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热传匿名文
20240616 简单逻辑之二
———从瑞士和平峰会谈起
2024年6月15日,瑞士和平峰会如期举行。共有92个国家、8个国际组织、57个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这次空前盛大的峰会。俄罗斯没有被邀请,中国没有参加。
一、中国为何不参加瑞士和平峰会?
中国想在俄乌冲突中,表面上保持中立。这次瑞士峰会,参加的有一百个代表团。大家凑在一起声援乌克兰,抗议俄罗斯。中国不想因此得罪俄罗斯。
二、中国为何不愿意在乌克兰问题上得罪俄罗斯?
俄乌冲突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势力的对抗。在对抗西方的问题上,中俄有着共同立场。
三、那么,为何中国又不公开支持俄罗斯呢?
尽管有着共同的抗美西方立场,但中俄之间又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目前国际局势下,公开支持俄罗斯,将会受到西方严厉制裁,会使中国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暗中支持俄罗斯有什么好处呢?
支持俄罗斯,如果俄罗斯能顺利解决乌克兰问题,将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一个现实可行的模式。
五、为何还要暗中支持呢?
俄乌冲突两年多,俄罗斯的战略意图已经彻底失败了,已经不能给中国提供解决台湾问题的模式了,为何还要暗中支持呢?
还是为了对抗美西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略意图已经失败,但俄罗斯还没有因此而崩溃。中国还在利用其影响力以及尽可能的手段帮助俄罗斯,将战争拖下去,以求变局,避免俄罗斯因战败而崩溃。
六、俄罗斯会因为战败而崩溃吗?
当然会。历史上,俄罗斯多次因为对外战争的失败而崩溃,这次也不会例外。不仅是俄罗斯,多民族的老大帝国,都输不起对外战争,它们的形成,主要是对外征服,一旦对外战争失败,很难避免解体的命运。
七、俄罗斯怎样才能避免因战败而崩溃?
这种可能性和机会还是有的。无非是停火撤兵,退回到2022年2月24日双方分界线,然后慢慢谈判。按照俄罗斯现有的实力、普京的威望,俄罗斯尚能保全。说白了,就是认可有限失败,避免彻底失败。
八、难点是乌东四州
由于2022年9月,俄罗斯在乌克兰四地,即卢甘斯克、顿涅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举行“入俄公投”,四地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一旦放弃,需要有极大的魄力。当年崇祯,为了收取辽东,国破家亡。如今的乌东四地,是否会成为普京的辽东呢?
九、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拖延了俄乌冲突
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是公开的、逐步升级的。2024年4月美国对外援助法案通过,乌克兰将获得610亿美元军事支持。5月之后,西方国家陆续放开对乌克兰使用西方武器的限制,俄乌战争局势急转直下,西方援助乌克兰的F16,很快就要加入战场,战场形势对俄罗斯极其不利。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已经造成俄罗斯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俄罗斯还在坚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中国的暗中支持。离开了中国的支持,俄罗斯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
十、坚持的时间越长,俄罗斯的损失越大
俄罗斯的人员、重装备、海军、空军、能源设施都已经遭到了重大损失,随着西方军援的扩大,俄罗斯的损失还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对俄援助,无法使俄罗斯取得对乌克兰战争胜利的情况下,拖的时间越长,俄罗斯损失越大。
十一、立场与利益
援助俄罗斯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是中国的立场。但中国的利益又会由此受损,倘若由此受到美西方的严厉制裁,中国经济将陷入困境。为什么会选择损害自身利益的立场呢?如此怪诞的事情,当然不能用愚蠢来解释。
十二、背后的逻辑
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在中国(14亿老百姓)利益之上,还有个党国,党国之上还有个领袖。这才是中国特色的核心与本质。这三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在改革开放问题上,三者曾经长时间一致过。在台湾问题上,三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这次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的利益与党国的利益始终就不一致。
十三、中国的利益及应有的立场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有责任、有义务维护联合国宪章,维护乌克兰领土完整,不受侵略。绝不能与俄罗斯捆绑在一起,因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而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为敌。一定要避免因支持俄罗斯而受到美西方的严厉制裁。
十四、党国的利益及立场
尽量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使其能达到战略目的最好,至少要防止其溃败。当前,主要是经济上给予支持,防止其因资源枯竭而认输。同时,又不能公开进行军事上的支持,否则,中国无法承受美西方的严厉制裁。总之,既要,又要。既要反美、反西方、反普世价值,又要避免美西方对中国的严厉制裁(打击)。
十五、差别所在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与党国利益、立场一致的时间、领域大大多于背离的时候。改革开放强调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有了市场经济,有了私有经济,有了民营经济,有了外资,增加了外贸,有了特区,有了开发区,有了房地产,有了财大气粗的地方财政,有了世界工厂,有了股市、证券,有了许许多多高新技术,有了互联网+,有了空前的繁荣。对此,中国受益,党国也乐见其成。
但是,在经济繁荣之外,党国还有还有其特殊利益、立场,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于是要反美,反西方,反普世价值。于是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在国际上支持反美、反西方势力。这些,显然都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有着许多政治考量。
十六、为什么要反美、反西方、反普世价值?
