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5年前8.1级大地震揭晓五大科学谜团
今年4月25日是尼泊尔8.1级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蒋长胜研究员科普解读称,地球科学家们5年来通过努力,现已研究揭晓尼泊尔8.1级强震为一次罕见的极低角度逆冲型大地震、地震破裂面极为复杂等五大科学谜团。
5年前的8.1级地震是尼泊尔自1934年发生强大地震之后再次遭遇的巨大地震,引起全世界地球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开展大量科学研究。
蒋长胜将科研进展形象称为科学家们的“破案”过程,他认为,虽然尼泊尔8.1级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成灾演化过程尚存在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答,但回顾5年来的科研进展,已揭开这场地震“凶手”的五个谜团。
——这是一次罕见的极低角度逆冲型大地震。尼泊尔8.1级大地震发生在地下约18千米深度的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其特殊之处在于倾角仅为约7度,几乎相当于断层与地表平行。
——本次地震破裂面极为复杂、控制了地震破裂的规模。尼泊尔8.1级大地震在向北平缓(倾角5度)俯冲的接触面上,自西向东逐渐破裂,其俯冲断层面的不规则,可能与印度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局部撕裂有关,同时形成破裂传播的不规则减速、限制住这次地震向东破裂的规模。
——引起社会不安的后续地震危险性有了初步的科学解答。尼泊尔大地震震后6个月内,破裂区已无明显的地震滑动,那种担心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似的连续发生强余震和大地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后续当然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在工程震害上取得诸多新认识。此次地震对尼泊尔水电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损毁约20%水电容量,主要是地震使陡峭的河谷侧壁引发滑坡所造成;此次地震的砂土液化造成的工程震害远低于预期;对加德满都谷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震害研究表明,69.2%的砖木结构和81.2%的砖石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和垮塌。
——空间对地观测在这次地震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卫星遥感数据可进行空间大尺度和高精度观测,所以在本次尼泊尔大地震中,对相关块体变形、断层构造活动、灾情识别等发挥出重要作用。
蒋长胜指出,受孕震环境和构造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成灾演化过程几乎都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和待解科学谜团。尼泊尔8.1级大地震发生后,科学家“破案”过程及所获科学认识,可能仅为“管中窥豹”。通过缜密深入的科学研究来破解这些难题,将是人类不断挑战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造成近9000人罹难、逾2.2万人受伤、近50万栋建筑物倒塌,其中多达2900处文化和历史遗址遭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