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宛然

注册日期:2012-03-27
访问总量:274520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369


发表时间:+-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六九集)【日期】2016/9/7【地點】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02-041-03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六十三頁,從第一行看起,科題「悟由自心」。請看經文: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請看念老的註解,「又度生事中,不離神通。而諸神通,從本以來,自然安住,非從外得,如《圓覺經》曰本來成佛。故云從本以來,安住神通」。這四句經文,或者包括念老這一行半的註解,非常重要。這也是難信之法。為什麼?『從本以來』,這個本,中國古人講原始,由宇宙的開始,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自己悟了。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典型的人物,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不是這樣的?特別是能大師開悟之後,對於這個難信之法沒有人不懷疑,認為學佛得道成佛,這是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才能做到,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出家的人多,修行人多,證果的人少。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叫「一乘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圓覺經》上講的。我們是不是本來成佛?是的,只是現在很不幸迷失了本性。本性有沒有真的失掉?沒有,迷了。迷了之後怎麼?它不起作用了。在起用之間,絕大多數是錯誤的起用。錯誤起用是什麼?生煩惱。正確的起用生智慧。我們要相信,不相信不能開悟,對這句話有懷疑,他開悟不了。為什麼?那個疑把悟門堵塞,他的一乘道顯現不出來。聽別人說一句話,在他這個言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人很多。那一句話是什麼?是用真心,絕不夾雜妄想雜念,這一句話就能把悟門打開,把他的障礙解除了。
  佛教傳到中國,教給中國人「不由他悟」的方法,教人勤修戒定慧,就這一句行。戒是守規矩,這個規矩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在佛法裡面講自性起用,自性的德用,德,戒定慧都是德,它起這個作用。具足戒定慧的人,用真誠心修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乘道,戒定慧不由他悟。以後祖師大德說得更清楚、更明白,特別是對知識分子說的、讀書人說的,讀書人明理。怎麼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就是一乘道,不管哪一個門,只要你走一門就對了。你走二門、走三門,那就變成世間法,那不是佛法。佛法是一條直路,不拐彎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當中沒有委曲相,就是一條大道,直通如來果地,叫一乘道。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沒有一定,有人很快,幾天、幾個月、幾年就通了。怎麼通法?真正專誠到極處,就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成佛就是見性。換句話說,佛家教學終極的目標,讓每個人回歸自性,你從自性裡頭走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再擴大給你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全包了,沒有一個例外。怎麼來的?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換句話說,就是自性所生的,全宇宙,十方無量無邊際的剎土,佛剎,自性生的。自性一體,一切萬法跟自己什麼關係?一體。就像作夢一樣,夢中有自己,也有一些人物,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有山河大地,有一切萬物。
  它從哪裡來的?一念迷了,整個心性變成夢中境界,醒過來之後痕跡都找不到。要知道我們現前,睜開眼睛看到這個虛空法界,夢中境界一樣。回歸自性就是醒過來,醒過來才知道,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劫來輪迴六道,一場夢,醒過來了。醒過來就叫「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他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悟,他要是能幫助我們悟,諸位想想看,在這個宇宙裡頭示現佛身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沒法子計算,恆河沙數,無量無邊,他能幫助我們開悟。我們今天不開悟,他們的本願沒做到,他們度眾生有缺陷,不圓滿。我們今天明白了,原來不是由他,是由自,得一乘道,全由自悟,不由他悟。於是我們就想到,一切菩薩證得究竟佛果沒有例外的,都是這一句,「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我們要相信。他怎麼悟的?放下就開悟了。放下什麼?妄心、雜念。