包括在俄乌冲突中,暗中支持俄罗斯,还真不是对乌克兰有什么仇恨,而是反美、反西方的需要,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
说白了,因为美西方、普世价值对党国体制有威胁。宪法至上、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都与党国体制水火不容。
前些年,中国还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还在闷声发大财的时候,美西方也没有少拿人权问题、腐败问题诘难中国。弦外之音是要求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党国在80年代后期,曾有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实践表明,只要在这方面稍微松动一点点,党国体制很快就会瓦解,荡然无存。于是,反美、反西方、反普世价值就成为党国的共识。
十七、韬光养晦与共同治理
在党国极及其领袖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日子里,对外关系的方针是韬光养晦。该方针是邓公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1990年,中国的人均 GDP 大约在300美元左右。 GDP 总量约为3600亿美元。在那个时候,中国还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此后很长时间,党国秉持着韬光养晦的方针,尽可能地融入美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体系,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的GDP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显著提升。到2023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达到20万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 GDP 总量在2010年左右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此后,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党国需要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于是,不再韬光养晦了。于是提出了对国际事务共同治理的理念。见人民日报2024年1月9日文章,《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反美、反西方、反普世价值是党国的“初心”。由于实力不济,韬光养晦了几十年,憋屈得很啊。现在有实力了,当然要求更多的话语权,要求共同治理。
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发展经济,吃饱肚子最重要。经济发展了,肚子吃饱了,有钱了,谁说了算的问题更重要。
十八、美国的打压
美国2018年对中国进行贸易战,开始加征关税,产业链去中国化,对高科技产品、芯片进行限制。还频频利用台湾问题打压中国。不少美国政客提出,要与中国“脱钩”。
十九、不可逆转的中美关系
美国出于对其霸权的维护,必然要打压中国。当年也曾经打压过德国、日本。
党国凭借着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不忘初心的执守,必然不会像德国、日本那样寄人篱下,于是就撇弃韬光养晦的方针,公开反美、反西方、反普世价值。
由于价值观与体制的差异,中美之间的博弈,远比美日之间的博弈要剧烈的多。“脱钩”可能是其中最温和的状态,逐步升级的相互制裁,已经离我们很近了。
二十、党国需要俄罗斯
中美之间的实力还有着很大差距,尤其是在高科技和军事领域。因此,在中美博弈过程中,中国需要联合其它反美力量,而俄罗斯又是这个其它里面最有实力的。
所以才导致了,中国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偏袒俄罗斯,也要拒绝出席瑞士和平峰会。
很多国人不理解,为了挺俄罗斯,不惜得罪美西方,值得吗?单算经济账,肯定不值得。但党国算的是政治账,为了维护党国体制,为了反美,就必须支持俄罗斯。特别是现在,当它陷入内外交困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
二十一、联合国的衰落
联合国作为二战后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成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联合国由安全理事会、大会、秘书处等机构组成,成员国通过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同时,二战后还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冷战期间,苏联与其盟友构建了计划经济体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对抗,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计划经济体系已经不存在了。
这次俄乌冲突以来,联合国的作用已经被大大降低,由于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安理会很难对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俄罗斯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径做出约束。
二十二、 G7峰会
2024年6月14日,G7(七国集团)峰会发表联合声明,判定俄罗斯侵略战争已经对乌克兰造成4860亿美元损失,要求俄罗斯对乌克兰做出赔偿。并宣布,用冻结的俄罗斯海外资产产生的收益,偿还对乌克兰的500亿美元的贷款。同时明确提出,要制裁对俄罗斯军工企业提供帮助的中国企业及金融机构。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G7已经开始充当世界的法官、警察,已经开始替代联合国安理会来管理世界。
此次盛况空前的瑞士和平峰会,可以看做是G7管理世界的一步棋而已。
曾经的G7+1,中国是那个1,现在的G7+1,这个1是乌克兰。
二十三、重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俄罗斯深陷俄乌战争,内外交困。中国经济也遇到了内需不足、外贸订单下降、债务过高的困难。继续联俄抗美,只能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在不改变党国体制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得以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就是坚定不移地重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调整对内、对外政策。舍此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