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不易 2021年中国十大痛苦公司

财经十一人 2021-12-21 18:38+-

  2021年,世界经济仍笼罩在疫情阴影下。如果把目光移到微观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今年公司层面的惨烈程度远超去年,虽然2020年中国GDP的增长率只有2.2%。

  下面这十家,是我们认为在2021年压力最大的大型公司,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龙头公司,至少是区域龙头。

  当然,在任何时候,中小企业的压力都比大企业更大,他们的痛苦容易被忽视,他们的生死容易被忽视,都是因为体量小、声量小,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拼命做大的原因,因为他们相信大就不会倒。

  2021年发生的事情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但重要的变化是:企业不倒,不意味着企业家不倒,也许企业仍叫这个名字,但已与之前的企业家无关。

  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出清制造麻烦的人比出清制造麻烦的公司更难,2021年的新变化是一个好的变化。

  1、大众中国:落魄汽车新时代

  2021年,中国市场的前十大车企中,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销量下滑最剧,分别下降了18%和13%。 伴随着销量下滑,上汽大众地位显著下降,市场排位由此前多年的第二降为第五(2021年前10月),本土车企吉利跃居亚军,长安升为第四,第三为上汽通用。一汽大众虽然保住了销量冠军,但其竞争力在2021年显著恶化。1-10月,一汽大众旗下主力品牌奥迪销量同比下降1.1万辆,主力车型宝来和速腾销量排名由2020年的第五、第六位,下降至第九、第十位。

  大众集团已决定更换中国区业务负责人,现任大众中国CEO冯思瀚将离职,大众集团乘用车品牌负责人Ralf Brandsttter将于2022年8月1日接手中国业务。

  大众中国的退步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然提升,深刻改变了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内因则是大众中国面对行业新环境准备不足,应对失措。从中国市场的数据看,虽然同样面对巨变的行业环境,但2020销量前十的其他合资车企,2021年的下滑幅度都比大众小得多。

  2、华为:营收下滑逾三成

  进入被美国制裁的第三年后,华为疲态尽显。两大营收主力消费者业务几近腰斩,运营商业务也增长停滞。受到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外溢和疫情影响,华为海外营收一蹶不振,曾经利润奶牛手机业务则已掉出国内前五,基本告别了5G战场。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华为实现营业收入4509.71亿元,同比下滑32.14%;净利润463.71亿元,同比下滑14%。其中,2021上半年,受到制裁影响最大的消费者业务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6%,运营商业务业同比下降14.2%。企业业务虽然同比增长18.2%,但基数过小,总量只有429亿元,无法填补主力业务的下滑。 设计出的先进芯片无法制造,是华为当前所有痛苦的核心。2020年禁令生效前,华为囤积了大量芯片,此后华为的应对可以概括为:将有限的芯片储备投入到消耗少、利润高的业务,相反的产品线则不得不后退。

  不过,云业务已实质性成长为华为新的营收主力。过去一年里,华为云的增速足以令中国另外两大云巨头阿里和腾讯感到不安。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华为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已升至第二,仅次于阿里云。

  3、好未来:未来在哪里?

  好未来,中国规模最大的K12(幼儿园至高中阶段)校外培训公司,拥有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爱智康等风靡城市中小学家长圈的子品牌,市值最高达到580亿美元,2021财年营收增长约六成至13.6亿美元,平均每季度注册学员数量超过467万,在全国110个城市共有1098个学习中心。

  然而,一切盛况因为一纸“双减”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而中止。这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下发的最严监管令,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得上市融资,资本化运作,禁止寒暑假与周末补课,限制补课时间在晚上8点半(线上为9点)前结束。此外,政策对培训机构的资金监管、培训内容和师资管理作出了更严格的规范。 双减政策直接动摇了以好未来为代表的教育公司的商业模式,引发教育板块股价大崩盘。今年过后,好未来在中国内地的K9(学前至初中)学科培训业务将全面停止,这意味着超过八成的营收将基本蒸发,校区已大批量关停,仅保留数十所用作素质教育。12月17日,好未来市值仅余27亿美元,暴跌近95%。

