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下跌会让留学渐不再为刚需?

FT中文网 2021-03-15 18:18+-

出生人口下跌会让留学渐不再为刚需?

肖经栋评论文章:我这几年经常会被国际学校的朋友问起,中国国际学校未来发展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最大的危机并不是出国留学意愿和人数下降,而是中国是否会立马实行12年义务教育政策。一旦实行了12年义务教育政策后,出国留学立马不再成为社会刚需,国际学校也无法收取高额的学费,用培训资质做全日制学校的路会被堵死。

不过,中国教育部已强调实行12年义务教育条件尚不成熟。法律层面上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近些年应该不会推行,但类似12年义务教育的社会现象却会随着出生人口的下跌而出现。

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而2020年参加高考人数为1071万人。众所周知的是,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在扩大普高招生量,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20年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人人可以上普高。

2002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641万人,18年后即2020年参加高考的普高应届生789万多人。参加高考人当中有复读生、职校生等,所以总量会超过普高应届毕业生数量。按照这个数据测算,2017年全国的普高录取率约50%。

如果近100%的学生可以上普高,那么对国际学校招生以及国际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得从中国学生为何要出国留学以及国际学校建设初衷来进行剖析。

中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19年的51.6%,超过一半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子女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以便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

普高的录取率只有50%左右,且有不允许复读的政策规定。因此,“一考定终身”从原先的高考转移到了中考,中考后进行了第一轮的教育分流。一些孩子无法考到理想高中甚至没有考上普高的家庭,并不愿意让孩子去就读职高,因此无奈之下会考虑让孩子选择出国留学,去就读中考录取标准更低的国际学校或者国际部,极少量家庭会把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

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以及普高要淘汰一半孩子的鲜明对照下,出国留学在中国成为刚需。即便国际形势再复杂,留学再困难,也会有大量的中国学生要出国读本科,这也是中国出国留学数量在中美关系紧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深层次原因。

当然,中国每年也有一批学生可以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但仍然选择就读国际学校或者国际部。这些优秀学生是拿到美国排名前30大学、英国G5名校本科offer主体。按此进行测算,每年能够考上当地最好高中但出国留学的学生总数,全国总量每年估计会在4000人左右。这些学生不少集中在公立学校国际部,近些年受到不少社会抨击,认为占用了公共资源,造成社会不公。迫于这种社会压力,一些地方甚至直接取消了公立学校国际项目。

对这种抨击,我感到无法理解和认同。这些优秀学生完全有机会上国内的知名大学,其放弃就读国内名校机会,家庭付出两三百万的财务成本,去和其他国家学生争取世界名校本科offer名额。他们出国留学为国内其他学生空出了就读国内名校的机会,照理应该给予支持和感谢,而不能进行无谓的指责。

不过,这些优秀学生总量不多,只相当于全国本科出国留学总量的5%左右。大部分出国留学的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甚至上不了普高,才选择出国留学。而在几乎全员可以上普高的情况,他们会放弃出国留学么?

我认为,这有可能会使得出国留学意愿和人数下滑,但有两个重要因素会使得出国留学人数保持一定的量。一个是就读名校的机会,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大学在世界上的各种排名相对落后,且通过高考能够上国内名校的机会也是很少。而如果出国留学,则大概率可以上世界上不错的大学。比如申请澳大利亚的大学且就读的中国学生中,超过九成可以进入到澳洲八大名校。如果去美国留学,接近九成的学生可以进入到美国排名前100大学就读本科。很典型的是香港大学的录取,内地一所国际学校被香港大学录取二三十名学生并不是件稀罕的事情,但如果通过高考体系进入到香港大学,则高考成绩得要全省前几百名,其中不乏有高考省状元。两者相比,国际学校的学生在申请香港大学上优势明显;二是现在留学生学成回国率超过了八成。这些在国外大学读完本科的学生,在子女教育上会更倾向于接受国际教育,使得国际学校保持一定的生源量。