只要起心動念就是妄的,真心沒有起心動念,妄心有起心動念,這個道理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搞清楚、搞明白就是看破,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事實真相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能放在心上,那就對了。不放在心上,心沒障礙,那就是一乘道,那就是大徹大悟,那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佛教人用什麼方法開悟,悟一乘道?一乘道就是常寂光淨土,就是如來的法身,就是一切法的本體,千經萬論就講這樁事情,無量法門就是求證這樁事情。無量法門統統歸到禪定,為什麼?因為自性本定。能大師的報告對我們學佛有很大的幫助,他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自性是什麼意思?自性是什麼樣子?它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是怎麼回事情?阿賴耶,阿賴耶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生滅相。自性不生不滅,這個我們要知道,不生不滅,所以它沒有動搖過。於是我們就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定的方法無量無邊,不是一種,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修禪定。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不管是哪個法門都是修禪定,所以它是平等的。禪定現前,一乘道就現前,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是這麼個道理。
  古人還教我們一個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不由他悟,開悟了,沒有人教你。你怎麼開悟的?讀書千遍,把起心動念忘掉,把分別執著忘掉,這個時候心裡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豁然大悟,智慧開了。所以感謝老師,不是老師教的,但是這個方法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果然有效,對老師感恩戴德。這是不是多餘的?老師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感恩戴德是自己內心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總說,感恩戴德是別說,總說像一棵樹一樣是根本,別說好像是枝、是葉。我們對這句真正能夠不懷疑,真正能夠相信,你不會走彎路,你不會走錯路,你在菩提道上決定有成就。放下起心動念是佛道,一乘道;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道;還有分別,確實沒有執著,羅漢道,全都是不由他悟。
  所以親近善知識,我們看惠能大師的例子,他到黃梅親近五祖,跟五祖就見一次面,經過情形《壇經》上記載得很清楚。五祖沒傳法給他,只叫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他是樵夫出身,這是他的本行,到寺廟裡面來還是幹本行,沒有教他誦經,沒教他念咒,沒教他研究經教,叫他去舂米破柴,幹這種事情。幹多久?八個月。那就是他在黃梅修行,就修的這個,舂米破柴。心裡用功,在哪裡用功?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在舂米破柴這個工作上去修這個。到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到不分別就是菩薩,到不起心、不動念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此地講的「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他得到了,得到什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什麼樣子?他的這五句話就說盡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一句;第二句,「本不生滅」;第三句,「本自具足」,這就是不由他悟,本自具足;第四句,自性本定,「本無動搖」;最後一句,「能生萬法」。我們妄心會作夢,夢境的時間不長,幾分鐘、幾十分鐘醒過來了,想想剛才做了一場夢。我們自性在夢中,就現山河大地,就現整個宇宙,就現佛經上說的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現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怎麼境界?《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自性做的夢。我們晚上睡覺那個夢是阿賴耶做的夢,阿賴耶做的夢時間短,自性做這個夢時間長,都是夢境,沒什麼兩樣,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個道理要懂,要清楚、要明瞭。為什麼?容易放下,放下就得到。明白了,沒放下,還是在門外,沒有得到,放下就得到了。
