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泽败选 “华人参政梦”近了还是远了?
最近这几个月,随着纽约市长初选的逐步临近,不少华人曾跟我分享他们支持华裔参选人杨安泽(Andrew Yang)的共同原因:希望杨安泽的胜选不仅在纽约,甚至在全美,能像当年奥巴马当选总统在黑人社区引发的效应一样,让在仇恨攻击中处境艰难的亚裔社区迎来扬眉吐气的时刻。
但微信朋友圈里的氛围却冰火两重天,当一些人叹息的时候,另一些人正在庆祝,因为他们支持的参选人、布鲁克林区区长埃里克·亚当斯(Eric Adams)得票率排名第一。进入政坛多年的亚当斯与华人社区一直互动紧密,他从政的经验让一些华人认为他更适合领导纽约;而杨安泽致力推进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也被一些华人新移民认为是在搞社会主义。虽然在纽约市最新实行的排序投票制下,最终赢家仍需几周才能确定,但支持者们已经认定亚当斯会成为下任纽约市长。
在纽约,亚裔选民只占选民总数的13%,华人又只占到亚裔选民的大约一半左右。在全美范围内,亚裔选民占选民总数的5%。这样小规模的社区在选票走向上如果不能保持一致还能有什么影响力?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几代华裔政治活动家。早在90年代末期,曾任特拉华州副州长的华人政治家吴仙标就成立了80-20促进会,希望结集亚裔选民力量,将80%的亚裔选票投给同一名候选人,以增加亚裔社区在选举中的分量。
这个策略当年或许显得可行,但如今显然已经时过境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人选民一直支持华裔参选人,把票投给“自己人”的理念不用宣讲就已经凭借DNA深入了人心。2011年旧金山市长选举中出现多名华裔参选人,最终华裔律师李孟贤(Edwin M. Lee)成为该市第一位亚裔市长。2013年,时任纽约市主计长的华人刘醇逸(John Chun Liu)参选市长,虽然最终败选,但几乎获得了华人社区的全体支持,初选中,他在一些华人聚居地区的得票率甚至超过80%。
而在这次纽约市长初选中,杨安泽虽然在一些华人聚居区的得票率同样领先其他参选人,但华人当年的同声同气已经不在。一些亚当斯和杨安泽的华裔支持者选前就已经在微信上“开战”,前者骂后者看脸选人“愚蠢”,后者骂前者背叛自己的族裔是“汉奸”。
这样的骂战并不是从这次初选开始的,自2016年总统竞选中持保守派理念的华人“川粉”初次走上政治前台,这个之前因为不喜欢发言而被称为“哑裔”的社区声音就越来越大,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华人之间吵到剑拔弩张的事早已成为常态,在投票上达成一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伴随着这些争吵,全美各地各级选举中,华裔参选人也越来越多。在2019年旧金山市长选举中,华裔参选人李爱晨(Ellen Lee Zhou)的得票率在七名参选人中位列第二;去年佛罗里达州第七选区国会议员选举中,初次参加政治选举的华裔共和党人赵宇空虽未能在共和党初选中获胜,却成绩不俗;同样是在去年,赵嬿被加州萨拉托加市议会选为市长;今年除了杨安泽,还有另外一名华裔吴弭(Michelle Wu)在波士顿竞选市长,她曾担任该市市议员。与此同时,纽约市市议员职位的数百名参选人中,华裔超过10人,创下历史记录。
这些参选人的理念千差万别,包括了从铁杆“川粉”到进步派以及两者之间的大跨度政治光谱。他们中的一些人以及他们的支持者甚至不大可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进晚餐。但参选人的理念角力却激起了更多华人对美国政治的兴趣,让更多人开始试图用参政和投票实现理想、主宰命运,开始真正把美国当作自己的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很多华裔参选人最终败选、微信上的“政敌”也常互相攻击,整个华人社区仍然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