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六

作者:文光
发表时间:
+-

(接上篇)

注6:沈从文,190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军官家庭。1917年小学毕业后,进入军队任书记官。因喜爱文学,于1923年离开部队前往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开始在《語丝》《晨报》和《现代评论》上发表文学作品,同时结识徐志摩,郁达夫,林宰平等作家,并结为好友。

1928年沈氏来到上海,并加入新月社。与丁铃,胡也频夫妇创办杂志失败后,出任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教员,认识并追求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的学生张兆和(围剿太平天国的淮军名将张树声之曾孙女),后结为夫妻。

1930年因新月社好友闻一多之邀请,出任青岛大学国文系讲师,期间创作描写八位青岛大学教授生活状态的小说《八骏图》,而得罪闻一多等诸多在校同仁。同期,发表描写湘西少女生活的中篇小说《边城》和《长河》,轰动文坛,从而奠定了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9年,经杨振声和朱自清推荐,沈从文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主讲《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因细心耐烦,奖掖后进而闻名校园,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汪曾祺即是沈氏在此期间培养出的一位最得意弟子。1943年被聘任为教授。1946年后西南联大解散后,沈氏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48年郭沐若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一文,严厉批判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指责其美化旧社会的农村,没有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是有意识的反动派。

1949年初,出于对新政权的极度恐惧,沈从文两次在家中自杀未遂,一度精神失常。

中共建政后,沈从文不得不中断文学创作和教学,转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和漆器, 瓷器等文物研究工作,其历时十五年研究,创作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一部划时代的学术名著。

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沈从文再度受到冲击。文革中被打成“反动文人”,遭到批斗和抄家,房屋被非法侵占,后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后,沈从文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5月1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注:7:梁实秋,名治华,1903年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留美,先后在科罗拉多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1926年获英语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出任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抗战期间,梁实秋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和《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兼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后,任北平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

1949年梁实秋赴台湾,先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后任职台湾师范学院英文系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

梁氏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以一人之力,历经30多年,翻译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这一中华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另有《英国文学史》这一学术巨著问世。

梁实秋以多产而闻名文坛,除学术文章外,其散文也以清新典雅的风格而受广大读者欢迎。1987年11月,梁实秋在台北去世,享年84岁。

注8 :叶公超,名叶崇智,原籍广东番禺,190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其父为九江知府,叔父为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1917年就读南开中学。1920年自费赴美国留学,入学贝兹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毕业后转赴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26年,叶公超回国,任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讲西洋文学。1927年春转任上海暨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结识胡适,并加入新月社。1929年出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36年应胡适之邀请,出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兼主任。

1940年,叶氏受叔父叶恭绰之要求,潜入上海,想要将叶恭绰收藏的西周青铜器极品毛公鼎转移至香港,不料遭到叶恭绰小妾报复,诬告叶为国民党间谍。叶氏乃遭日本宪兵逮捕,在监狱中受尽折磨。最后在陈公博,汪精卫等大佬的关照下,才被释放。叶公超脱险到达香港后,在时任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的董显光介绍下,出任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处长,从此叶氏脱离大学讲台,开始其从政生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叶公超出任外交部欧洲司司长,不久便升任次长。1949年10月,叶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外交部长。任内,最大的成绩是于1952年同日本订立《中日和约》,1954年同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58年改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兼驻联合国大使。

因在蒙古共和国加入联合国问题上同蒋介石意见相左,加之叶公超颇有名士气,平时不拘小节,在公开场合发表对蒋氏大不敬的谈话,被时任外交部长的沈昌焕告发,导致蒋介石震怒,于1961年10月14日在驻美大使任上被突然召回,其政治生涯嘎然而止。从此叶氏在台受到蒋氏父子的秘密监视达20年之久,且不得赴美与家人团聚。1981年11月20日,叶公超在台北忧郁而终,享年77岁。

注9:邵洵美,原名邵云龙,1906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官宦家庭,祖父邵友濂,曾任上海道台,湖南巡抚和台湾巡抚,外祖父盛宣怀,是声名显赫的前清洋务派高官和实业家。邵氏自小聪颖,悟性高。后自己以诗经中“洵美且都”四字,而改名邵洵美。

1925年,邵洵美自上海圣约翰中学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经济专业,后改读英国文学。期间,认识徐志摩,徐悲鸿和张道藩等人,结为至好。两年后,因家中房屋失火,经济吃紧而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从此,邵氏一生沉浸在读书,写诗,编杂志办书店的事业中,先是成立金屋书店,后是第一时代图书公司,再到第一出版社,先后拥有《时代画报》,《文学时代》等十多种杂志,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自己和徐志摩,郁达夫,胡适,沈从文,巴金,老舍,施蛰存,夏衍等一大帮朋友出书,导致最后亏损累累,赔完巨万家产。

邵洵美为人热情,坦诚,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他一生朋友无数,不仅有文坛大腕,更与很多国民党高官大员如陈果夫,陈立夫,刘纪文等过从甚密。徐悲鸿,张道藩,夏衍,丁铃等人均获得过他的巨额经济资助。

抗战期间,邵氏身居上海租界,日本人想方设法拉他下水,但终不为所动,对其弟投敌甘愿做汉奸的行为痛加驳斥。

1949年初,邵洵美以不忍离开家人和工厂为由婉言谢绝了胡适为其订的赴台机票,坚持留下来,静待上海的解放。

50年代初,经夏衍劝说,邵洵美忍痛割爱,将时代出版公司下属印刷厂的一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印刷机转让给中共当局,工厂也被收购迁往北京,改名为新华印刷厂。同期邵氏移居北京,企图重振旗鼓,重开书店。

不久《人民日报》连续七天发文批判上海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物中的错误思想,随即上海新华书店也对时代出版物大量退货,导致时代公司资金匮乏,破产倒闭。

1958年,邵洵美因一封给美国友人项美丽的信被中共当局查获,被以历史反革命分子遭逮捕,关入上海提蓝桥监狱,直到1962年才被释放。走出监狱大门的邵洵美却已经妻离子散,家中的住房被没收,他和妻子以及小儿子窝居在一间房中。

文革中,邵洵美再次遭到冲击,失去工作,生活无着,不得已只好将祖父的日记,以及李鸿章,盛宣怀等给邵友濂的两大本手札,全部变卖度日。1968年5月5日,贫病交加的邵洵美在家中服鸦片精自杀身亡,享年62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