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准备对抗中国
《台湾民众准备对抗中国》是周六出版的法国“费加罗报”国际版面刊登的文章标题,由记者苏珊娜·杜鲁瓦·德·苏迪伊罗发自台北,文章讲述了台湾首次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的同时,还举行了平民防卫训练。
文章在开篇写道,当警报声在熙熙攘攘的西门町响起时,是台北时间下午1点30分,在这片台湾年轻人经常光顾的购物和餐饮胜地。每个人的手机都接到了警报短信:“防空演习,导弹袭击:立即躲避。” 私家车和公交车都停滞不前。路人纷纷躲进在商店和附近的地铁里。店主们一个接一个拉下了防护铁门,警察则对着最后几位路人喊话:“不要待在外面!” 短短几分钟内,热闹的商业区在正午时分变成了一座鬼城,气氛堪比最严格的禁闭期。
传统上被称为“万安”,法文意为“长宁” 的年度防空演习是台湾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每年夏天,为期一周的警报声会在全岛各地轮番响起。这项演习始自1978年,当时台湾仍处于独统时期,随着台湾的民主化,演习一度显得过时。然而,随着台海局势的不断升温,这项制度再次受到重视:就在警报响起的当天早上,台湾国防部宣布在过去24小时内,已发现58架中国军机在台湾附近活动,如此高的数字正逐渐成为新的常态。这也促使台湾当局和民间社会展开更深层的全民防卫准备。
文章介绍说抗灾委员会成员涵盖各个阶层,其中包括遍布全岛的连锁超市全联(Pxmart) 的负责人。7月10日,这家大型连锁超市在台北的一家门店隆重启动了首次演习:在数十台摄像机和记者的注视下,少数员工在警报响起后迅速进入地下室,蹲下护头。民防中心的官员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民众能够理解这些演习的重要性,并熟悉空袭时应采取的措施(……),例如保护头部、准备药品、现金、电池以及救生包,”。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台湾人觉得这只是例行公事,为了规避“被困半小时“的尴尬,否则就会被罚款的处罚,由于演习的确切时间和地区已经提前通知,居民已经养成在演习前避免外出的习惯。甚至在警报响起之前,台北街头就已经门可罗雀了。不过还在外面的少量的行人则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这30分钟的演习时间:如去有空调的地方吃饭。而且就是要躲去防空洞也不知道它们在哪里。
台湾民众进行防空演习,准备应对中国可能对台湾岛发动的袭击。图片摄于2025年7月17日。
以色列的例子
不过,根据内政部的数据,台湾有近8万个防空洞,可通过网络应用程序和各地张贴的标识牌进行查询。但实际情况则完全不同,据政界人物、“壮阔台湾联盟”(Forward Alliance)的创始人吴怡农指出,这些“避难所”多数只是普通的地窖,并不具备真正的防空功能。曾在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之后赴以考察,对以色列与芬兰的避难设施深受启发的他指出:“避难所应该有多重出口、通风、空气滤网、电力与药品储备等功能。但很多地方什么都没有。”
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林飞帆承认系统有待升级,以都市地形为基础,结合停车场与地下设施建构防空网络,并通过1500亿新台币(约40亿欧元)预算,逐步强化避难所设备、建立更高标准。
不过也有声音质疑政府此举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在最后引用国民党国防专家黄介正的言词批评:“如果(台湾)没有长期战略计划,只是照着华盛顿的建议十天的表面功夫给外国观察员看,之后明年再来一次!那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因为北京人并不傻:他们知道台湾是作秀,还是在认真备战,让占领台湾变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