  佛說放下,儒也講放下,《大學》講方法,成聖成賢的方法,怎樣才能成聖成賢?格物、致知。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言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世出世間法都從看破放下入門,儒家把格物擺在第一個,佛法講止觀,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也是把止擺在第一位。從哪裡下手?就從這裡下手,從止下手,從放下下手。放下,尤其對煩惱,什麼是煩惱?貪瞋痴慢疑是煩惱。貪要放下,瞋要放下,愚痴要放下,傲慢要放下,懷疑要放下,這就入門,真的入門。這些東西統統放下,證阿羅漢果,就叫阿羅漢,他脫離三界六道。他到哪裡去?他到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他不是凡夫,真正的聖人。這在佛法裡頭小成就,得小乘道,不是一乘道,一乘道是佛,佛之下有菩薩道、有聲聞道,阿羅漢是聲聞。阿羅漢住十法界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頭的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他在這個地方,在那裡去斷分別。能於一切法不分別了,平等心現前,有分別就不平等,不分別就平等。佛跟眾生平等,不分別,沒有分別,只有迷悟,沒有其他,迷了自性叫凡夫,覺了自性叫佛陀,是一不是二。再往上提升,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法身菩薩生實報莊嚴土;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得一乘道,一乘道是究竟成佛。
  註解裡面念老告訴我們,度生事中不離神通,這神通是廣義的,包括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叫神通,幫助你通達。雖然不離神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而諸神通,一切的神通,從本以來自然安住,非從外得,開悟它就現,得定它也現了。譬如須陀洹,須陀洹放下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他統統放下了,證須陀洹果,得兩種神通,天眼、天耳。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通靈了,他能跟欲界諸天,功夫高一點的,能夠跟色界天人聯繫,他有天眼,他能見到;他有天耳,他能聽到。
  五種見惑是煩惱裡頭最粗的、最明顯的,你看哪一個人不把身體看作我?錯的。我,常樂我淨,涅槃四德裡頭有我,我不生不滅。身,身有生有滅,不是我,我不生不滅。人死是我離開這個身體,不要這個身體了,像換衣服一樣,這件衣服脫掉換一件,身不是我。現在人都把身執著為我,這就墮落到凡夫裡頭去了。小乘初果的人就知道,知道身不是我。性是我,靈性,不是靈魂,靈性,靈性跟靈魂有時候混在一起說,覺的靈魂叫靈性,迷了的靈性叫靈魂。它沒有生滅,靈魂離開這個身體了,在六道裡頭又去找一個身體,就投胎去了。善業多,他到天上去了;惡業多,他到畜生、餓鬼、地獄去了,去找個身。誰知道?須陀洹知道,阿那含知道,阿羅漢知道,菩薩更不必說了,都知道。
  這些事情,近代的量子力學開始研究這個問題,量子力學已經證實,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跟彌勒菩薩所說的,物質存在的時間,確確實實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我們能夠體會到的是這種相似相續相,不是真實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學不斷在進步,二、三十年之後發現了,念頭不是真的,物質是念頭生的,能生物質的念頭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大乘經上,佛看到了、菩薩看到了,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把假的當作真的,堅固的執著,不肯放棄,這產生什麼後果?產生堅固的輪迴,輪迴出不去。輪迴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你這個執著沒有了,阿羅漢執著沒有了,阿羅漢超越輪迴,假的不是真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乘經裡頭講得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所以佛教給我們徹底放下。頭一個放下身心世界,我們起心動念放下,都是妄念,自性本定,回歸自性本定,自性本定佛教稱為三昧,梵語稱為三昧。要知道,從本以來這一句,是自然安住,非從外得,《圓覺經》上講「本來成佛」,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下面念老給我們解說權智、實智。實智是根本智,權智是後得智。我們今天簡單說,實智是智慧,權智是知識。知識是後得的,智慧是自性本有的。能大師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第一個具足無量智慧,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見性它就起作用。知識是從外頭來的,你六根所接觸到的,落謝在阿賴耶裡面的種子,那是知識。所以知識是從外來的,智慧是不由他悟,是自然的。所以說「權實二智俱明」,都清楚了、都明白了,這要得定,定功愈深,你所知道的也愈深、愈廣。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直截了當就修禪定,這就是八大宗禪宗所修的。
  什麼人有條件、有能力修這個法門?惡念少的人、煩惱輕的人,可以修這個法門;妄想多的人、雜念多的人,這個法門他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這是少數人所修的,不是多數人。於是佛菩薩再以權智給我們講學、給我們上課,大乘、小乘、方等,《華嚴》、《法華》,這些大經大論,權智。佛為什麼用這個方法?這不得已,把權實二智的內容略略的給你說清楚、說明白,告訴你實智不可得,它沒有現相,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不是念頭,什麼都不是,不可得。權智所現的是假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剎那生滅,也不可得。你知道權實都不可得,你才能徹底放下,徹底放下就見性。用這種方法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權實二智俱明,這是三藏十二部教的經典給我們做墊腳石,幫助我們向上提升,難!