  很大程度上,教培业是一个被资本“催肥”的行业。资本大规模进入教培行业始于2015年,2018-2020年达到高潮,六年投向K12教培的资本总额1294亿元,2020年高达640亿元。在巨额资本支持下,头部教培公司大举烧钱营销,家长的焦虑也水涨船高,教培行业的泡沫迅速吹大,成为创业者和资本方都趋之若鹜的“快生意”。

  4、滴滴:赌命上市,听天由命

  2021年遇到麻烦的互联网公司很多。阿里巴巴因为“二选一”被罚款182亿元,美团因为“二选一”被罚款34.4亿元,腾讯游戏业务遭遇多次舆论批评,但2021年最痛苦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滴滴。滴滴今年6月30日在纽交所上市,上市仅三天,就遭遇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上市后第五天,滴滴旗下25款APP就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下架,至今仍未恢复上架。

  上市后5个月,12月2日,滴滴公告称准备退市,并寻求港股上市。滴滴上市当天,市值为678亿美元,12月17日的市值是303亿美元,5个月的时间里,市值缩水大半。滴滴并不是今年市值缩水最严重的互联网公司。短视频公司快手在从今年2月至今,市值缩水80%,但快手面对的是趋于饱和的行业和快速攻城略地的竞争对手,滴滴在网约车领域是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名。

  虽然滴滴已经确定了退美股、转港股的计划,但政策监管对于滴滴的影响远未结束。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APP,停止新用户注册、APP下架的状态如果持续下去,会严重影响用户增长。

  5、“亚洲铝王”中国忠旺呼救

  2021年10月15日,中国忠旺称已出现严重经营困难,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当前问题,同日该公司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辞任。12月,恒生指数将中国忠旺从恒生综合指数、恒生港股通指数等分类指数中剔除,深交所将其移出港股通股票名单。

  中国忠旺及其下属公司统称忠旺集团,1993年成立于辽宁省,2008年号称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以工业铝挤压、深加工、铝压延为三大业务。

  2009年5月,中国忠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创造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最大IPO,持股超70%的创始人刘忠田也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

  中国忠旺股票于2021年8月30日停牌至今,半年报同样延期至今。该公司停牌前收盘价为1.68港元/股,较IPO时的7.076港元定价缩水近八成,总市值不足100亿港元。

  从产业环境来看,受益于需求大增,今年以来多家铝型材公司业绩强劲增长,过去业绩还算光鲜的中国忠旺却在此时出现严重经营困难,令人意外。目前外界仍在消化这一消息,并等待该公司披露具体原因。

  6、川房一哥“蓝光发展”爆雷

  2021年5月,蓝光发展因信托合同纠纷成为被执行人,此后债券、银行借款等陆续违约。

  债务风波下,蓝光发展信用评级被多次下调,董事长杨铿辞职,其子杨武正接任;总裁、首席财务官、监事会主席等相继离职。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258.81亿元。 蓝光发展是四川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业内最有影响力的克而瑞全国房企销售榜,蓝光发展2019年排名第33,2020年排名第38。 四川地产一哥“陨落”的主要原因是快速扩张时疏于质量管控及城市战略布局失误。

  2015年借壳上市时,蓝光发展的销售额还不到200亿元。上市后蓝光发展迅速扩张,仅用了四年,就从偏安一隅的区域房企,成长为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房企,有息负债规模也从2015年的17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09亿元,增幅160%。

  冲规模时速度至上,投资岗员工在重压下动作变形,拿地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地块占用大量资金,但项目销售困难,现金回流受阻。 城市战略布局方面,2018年下半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收紧,三四线城市楼市降温。此时蓝光发展大力举债,东进南下,70%新增土储位于三线城市,错失了行业调整期,导致城市布局失衡。

