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阔海

注册日期:2008-11-13
访问总量:153614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The Sense of an Ending与记忆的水滴


发表时间:+-

The Sense of an Ending (出版于2011年) 是英国作家Julian Barnes (朱利安·巴恩斯,1946年生)获得2011年布克奖的小说。

我用不到两天的时间读了一遍。

书不厚,正文一百五十页而已。

故事本来很简单:一个叫安东尼·韦伯斯特的人在六十多岁时回忆年轻时代,主要是关于高中乃至大学时代的社交生活,特别是与一名叫阿德里安·芬的朋友,还有一个名叫维罗妮卡·福特的女子之间的感情纠葛。

在大学时代,安东尼和维罗妮卡交往了一阵子后分手了。不久之后,安东尼收到阿德里安的来信:希望他不介意自己与维罗妮卡交往。安东尼写了一封给阿德里安与维罗妮卡两人的充满恶意的回信。

之后不久,安东尼得知:阿德里安自杀了。

阿德里安的自杀是书中的第二起自杀事件。第一起是高中时候,他们学校有一个男生据说搞大了某女生的肚子后自杀。当年,他们对那一起自杀事件有许多幼稚、偏激的评论。

阿德里安的自杀在安东尼的第一种叙述中却极为哲学(灵性)。阿德里安有一份自杀声明从哲学上证明了自己自杀的权利。安东尼同意阿德里安的推理,也在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平庸。

以上是该书的第一部分,可看作安东尼人生故事的一个版本。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两倍长,且奇峰突起、悬念不断。

记忆需要证据。然而证据有时会推翻人们自以为确定的记忆。步入暮年的安东尼有一天收到一封奇怪的律师函:有个过世的女子留给他五百英镑和一本日记。这个女子的称谓:萨拉·福特夫人。

这一事件诱发了安东尼的暮年危机:他的记忆开始被刷新、被重写。

一些过去记忆的重要细节发生了改变;某些原本遗忘了的记忆突然回来了。在人生的暮年,安东尼的平静生活起了波澜:

他的人生故事(的第一个版本)被大幅改写:特别是他和维罗妮卡、阿德里安的关系。

朱利安·巴恩斯极其巧妙地、不动声色地制造悬念,把读者一步一步引诱入安东尼人生的侦破过程:

安东尼爱过维罗妮卡吗?还是一直被她操弄?阿德里安的自杀究竟是高尚的、灵性的、哲学的?还是与当年他们同校的高中男生之自杀一样的平庸?……许多的悬念需要解答。

直到小说的最后几页,读者终于跟随着安东尼的叙述解开了其中一个悬念。根据这个解答,安东尼人生的某个部分似乎有了合理的解释。

然而,我无法解开的是这样一个疑问:既然一个人的记忆如此不靠谱,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与可以作为记忆的证据之人或物的日益减少,谁还能够信心十足地谈论自己的人生?

安东尼·韦伯斯特的人生故事就是一个例证。在The Sense of an Ending一书提供的两个版本之间,谁能够确定:哪一个版本更真实?

这不是我第一次阅读The Sense of an Ending。第一次阅读大约是六七年前,在看了同名电影之后。

其时还读了朱利安·巴恩斯的另一部小说Flauber's Parrot (《福楼拜的鹦鹉》,1984年出版,有中国译本,译者汤永宽)。可惜当时没有写读后感。现在担心:再过几年,我是否还记得自己读过那本书的事实?

记忆是一件奇妙的事儿。然而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不完美,记忆也是不完美的。

一百多年前的胡适曾经提倡大家都去写日记或自传。在共产极权制度下生活过的米兰·昆德拉曾说过:

The Struggle of man against power is the struggle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 (人面对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面对遗忘的斗争。)

今天在海外的华人朋友们有许多坚持在每一年纪念1989年中共的六四大屠杀,以及那一年在中国发生的学生运动、社会运动,还有后来的白纸运动,等等。这样的举动就是争取自由民主的华人与中共政权之间、记忆与遗忘之间的斗争。

许多人在经历过一些历史事件,比如不久前的白纸运动、武肺疫情期间中国的许多封城事件,1989年的六四屠杀,1966年的文革十年,等等之后,有一种无力感,觉得个人力量在强权面前,特别是掌握国家机器的政权面前的弱小无能。

于是,其中一些人(也许是大多数人)放弃了反抗强权的努力,随波逐流。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总有一些人(往往不是多数)会继续坚持(或坚守)他们反抗强权的努力,即便那强权看上去强大到了顶点,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安东尼·韦伯斯特的人生也许微不足道,然而他坚持寻找真相的努力令人钦佩。

同样地,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生也许微不足道,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记忆,不论是自己记录(写日记、自传、创作,等等),还是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关于中国六四屠杀、八九学运、武肺疫情、白纸运动、香港反送中运动,等等历史事件的回忆、感受,或是参与公开的纪念活动、游行示威,甚至匿名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评论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帖子,我们微小的坚持不懈本身也许就有意义,就可以成为滴水穿石的其中“一滴水”?

是的,我们许多人依然有亲友在中国,依然有种种顾虑参与公开的反共、争自由争民主的活动。然而只要我们坚持做好一滴水,坚持记住那些历史事件,记住中共的六四屠杀,记住八九学运,记住武肺疫情,记住香港反送中运动、记住西藏、新疆人对中共政权的反抗,记住中共对西藏、新疆人的镇压……我相信:

我们每个人对记忆的坚持都将为最终击溃中共政权这块石头做出贡献。

各位网友,无论如何,请记住自己人生的真相,记住那些重要的历史真相。您的记住不仅是与遗忘作斗争,也是与权力作斗争。在中国的语境下,您的记住就是在与中共政权作斗争。

安东尼·韦伯斯特是一滴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滴水,一滴记住真相的水滴。

 

浏览(2516)
thumb_up(19)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高天阔海 回复 一冰

    阿德里安是个奇怪的人,不过作者呈现了两个版本,就是要在解构第一个版本中那个阿德里安。记忆的不确定与选择性让现实变得也不确定了,更不用说你记忆中的故人了,甚至叙述者安东尼本人都要怀疑:他记忆中的两个版本中的自我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屏蔽 举报回复
  • 高天阔海 回复 一冰

    布克奖奖的是作品,主要是英文长篇小说。如果爱看小说,看布克奖的获奖乃至提名作品大概率不错的。诺贝尔文学奖看的是长期,基本就像是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获奖者的作品未必部部都好。要读书还得找到作家的代表作。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英国的book奖,我只看过《卑微的神灵》,印度女作家写的,写的实在太好了,我出国时还带出来,从此英国的图书奖在我眼里比诺贝尔文学还重要。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阿德里安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和那封充满恶意的信有关?

    他交女友,还要向女友前任解释吗?感觉此人像个道德完人,可惜他的道德评断要通过他人的定义和肯定来实现,这样把自己陷于被动,同时也缺乏真正的精神独立和自由。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