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洋差使

温哥华港湾 2021-06-08 11:47+-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罗文

  俗话说:干什么都要趁早。出国也是一样。可我倒好,临近天命之年了,才“蠢蠢欲动”。当时,同事不理解,家人也不看好,可我钻了牛角尖,偏要开这道“洋荤”。

  定下了决心,就要选择去哪儿。当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北美,一个是澳洲。结果,北美胜出。而北美,我又选择了加拿大。因为在我眼里加拿大无论是外交还是国民,态度都比较温和。

  然而要出国,就得有点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海外发展”吧,那是抬举自己,说“赶时髦”吧,人家已经“玩”剩下了,所以,权当抓住年龄的尾巴,换一种活法儿,多一点人生体验。

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洋差使

  的确,人家前辈出国的时候,都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中国的物质生活不够丰富。可等我辞了国内令人羡慕的工作,要出国的时候,已经变成“家乡的月最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了,直追经济低迷的加拿大了。虽然,我有些失落,但自豪感还是有的,毕竟洋人开始刮目相看中国人了。

  以前,我在很多小说里也读过,有人兜里揣着100美元,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飞往北美的飞机。那是因为他们年轻气盛,有膀子力气,能学苦干。可我这个年龄就尴尬了,体力不如人,学什么都慢,拿什么做资本呢?

  过去,在电视中看过,也在北京火车站亲眼见过那些拖着大包小包行李、在寒风中行走的“北漂”。知道他们出门在外,来到一个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城市不容易,但不知道他们具体有多难。可如今身临其境,成了“洋漂”,便理解他们的苦衷。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背井离乡的感觉是一样的,都面对陌生的社会,未知的生活,都在繁忙的十字路口驻足,都在灯光闪亮的大厦前心里经历过没有归属感的瞬间。

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洋差使

  的确,如今出国和《北京人在纽约》时已经不一样了,过去出国就是“脱贫”,直接就奔着汽车洋房去了。可现在中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长,不比外国差了。结果那年,我来温哥华后,就有一位香港老侨劝我:这里工作机会少,还是打道回府,趁早“回流”吧!另一位马来西亚华人也借机问我:你们中国人哪来那么多钱? 孩子在这里上学,家长还给他们买房。于是,我一想,也真是,中国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在国外买什么东西,都要首先看一看是不是Made in China了, 洋人似乎只剩下那点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了。

  怎么办?既来之,则安之。我只能自己的路自己走,凭着刚来时的那股冲劲儿,背水一战,“死磕”工作了。

  其实,对我而言,在国外重新开始生活,重在参与,体验五味俱全的过程,否则不受点“洋罪”,也开不了“洋荤”,不喝点苦咖啡,也不知枫浆甜,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呢?

  于是,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结果,出门小试牛刀,和街上洋人搭讪,不料,在国内学的那点英语在北美根本对不上号。

  尽管如此,我还是心有不甘,决定在实践中学习,开始以我租住的房子为中心,两公里为半径,步行去找工作。

  然而,我环顾周边,发现我住的街区原来是个居民区,附近的街上,除了饭馆,就是超市,公司很少。难道真要我像《北京人在纽约》那个年代,饥不择食地钻进一家饭馆,黑不黑、白不白地洗那些在国内都不曾洗过的盘子吗?

  怨天忧人无所用,困难当前勇为先。我只能给自己打了“强心针”,坚持每天挨家挨户地问。就这样,当我问到第十天的时候,来到一个招牌巨大,叫做Canadian Tire的连锁商场门前。

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洋差使

  我鼓足勇气,进去问了问,主管说:你等一等,经理还没有下班。我下意识地站住,好奇地看着周围货架上的汽车备件、电器工具和诸多户外用品。没过五分钟,经理从楼上下来,还是一个“金发碧眼”。她扫了一下我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简历问:“你能做什么?”我指了一下柜台上的计算机。她说:这里有人了。我又大胆地回了一句:先干别的也行。她思索片刻说:下周来这里上班吧!

  就这样,在我正式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30天之后,感恩节之前,误打误撞,找到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适应性的工作。

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份洋差使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个月以来第一次感觉脚下轻松了。此时,正好赶上天上像锅盖一样的巨大云层整体随风移动。霎那间,天地错位,海阔天空。我忽然感觉,天比登陆时更蓝了,枫叶比照片上更鲜艳了……

  • 最新评论
  • yandahai

    以为干使馆美差,原来去商店当个店員。

    屏蔽
  • 一冰

    第一份洋差到底是啥?没整明白。

    屏蔽
  • BBC12

    虽然,我有些失落,但自豪感还是有的,毕竟洋人开始刮目相看中国人了。 ======================== 羡慕大陆人今天的俄罗斯瘟猪肉味道不错???

    屏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