  7、苏宁掉落时代列车

  2021年,零售公司苏宁历经波折。 苏宁1990年创立,作为电商兴起之前的零售巨头,苏宁曾引领中国电器零售的蓬勃发展,从一个空调专营门市部成长为综合电器连锁,阿里、京东崛起后,苏宁亦努力跟随电商时代的脚步,建立起线上线下各类型零售渠道,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跨越两个时代的传统零售公司。

  然而苏宁最终仍从时代列车上掉落。自2020年底以来,苏宁的资金和债务危机逐步浮出水面。在努力追赶时代潮流的表象之下,其盲目的业务扩张、孱弱的主业现状、落后的管理模式等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苏宁的败局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阿里、京东迅速崛起后,寥寥几年内,苏宁从零售业王者变成落伍者,自2014年起苏宁零售主业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只能通过花样繁多的资本操作增加一些非经常性利润来维持体面。 主业乏力的苏宁却做了一系列昂贵的多元化投资,遍布商业地产、卖场、体育、电竞等行业,成效甚微,最终一步步陷入流动性危机。

  8、造假王康美药业终尝恶果

  两年前轰动资本市场的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终于在今年11月尘埃落定,并引发了A股“独董大逃亡”,成为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喧嚣的一幕。 包括上市公司*ST康美在内的21名被告,被判处赔偿5.2万名投资者24.59亿元。原董事长马兴田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罚金120万元,其他参与证券犯罪的责任人也被判刑。

  *ST康美布局中药产业链上下游,以中药饮片立身,曾经是医药领域的千亿白马股。2018年5月底,公司市值达到巅峰1390亿元,仅次于彼时恒瑞医药(600276.SH)的2868亿元。

  然而不久,质疑其财务造假的声音不断涌现。2018年10月,康美股价闪崩,年底中国证监会介入调查。如今,康美市值缩水至200亿出头,正在破产重整。 在财务造假上,*ST康美可谓“百科全书”。证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8年,其通过各种手段虚增营业收入、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在2016年报、2017年报和2018半年报中,康美分别虚增货币资金225.48亿元、299.44亿元、361.88亿元;虚增营业收入89.99亿元、100.32亿元、84.84亿元。数百亿的造假规模触目惊心,但康美药业的恶劣行径事前也并非无迹可寻。早在2012年,就有机构在媒体上刊文,揭露康美谎言。2014年起,股东刘志清开始向监管部门实名举报康美药业,但在长达4年,调查始终没有取得进展。已经公开的多份判决书显示,马兴田和康美药业曾多次行贿各级政府官员及监管人员。

  时隔两年,康美造假事件的影响仍在延续。该案引发了中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法院判决21名被告共计赔偿24.59亿元。其中,上市公司独董需承担5%或10%连带赔偿责任,对应金额上亿元。 有诸多媒体认为,康美案的判决,导致了A股上市公司独董的“离职潮”。这一观点虽不能得到统计数据的支持,但仍然激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独董制度存废的热烈讨论。

  9、海航:创始团队清零出局,集团公司不复存在

  过去5年,海航的故事跌宕起伏,胜过任何一部好莱坞商战大片。

  1990年,时年37岁的陈峰以省长航空助理身份组建海南航空,他的创业伙伴是自己在民航总局任职时的同事王健,王健时年29岁。1993年,海南航空完成股改,成为中国最早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最早引入外资股东的航空公司,原第一大股东海南省政府在股改后仅持股5.3%。海南航空本是一家地方小航空公司,陈峰将其发展成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之后在王健的主导下发展成资产过万亿、横跨酒店、旅游、物流、零售、地产、金融的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2017年,航空业务的资产只占集团总资产的不到八分之一。