上面简要分析了出国留学的动机,接下来看国际学校的建设初衷。

由于中国对教育强调公益性,通过实行民促法和教育新政等各种措施,压缩了学校的获利空间。简而言之,办学校别指望赚大钱。

但宜校统计发现,2020年全国新增72所国际学校。这似乎是个悖论,学校不赚钱,为何大家还这么热衷建国际学校。

现在想要从学校本身获得高额的商业回报,确实已经行不通了。但国际学校的溢出效应却是明显,宜校调研人员在重庆、西安等地调研时便发现,如果区域内有一所品牌较好的国际学校入驻,周边的房价在两三年内会翻番。

因此,目前投资建造国际学校不少是为了给房产项目配套,或者政府为了盘活一个区域,通过房产增值来快速获得回报。这是国际学校建设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即国际学校回报的慢与少和周边房产回报的快与多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快慢结合,使得国际学校投资与建造不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们也可看到不少教育集团在进行建校扩张时,也往往会采取轻资产模式,即只提供教学和管理。校区硬件建设由其他机构来提供,教育集团采用租赁甚至免费使用校区硬件方式。我们在实地调研时发现,但凡学生数量少,而校区范围大、设施好的学校,往往是这种类型。因此,目前中国国际教育出现了业外资本投硬件、教育集团做教学的合作模式,双方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均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

由于国际学校的建立回报更多来自于溢出效应,这便意味着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学校一旦规模扩大,则在学制上不可避免会延展到1-9年级。这个段在中国9年义务教育阶段内,国家有严格的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了满足国家要求又要凸显国际学校特性,这其实挺伤脑的。我在拜访学校时也看到不少应对方法,比如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翻译成英文,让外教用英文讲课等变通方法。

等到全员基本上都可以上普高的情况下,如果国家明确要推行12年义务教育。我相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参照现有9年义务教育阶段内的解决方法,国际学校也同样可以解决高中段的完成国家要求与凸显国际学校特性这个问题,倒不会给国际学校带来毁灭性打击,这跟现在立马实行12年义务教育所带来的动荡是有差别的。

如果国家并不明确推行12年义务教育,那么国际学校则面临着和普高的竞争。这种状况我认为跟现在的国际教育形势比较类似。不过因学生出国留学刚需消失,招生难度加大,国际学校是否可以招到足额、优秀的学生,得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申请结果。

可以得出判断的是,在出生人口下滑以及普高招生数量增加的双重影响下,100%上普高在未来10多年间是可实现的。由于缺乏出国留学的刚需,家长或者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路径会更加理性,同时相信国内大学的办学水平在未来的10多年间会有更大的长进,这些会给国际学校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而由于出国上世界好大学的机会相对大,以及海归子女对国际教育的偏好等因素影响,参照日本等亚洲国家留学发展历程,我估计未来10年中国至少可以保持现在一半以上的本科留学数量。

中国出生人口下滑会使得100%上普高成为现实,出国留学不再成为刚需,这肯定会降低出国留学意愿和减少出国留学人数。这种因中国国内教育资源供给变化而对留学产生较大影响是有历史前例的。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所著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介绍说,1899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为200名,1902年四五百名,1903年千名,但在1905年、1906年这两年均剧增到八千人。这两年留日学生数量之所以剧增,是因为1905年提前废除了推行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但因为学校建造不足且教师也严重缺乏,因此中国学生涌向路近钱省文同的日本留学。而中国自1896年首次派留日学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导致留日停止,42年间留日总人数不到5万人。

在全员可以上普高的情况下,酌古斟今,想必家长、学生在选择是否本科出国留学时会更加谨慎和理性,这对国际学校的要求会更高。因此,在招生人数下降且教学要求更高的双重压力下,伴随而来的是国际学校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有一批国际学校被淘汰出局。

(注:作者为宜校创始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