  前面跟諸位說過,夏蓮居老居士知道,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大善知識,斷煩惱才能證菩提,對他有沒有困難?他自己說有。煩惱習氣斷不掉,怎麼辦?沒辦法,遇到淨土宗,帶業往生,不要斷煩惱就可以成就,歡喜!歡喜了一個多星期,真是經上講的生大歡喜心,為什麼?有救了,本來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還是沒救,煩惱習氣斷不掉。你看理明瞭,方法也懂得,做不到。這一下遇到這個法門,可以帶業,不斷煩惱就能往生、就能成就,歡喜!一個人住在一層樓上,歡喜興奮了一個星期。我相信他老人家說話不是假話,真得救了,死心塌地信願持名,他往生了。
  黃念祖老居士到晚年,講蓮公最後一部著作《淨修捷要》,把它講一遍,那裡面內容太豐富了。現在這個書出來了,還有光碟流通。我告訴同修,我看到《淨修捷要》歡喜,為什麼?煩惱習氣斷不了,不但煩惱習氣斷不了,信願持名這一句我們做得不圓滿。為什麼?煩惱習氣放不下,念佛如果不能達到功夫成片,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往生沒把握。讀《淨修捷要》才恍然大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哪怕你一生都不相信這個法門,到臨命終時人家勸你你才相信,真正相信也不過是一、二個小時而已,都能往生。我們聽到這個話喜歡,為什麼?我有分。如果像前面所說的,一定要功夫成片,我們沒有分、沒把握,還在擔心、還在害怕,怎麼辦?《淨修捷要》這個好,一天只有三十二拜,有禮拜、有讚歎、有觀想、有懺悔、有迴向,課程很短,最簡單的功課,人人都能學,人人都能成就。末法八千年,往後還有八千年,八千年當中,往生極樂世界那些人統統依這個法本,統統依《淨修捷要》修行,歡喜,跟夏老一樣生大歡喜心,真有救了,不假。縱然遇到大災大難,大難臨頭,我還有一口氣,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殊勝無比。
  我們再接著看念老的註解,最後這一段,「權實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妙德功圓入於實相」,這兩種智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就像夏蓮居老居士這樣的人,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講經教學得心應手,功德無量。妙德功圓入於實相,這個入是解悟不是行悟,解悟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行悟是沒有辦法證得,都知道,就是不能證得。什麼原因?煩惱習氣斷不了,障礙在,日常生活當中依然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沒有辦法入於實相。要是入於實相,那就「證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一乘道」,這就是惠能大師的境界。現在這種境界的人沒有了。我們自己學佛最重要的要有自知之明,我是什麼境界清清楚楚,這個法門好是好,對我還是有難處,我們求一個更方便的,夏老晚年最後的這個著作就是給我們最初方便,《淨修捷要》。我們掌握到《淨修捷要》,有把握了,這一生真的有救了,只要早晚這兩堂課你不缺乏,早晨起來拜三十二拜,晚上晚課,這兩堂課不缺,我們相信三年效果就成就,你真能往生,真有把握往生。
  不由他悟這一句經文,五種原譯本裡頭《唐譯》的有這四句,「得一乘道,無有疑惑,於佛教法,不由他悟。至於《魏譯》作慧由心出」,智慧,真實智慧,真心裡面生出的。所以我們最好,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什麼叫真心?妄心的反面就是真心,殺盜淫是妄心,不殺、不盜、不淫就是真心;真心是清淨心,妄心是染污心,妄心那個心被殺盜淫染污了,他不知道那是錯誤。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是妄心,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這是真心;貪瞋痴是妄心,不貪、不瞋、不痴是真心。只要把十善業道做到,十惡決定不做,不但不做,要從心裡頭把它移出去,心裡面只存十善,沒有十惡,這就好。《淨影疏》裡頭的解釋,《淨影疏》是解釋魏譯的,「真解發中,名慧心出」,真解,沒有錯誤,你理解得很清楚,你說得很明白。所以真解發自於中心,中是真心,偏邪是妄心,這叫慧心出。「蓋謂真實明悟,發於自心,名為慧由心出」。