  2015年,海航集团首次登上无数中国企业家念兹在兹的《财富》五百大榜单,位列第464;2017年,排名第170;2018年,进入前100位。在世界商业史上,还没有哪家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如此大的跃进,但王健的目标是:到2025年进入《财富》五百大前十位。

  大跃进靠的是大并购,海航屡屡上演蛇象吞的并购大戏,让国内外资本市场目瞪口呆。其代表作之一是2016年2月旗下的天海投资收购排名《财富》五百大第218位的英迈。天海投资2015年营收只有7.2亿人民币,却收购了营收430亿美元的英迈。2017年7月,海航集团CEO谭向东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海航已登上世界之巅。

  然而当年年末,海航就因无法兑付到期债券而爆发流动性危机。因为大肆举债并购,到2017年末,海航的债务总额已高达7365亿元。2018年8月,王健在法国意外身亡,当地警方的调查结论是意外事故,但王健实为自杀的说法在国内至今不断。2019,海航全面收缩业务线,极尽所能地出售资产还债,但资金链仍然越绷越紧,员工连续数月领不到工资。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牵头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工作组领导班子里没有海航高管,全部由空降的国家队成员组成,这也预示了陈峰等人的结局。

  10月23日,海航集团发布消息,海航集团及相关企业破产重整案的各重整计划(草案)均获债权人表决通过。10月31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终审裁定书,通过了上述重整计划。

  至此,中国迄今最大的破产重整案宣告落幕。

  10、谁能说清恒大的窟窿有多大?

  海航集团以1.1万亿元的债务总额,创造了中国迄今最大的破产重整案,但这个纪录很可能被恒大集团打破。

  2021年12月3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将无法履行一笔2.6亿美元的担保责任。此举可能触发交叉违约,广东省政府当晚约谈许家印并决定向恒大派出工作组。就此靴子落地,政府公开介入恒大的债务危机。从2021年6月开始,恒大接连爆出商票违约,理财产品不兑付,拖欠员工工资,挪用监管资金被叫停预售、拖欠供应商款项导致项目停工等一系列负面消息。据恒大2021年半年报,公司总负债1.97万亿元,总资产约2.4万亿元。但这4000亿元净资产是否可覆盖其表外负债,恒大是否已实质上资不抵债,迄今无人能给出准确说法。

  多年来,恒大靠着高杠杆模式,追求规模迅速扩张。激进风格带来副作用。金融机构本就对恒大谨慎,从其融资成本便可看出。2020年其表内借款平均年利率9.5%,同期碧桂园为5.6%,龙湖和万科不到5%。 当“三道红线”政策落地时,恒大的减债压力比同行大得多。

  截至2020年末,恒大的有息负债高达7165亿元,其中需在一年内偿还的短期借款就有3355亿元。这个数字,比碧桂园和万科的有息负债总额还高。借新还旧是恒大主要的还债办法,当这条路被政策限制,恒大便突遇生死劫。另外,恒大的多元化尝试也不成功。2018年之后,恒大将多元化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汽车上,但至今尚未在市场上建立存在感。截至2020年底,恒大汽车累计投入474亿元,但约定的量产上市期限一拖再拖,市值则从2021年4月最高点的超过6000亿元,跌至12月20日的243亿元。

  债务危机爆发后,恒大出售了恒腾网络、盛京银行等公司的股份,回笼资金数百亿元,但相较庞大债务近乎杯水车薪。房企目前最值钱的资产是物业公司,恒大一度与合生创展达成出售恒大物业51%股权的意向,双方已停牌等待官宣,但合生创展最终退出了交易,原因据说是尽调后发现恒大物业的很多账面权益实际上是隐性负债。这笔交易的终止进一步打击了恒大的信誉,也让市场发出“恒大的窟窿究竟有多大”的疑问。

  广东省政府工作组入驻后,恒大的命运已不掌握在许家印的创始团队手中,剩下的疑问是:他们是否会像海航一样,在债务重整完毕后彻底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