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詩蘭

注册日期:2016-12-26
访问总量:67380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誰能醫治我?”


发表时间:+-

16:9-15; 67; 21:10,22-22:5; 5:1-9

 

耶穌醫治你

john-5-1-9.jpg


在古耶路撒冷的東北角,有一個門,叫“羊門”。猶太人去聖殿獻祭的時候,都牽著羊從這門進城。靠近羊門的地方,有一個池子,池子的四周都有柱廊,中間還有一條柱廊將池子分為兩半。五條柱廊有六米高,都有頂蓋,用來收容體弱患病的人,專供他們在廊下躺臥安歇。我們剛才讀的《約翰福音》記載,“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53)人們把這收容病人的池子稱為畢士大(Bethesda, 希伯來語的意思是“仁慈之家”。

這個“仁慈之家”被隔成兩個部分,所以又被稱為“雙子池”。一邊用來清潔獻祭的羊,另一邊供人們洗浴。池子裏是活水,來自地下;當地下泉水周期性充溢的時候,池子的水面就會翻滾、冒泡。當時(耶穌的時代)的人相信,是天使搧動翅膀,攪動了泉水;當池水激蕩起來時,第一個下到水裏的人,就能夠得到醫治。

因此,池邊有許多病人在盼望、等候天使搧動翅膀,以便在池水激蕩的一刻,搶先跳到池裏,醫好自己的疾病。有一位不能行走的病人,在這裡等待了三十八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坐在褥子上等候機會、望眼欲穿、期待醫治。他滿懷改變生命的希望,卻一次又一次陷入絕望,因為他無法自己下到池子裏。他全部的生活,就是成年累月坐在褥子上等待,這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這一天,耶穌來到了這個池子邊,看到那位病人躺著,知道他病了很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耶穌主動詢問,表明可能要讓他得醫治。但是,那人並沒有正面回答耶穌的問題;沒有表達他想要得到醫治的願望,沒有說“我要痊癒”。他只是發出怨言,強調無法得到醫治的原因。他回答耶穌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

他的潛臺詞可能是說,“你既然如此關心我,不如在這裡等到池水湧動,幫我第一個下到水裏,我就能痊癒”。耶穌沒有理會他的抱怨,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好了,拿起他的褥子走了。

這位不能行走的病人,坐在褥子上三十八年,他唯一的盼望是,一旦天使攪動池水,就第一個下到水裏。他整天在期待中度日,心想:“一旦池水開始翻滾冒泡,就有人幫我離開褥子;一旦把我放到水裏,我的生命就會轉變,我的疾病就會痊癒!”

但是,這樣的期待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幻覺。那人把盼望寄託在外在環境的改變,盼望池水的湧動和別人的幫助。可是,他自己卻毫無行動的能力,即使池水動了,也不能及時跳入水中;更沒有人願意幫助他。他完全依賴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內在的動力卻枯竭了,只能自我囚禁在他的褥子上。在這樣的心態中,他絕不可能得到醫治。這讓我想起中國的一個成語“守株待兔”;說的是,一個農夫整天坐在樹下,一心渴望兔子跑來撞死在樹上,自己可以由此得到豐盛的美餐。

耶穌完全瞭解這個病人的心態,因此問他說:“你要痊癒嗎?”可是,那人連表達自己願望的勇氣都沒有,只是強調自己的無能為力、抱怨別人的投機取巧。我們能夠從這人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嗎?我們不也是這樣,常常守株待兔,抱怨環境,諉過於人,……不願看到、也不願承認我們自身的怠惰、缺陷和問題,甚至不敢直截了當表明自己的期待和願望,只是坐在褥子上自我囚禁,逐漸喪失了行動的勇氣和能力。

這並不是說我們生活的外在環境無關緊要、沒有作用。環境確實會給我們很大影響。但是,環境並不決定一切。有一個比喻說,在同樣的適當溫度下,受了精的雞蛋可以孵出小雞;但沒受精的雞蛋,很快就會發臭。這個比喻表明,內在的生命力比外部環境更為基本,也更加重要。沒有內在的生命力,環境的變化不僅毫無意義,甚至可能造成更壞的結果。

耶穌醫治了這個病人。但是,耶穌並沒有先叫池水蕩漾起來,然後幫助這個病人下到水裏。耶穌並沒有改變他外面的環境,而是改變他內裏的心態、賜給他內在的生命力,叫他有能力在現實的環境中行動。

褥子曾經是那人真實環境的一部分,他坐在褥子上三十八年,褥子負載著他三十八年的痛苦記憶。有一個詞,叫作“歷史的包袱”;褥子,可以說就是那人的歷史包袱。但是耶稣并没有说“丟掉你的褥子走吧!”而是說:“拿起你的褥子走吧!”那人就遵從耶穌的吩咐,沒有丟掉褥子,而是拿起褥子走了。我們常常說,要丟掉歷史包袱,輕裝前進。可是耶穌卻要那人“拿起褥子走”。難道耶穌不怕這褥子會引起那人痛苦的回憶、干擾他今後的生活嗎?

正如剛才所說,耶穌並沒有改變我們外部的環境。耶穌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過去,也是我們環境的一部分。現在的我們,是過去我們的延伸,我們不可能丟掉過去,只能讓過去的歷史和經驗成為我們今日生活的養分和動力。正像那個病人,過去坐在褥子上,不能動彈;如今拿著褥子走,周遊四方。褥子成了他現在生活的正資產。褥子提醒他今日的醫治來之不易,增强他的力量,激勵他繼續前行。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對那坐在池子邊三十八年的病人說:“不要期待幻像了。聽從我的指示,起來行動吧!這樣,你就痊癒了,你就得救了!”耶穌的話語,改變了那人的內心,那人遵從了耶穌,於是出現了神跡。多年癱瘓的人起來行走了。可見,神跡在我們身上出現,是上帝大能的作為和我們信心的回應。對上帝的恩賜沒有回應,神跡就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上帝呼召我們,為我們預備了救恩,要我們聽從祂,用信心去領受救恩,這就叫“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

耶穌要改變我們,要賜給我們行動的勇氣和能力;呼召我們走上新的道路,用新的方式去生存、觀察、思考、說話和行動。當我們像那個得了醫治的病人一樣,真正站立起來,並且走向新生命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環境已經改變。不是環境捆綁我們、限制我們,而是我們靠著主的恩賜去開拓環境、改變環境,並且讓更多的人見到上帝的救恩。每一個內心的改變,就是整個世界的改變。每一個人的痊癒,就是全世界的痊癒。


(2022522日修訂)

浏览(2734)
thumb_up(6)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