰危机,俄罗斯面对西方制裁,开始强化俄中关系并放宽对中国军售限制。隔年俄中签定50亿美元合同,俄方向中国出售先进苏-35战机和S-400防空导弹系统,随后带来一系列有关重型直升机、潜艇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等军品交易。

不过,俄方对中国逆向工程(山寨版)的担忧并未消除。施瓦茨说,过去17年来中国从俄罗斯窃取知识产权案件有500多起。俄罗斯在技术转让方面始终有所保留,至今仍拒绝转让RD-180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中方想要引进俄军新型伊斯坎德尔(Iskander)战役战术导弹也未能如愿。

除此,多年来累积的间谍案件使俄罗斯对中国技术转移有很大疑虑。据统计,从2018年起往前推的20年期间,中国卷入俄罗斯军事技术间谍案有17起,仅次于美国的18起案件。这些新增案件大多在俄罗斯强化与中国军事合作期间发生的。今后莫斯科将会更加严防。

习近平访俄后肯定对俄罗斯军事援助会有新的动作,但不会超出美国和北约的容忍限度,因为习近平想得更远,意图保持大国关系均衡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形成中成为突出的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