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或驻军 中国当警惕重大地缘政治预警
亲中共的多维报道:缅甸是中国的近邻,也是连接中国与印度洋的关键通道,对中国有极为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现在,缅甸问题的恶化正在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裁,推动缅甸问题向最糟糕的局面发展,同时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地缘政治挑战。
缅甸局势恶化引发西方多国的谴责和制裁。今年2月26日,英国宣布对缅甸将领实施新的制裁,并表示英国公司不应与那些同缅甸军方存在关联的公司开展业务。3月28日,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希腊、荷兰、丹麦、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2个国家的军方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共同谴责了3月27日缅甸军政府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12国的军方领袖指出,缅甸军方因为其行动而丧失了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敦促缅甸军方“停止暴力,努力恢复缅甸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3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缅甸局势召开闭门会议。据路透社报道,“缅甸事务特使”柏其纳(Christine Schraner Burgener)在会议上警告说,缅甸军方在加大对示威者的镇压力度,可能即将发生“大屠杀”。柏其纳表示,缅甸军方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当地局势只会日渐恶化,建议联合国安理会必须考虑所有可用方法,采取重大行动,帮助缅甸人民,防止在亚洲中心地区发生灾难。英国驻联合国大使伍德沃德(Barbara Woodward)表示,缅甸军方的暴力行为是完全不能让人接受的,国际社会需要对此发出强烈信息,安理会必须在“国际回应”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不过,安邦智库(ANBOUND)地缘政治团队的分析认为,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能够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包括禁运和停止贸易等措施,对于缅甸的影响极为有限,根本阻止不了缅甸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缅甸是一个穷国,并非是世界供应链上的重大贸易国,因此停止经贸往来对它的影响非常轻微。如果缅甸的形势进一步的恶化,出现联合国特使所言的“大屠杀”,那么不能排除西方国家可能将会因缅甸的地缘政治位置而非制止“大屠杀”采取关键行动。
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早在10多年前就指出,缅甸的地缘政治位置对中国非常重要,这是中国通向印度洋的战略要冲。面对不稳定的中缅关系,中国应该警惕缅甸成为“第二个朝鲜”——在与中国关系出现波动时反咬一口(2010年);中国对于缅甸不仅要注重经济投资,更要注重政治投资(2012年),寻求从地缘政治高度来保证缅甸的稳定性。可以相信,西方国家中的政策官员和地缘政治学术大师中也有真正的“能人”,他们完全可能看到这种地缘重要性,从而可能捕获缅甸动荡的战略机遇并加以利用。
西方国家会采取哪些关键行动呢?如果一旦动手,可能的行动包括:出动海空军以及巡航导弹对缅甸军方的主要目标实施打击,包括政府大楼、军方基地、警察总部、军事设施、通讯设施、军用机场等在内,都可能遭遇攻击。这会导致缅甸军方失去部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赢得缅甸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同时,以缅甸的军事能力,西方国家几乎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至于下一步的行动,如果西方国家有少量军队以人道主义的名义登陆缅甸,还可以利用建立“安全区”的形式,长期保持其军事存在,这将使得中国彻底丧失在缅甸的影响力和保持存在的可能性。要指出的是,中国在缅甸有极为重要的“中缅油气管道”这一战略资产,如果由西方国家在缅甸保持军事控制,这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将形成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
尤其危险的是,如果西方国家联合采取这样的行动,印度完全有可能会参与其中。这不仅是极力推动“印太战略”以及“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相关国家所期望的,还有可能成为印度愿意主动参与的行为,这也符合印度长期以来的“东向”战略。需要警告的是,如果这一切发生,那么整个中国西南翼将会完全暴露于火线当中,中国基本不可能在世界上再有任何大的地缘政治动作了。
还要指出的是,中国如果完全失去对缅甸的影响力,台海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会彻底失去机会,因为无论在台湾问题上的输或者赢,都会因为失去缅甸而变成输。实际上,一旦这种局面形成,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毫无疑问将获得空前的、实质意义上的巨大成功。
安邦智库的追踪研究显示,缅甸形势仍在恶化之中。当地时间3月30日,美国国务院已经下令授权,将非必要的外交官及其家属从缅甸撤离。韩国外交部3月31日也表示,政府正为从日前发生流血镇压事件的缅甸撤离侨民做相关准备,并考虑进一步制裁缅甸军部的方案。若撤侨计划敲定,多数侨民可在24小时内离开。撤侨在地缘政治事态中往往有特殊意义,可以看到,缅甸事态的发展,正在滑向最糟糕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会影响缅甸国内社会和民生,而且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缅甸局势的恶化正在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如果缅甸爆发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西方国家不排除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关键手段来打击缅甸军方,并保持在缅甸的军事存在。这将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形成极大的威胁,并可能波及台海问题。对各种风险情景的推演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资源准备,中国需要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