  又望西大師《無量壽經鈔》說,「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彼能證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統統是能大師第三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從外面來的。只要你見性,智慧就出來了。《無量壽經鈔》裡頭說,疑網既斷,不懷疑了。實理忽證,忽是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在什麼處所,不定是什麼因緣,開悟了。這種例子很多,諸位看《傳燈錄》、看《五燈會元》,這些開悟的人因緣不相同,不定什麼觸上了,豁然大悟。所以我們要相信,《無量壽經》上這句話是真的,古今中外,確實有許許多多的案例給我們證明這樁事情不假,我們要生起信心。海賢老和尚是最好的榜樣,他沒有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他對於經教通達,你把經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講得頭頭是道,講得清清楚楚。講經的時候是他的權智,不講經的時候他住在實智。我們凡夫不是住無明就是住煩惱,不生智慧。這些真正修行人,不說話的時候住實智,無分別智;說話的時候權智,無所不知。
  所以要斷疑生信,疑惑只要有少許沒斷,它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必須斷得乾乾淨淨,「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所以能不能開悟?每個人都能開悟,只要你能把煩惱,煩惱裡最重要是懷疑,愚痴、懷疑。怎麼能不疑?大概知識分子不得不依靠經典,讀誦經典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尤其是經念熟了之後,能夠背誦,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都在背誦經典,好!為什麼?你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會用功。也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雖然跟這個不完全相同,很接近,這是好境界,希望大家留意,不能輕易放過。這段文後頭還說,「能證此一乘道之智,必從自心出,決不從他處生也」,這句話很重要,智慧開了。怎麼開的?這個地方講的心就是平常講的性,《壇經》裡面講的性,自性,此地說自心,開悟了。
  「《會疏》曰:斷除疑網,則智慧自生。由心者,無師自然智,而不由他悟」。「蓋謂所生之智慧乃無師智與自然智。既是無師智,則不從人得。復是自然智,則不由他生。故云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也」。這個話我們要相信,我們要認真學習。為什麼?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也能有悟處,這就對了。可不可能?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真正相信,你不懷疑了。疑是最大的麻煩,只要一懷疑,功夫都用不上力。疑是根本煩惱,它的破壞能量最大,它讓一個人喪失信心。人信心喪失了,則一事無成。無論幹什麼事情,成功失敗在信心,有信心沒有不成就的,沒有信心,縱然有成就,時間也不長,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下面念老告訴我們,上面三個註解,《淨影疏》、《會疏》,可以互相做參考,「綜之則為朗然大悟,證入實相」,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圓滿達到了。怎樣才能大徹大悟,證入實相?跟這些法身菩薩同樣的知見,對於宇宙萬有的真相明白了。真相經上講得很多,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相有體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如是,法法皆是。諸佛菩薩所證的實相有沒有?有,永遠存在,不生不滅,那是自性,惠能大師講的五種,自性是真有。自性我們能不能掌握到?不能,為什麼?它不是物質現象,你無法掌控,沒有辦法據為己有。包括我們身體,身體是剎那生滅,我想讓它常住世間行不行?不行。它受誰支配?受業力支配,人的壽命是業力。明白這個道理,你想長壽不難。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想發財不難,修財布施你就得到;想聰明智慧也不難,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求長壽也不難,修無畏布施。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他們的福報總離不開這個因果報應。命裡頭有,有這個財富,丟不掉。或者有大災難,房子被火燒了,大水漂了,你的財富完全沒有了,可是你命裡頭有,這個漂走了,過上三年五載你又發了。為什麼?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沒有不能強求,求不到,這邊得到,那邊就丟掉了。佛教給我們,我們真幹,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果報真的不是假的,真現前了。佛沒騙我們,老師沒騙我們,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人如果對這個道理搞明白、搞清楚了,他的快樂就現前。為什麼?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他沒有得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累積智慧福報。所以他的財、他的法,甚至於他的壽命,丟盡了,他有沒有憂慮?沒有,他有快樂。為什麼?一切時處所現前的他全得到。
