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之七

作者:文光
发表时间:
+-

(接上篇)

注10: 蒋梦麟,字孟邻,189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地主家庭。12岁进入蔡元培等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西方的科学知识。1908年赴美留学,先入加州大学农学系,1912年毕业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学习哲学和教育学,为胡适同门师兄。

留美期间,蒋氏结识孙中山,曾任孙指导的《大同日报》主笔。1917年蒋梦麟获博士学位,随即回国出任孙中山秘书,从而结识许多国民党要员。1919年五四运动后,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蒋梦麟以北大总务长身份代理校长一职。

1927年,蒋梦麟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兼浙江大学校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梦麟出任教育部长。

1930年,蔡元培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氏因国民党内派系斗争被迫辞去教育部长,转而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常委,同梅贻琦共同主持联大事务。

1945年5月,蒋梦麟应宋子文邀请,出任行政院秘书长(蒋氏本想兼任北大校长,但按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组织法》条例,大学校长不得兼任政府公职,因而遭到傅斯年以及大批北大同仁的反对,不得不辞去北大校长)。1947年宋子文内阁倒台,蒋氏也被迫辞职。

1948年,蒋氏在好友王世杰和翁文灝的帮助下,出任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 简称农复会,是由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发起,中美双方合作成立的一个联合机构,规定以美国经济援助的十分之一金额用于发展中国的农村和农业事业) 主任委员。农复会在蒋氏领导下在台湾开展了三项主要工作:一是土地改革,二是肥料换谷,三是改组农会,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958年,蒋梦麟兼任石门水库建设委员会主任。

1961年,蒋氏不顾陈诚,宋美龄,胡适,王世杰等一帮朋友的再三劝告,执意续娶心术不正的徐贤乐为妻,结果两人婚后不久便反目成仇,闹得满城风雨。蒋梦麟人财两空,身心俱疲,于1962年6月19日在台北去世,享年66岁。

注11:淞沪抗战是中日双方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日本出动精锐陆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共28万人,航空母舰4艘,大型战舰34艘,飞机400架,装甲战车400辆。自1937年8月13日开始,中国军队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顽强抵抗达三月之久,前后共投入兵力75万,最后于11月11日撤出战场。为上海以及江浙地区的大量军事和民用企业,以及机关,学校,研究机构转移至大后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打破了日本大本营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构想。此战,双方死伤惨重,中国军队伤亡30多万人,日军伤亡10万人。

注12:梅贻琦,字月涵,祖籍江苏常州,1889年出生于天津。1908年从南开中学首届师范班以第一名成绩毕业,1909年以第六名考取第一批庚款留学生,入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机械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15年回国,执教于清华学校,先后任物理系教员,副教授,教授。

1926年经清华学校第一届教授评议会民主评议,出任清华学校教务长,1928年出任清华驻美学生监督。

1931年10月经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翁文灏和署理教育部长李书华力荐,梅贻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任上坚持其“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发扬民主,发展系部,扩建校舍,积极改善教师待遇。

抗战期间,梅贻琦出任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常委,主持校务工作。在艰苦卓绝的九年中,梅氏以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全校同仁的尊重和敬佩,使西南联大以丰硕的学术成果声誉卓著,辈声中外。1940年,梅贻琦被母校伍斯特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抗战胜利后,梅贻琦继续任复员后的清华大学校长。1948年的学潮运动中,保护了吴晗,曾昭抡等一批左派教授。

1948年12月21日梅贻琦拒绝了中共方面邀请其留下来的劝说,同李书华,杨武之等一批清华教授于临时修建的东单机场,登机南下。抵达南京后,即被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任命为教育部长,梅氏坚辞不就。

1949年6月,梅贻琦从广州抵达香港,不久即同李书华,熊庆来等五人代表国民政府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并任常任代表。

1950年起,梅贻琦任华美协进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驻美机构)常务董事,在美国管理清华基金。期间,以清华基金利息资助在美华人学者研究学术。

1955年11月,梅贻琦回到台湾,开始在新竹筹建清华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次年秋天,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1958年梅贻琦出任陈诚内阁的教育部部长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

1962年,清华原子炉正式启用,并且随着新竹新校舍相继建成,化学研究所和应用物理研究所也相继设立。

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上,梅贻琦因其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四届院士。同年5月19日,梅贻琦因病在台大医院去世,享年73岁。

蒋介石亲书“勋昭作育”挽额,陈诚,张群,王世杰等党政军学界要员和梅氏生前好友师生出席追悼会。梅氏遗体被安葬于新竹清华校园内,取名“梅园”。为纪年梅贻琦服务清华47年对清华作出的卓越贡献,同年夏天,国民政府在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基础上正式恢复国立清华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

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出身于天津名门望族,俩人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梅祖彬早年定居美国,独子梅祖彦原在西南联大机械系读书,1943年响应政府号召参军入伍,进入驻华美军部队从事翻译工作,后被美军派至美国工作。退役后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毕业后考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研究生。1954年经其父母同意回到北京,执教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后来成为著名的水力机械专家。直到1987年两岸开禁后,梅祖彦才前往台湾梅园凭吊其父。梅贻琦夫人韩咏华晚年回到大陆定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