  世間人能不能看到?能,只要你細心,你不迷惑、你不顛倒,你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福報的人就是有福,沒有福報的人就是沒福。為什麼?他縱然有財富、有智慧、有長壽,他還有憂慮,他還患得患失,他還操心。操勞不是有福的樣子,有福的人心裡自在,沒有操心的事情,也就是俗話說,沒有想不開的事情。他統統想開了,他沒有牽掛、沒有顧慮,世出世間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想的、所看的與佛法全都相應,得大自在。
  我們再繼續看下去,「悟由自心,非從外得」。下面接著,「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這兩句話是禪宗的,比喻話,從門入者,外頭來的,那不是你自己家的,是從外面來的。自己家裡什麼?不是從門出,是從我這裡出去的,這個味道很濃。這個門是什麼門?悟門。自己開悟的是家珍,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是假的,不是家珍。所以過去老師教學生,只是每天看著他讀書,老師在旁邊計數,一遍、二遍、三遍,在計數。教你什麼?教你讀書千遍。讀滿一千遍,老師說,行了,來,講給我聽聽。他那講出來的,他不是從門入的,他是從自己出去的,所以開悟了。自得就是開悟,一千遍,小悟,聽他講,講得沒錯,老師點頭給他認證,承認他有悟處,沒講錯,給他做證明,這就及格了。接著老師再教他,再念一千遍,二千遍,二千遍圓滿了,再來,再講一遍給我聽,講得更深、講得更廣,為什麼?二千遍,大悟。二千遍完了之後,老師叫他再念一千遍。三千遍、四千遍,大徹大悟。
  所以老師要會教,會教是教他開悟,教他自己開悟;不會教的,老師把這個書講給他聽,他是從門而入的,他將來學的就是老師這個講法,不是他自己悟的。自己悟的是真的,那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開了,是真的。從老師那裡得來的,從外面得來的,是知識,不是自己的,是別人的。別人對了,還不錯;別人錯了,真冤枉,跟他走了。所以古時候教書先生,如果說是對小孩講給小孩聽的,這不是好老師,人家不請你。由此可知,古時候私塾教學的那些老師都懂得這個道理,對於學生不敢輕慢。為什麼?有時候學生悟的超過自己,自己還趕不上,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這個道理。學生超過老師,老師歡喜;學生不如老師,那是老師教學失敗了。中國古人戴的帽子,有一種進賢冠,那個帽子像兩層,後面高前面低,像樓梯一樣,前面是老師自己,後面是學生,戴這個帽子,希望學生將來的成就超過老師。戴在頭頂上念念不忘,要把學生帶好,要出人頭地。自己是個秀才身分,希望學生裡頭能考取狀元,那是老師的光榮,那是老師會教。
  這一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味道很濃,很有味道。「六祖惠能大師曰:密在汝邊」,也是這個意思。諸佛的密藏在哪裡?自性本自具足,在自己自性裡頭,不是在老師那裡。這都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不能不知道。「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這個諸佛密藏就是我們一般講無量智慧,無師智、自然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於是我們就曉得,教學如何幫助學生真正落實戒定慧三學?幫助他得定,智慧自然現前。為什麼要得定?定是真心,不定是妄心,妄心就是阿賴耶,生煩惱,真心生智慧,不生煩惱。真心、妄心人人都有,哪個沒有真心?妄心就是真心,把妄去掉就是真心。妄是什麼?歸納起來不外乎妄想、雜念、分別、執著,這四大類。有這四大類,我們完全用妄心,真心忘得一乾二淨,真心在,不起作用。我們學佛,我們跟老師求智慧,真正好的老師幫助我們把悟門打開,把真心開發出來,好老師。這我們要知道。
  中國古代,中國歷史有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至少也有三千年,古聖先賢把他們所悟的、所說的用文字記載下來流傳給後世,這是真正的寶。為什麼?它能解決問題,最深的問題是心性,它能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它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讀書千遍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當老師的人都會運用。中國古人教學,小孩童年的時代,智慧沒開,你跟他講,他聽不懂,你說給他聽,他記得很清楚,記憶力特強。所以要利用他這個記憶力,需要記的東西全都在十五歲以前完成,記憶的量很豐富。童蒙所教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一系列有十幾種,是培養小孩五倫五常、道德跟因果的教育,要在十歲前後就要完成,五、六歲開始學習,差不多就學完了,二、三年就學完。有這個基礎再學四書五經,成績特別優秀的還可以學十三經。換句話說,四書五經、十三經在十五歲之前一定要完成,讀夠遍數確實有悟處。十五歲上太學,我聽說,我沒見過,上太學的學生都不用書本,老師帶著他們遊山玩水。讀萬卷書,十五歲以前的事情;行萬里路,十五歲到二十歲,老師帶他去遊歷,行萬里路,開發他的知見。古聖先賢書籍裡頭所記載的,現在到現場去看看。
  所以二十歲參加考試,大成就,縣考秀才,省考舉人,中央政府殿試,皇上做主考官,考進士,都是年輕人,像現在大學生一樣。進士是學位,最高的學位,舉人是第二個學位,秀才是本科生。這個制度在中國用了幾千年,沒出問題。它的成就,世世代代都有個聖賢出現,這成績。唯獨現在沒有了,我們出世到這個世間,就碰到這麼個緣,這個一百年,真正的高賢沒有了。我們應該在這上面多多的反省,認真去思惟,我們前途怎麼辦?再看未來的一百年、二百年,如果像這樣下去,可怕,不是可怕,害怕,真害怕,怕老祖宗東西丟失了。書本不會丟失,現在印刷機械化,很方便,可以大量生產,所以書籍不會丟掉。怎麼丟掉的?沒有人會念了,不認識中國字、古漢語的文字,不會念中國文、文言文,這個麻煩就大了。祖宗留給我們這麼多的寶貝,幫助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績會超過古人。這一丟失,我們永遠落後了,而且會非常淒慘、非常痛苦。
  現在真正懂得中國文字學的人不多了,我們找了好幾年才找到四個人。我們有十幾個學生,請他來教文字學,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希望傳統文化不能在這個時代斷絕。代表文化的就是《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是寶。能夠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男女老少,得到幸福快樂的一生,你要不要?家庭和睦幸福,你要不要?事業一帆風順,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四庫全書》能夠幫助你統統得到,就是要你去讀這部書。這部書分量很大,古人已經下了功夫,在這個裡面擷取精華,唐太宗帶頭做的,《群書治要》,它是《四庫》的精華,讀這一部等於你就讀了《四庫》全部。那麼遺憾的,唐太宗這個書取材只到晉代,後面隋唐宋元明清這個六代,是在唐太宗之後的,他沒見到的。現在我們有義務,要把《四庫》裡面,像前面的體例相同,到《四庫》裡頭再把它找出來,《群書治要》續篇,也編五十卷,也擷取五十萬字。將來合起來,正續兩篇,一百萬字,一百卷,就是小《四庫》,真正是《四庫》精華。
  大學文學院學什麼?就學這個就夠了。然後你有興趣,在《四庫》裡找你喜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真正是一代漢學大家、專家。這是我們所嚮往的,我們所希望的,能有這一天。能不能培養?不難,現在我們學生當中就有一個,還不到十四歲。我們教這個小孩,勸小孩讀這些古籍,記憶力好,一篇古文念十遍就能背誦。所以我教他,希望他在十五歲之前把四書五經統統念熟,都能背誦。這就是一個榜樣,他能做得到,人人都能做到,就是要給他機會,要教導他。將來大家都知道老祖宗這個辦法好,把它找回來,國家能復興,世界能長治久安。
  這個末後,念老在此地給我們做的總結,「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悟則明現,不從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是真的。我們往後有沒有聖賢出世?有,從這一句裡頭我們就相信。中國古時候,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是什麼人?佛菩薩再來的,都是開悟來的,都是見性的。這些人,還有跟外國很多宗教家、很多專家學者留下來的著作,你去看看,很多想法看法相同。他們沒見過面,不是生在同一個時代,不是生在同一個地區,居然想的、說的、寫出來的都一樣的,證明「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他們這些人都是得一乘道的。過去有,我相信現在也有,未來也有。現在只是咱們把機會喪失掉,小時候沒真幹,大時候沒人教。現在我們把這個信息告訴下一代,勸下一代好好抓住光陰,他能成就,我們對他有信心。這才能復興文化,才能夠把這個地球推進到千年盛世、長治久安,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浏览(760)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