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 大考完該用什麼心態 面對孩子的粗心大意?

作者:kaixinmama
发表时间:
+-

期末考完,大家也陆续收到考卷与成绩了,看到孩子总是因为粗心而失分,大人心中不免有种扼腕、不甘心的感觉。

╴怎么又不小心错了?

╴你有认真检查吗?

╴好可惜,如果再细心一点的话就100分了!


但除了以上这些抒发情绪的「内心话」之外,我们是不是可以来到日常生活的背后摸索一下,或许有些部分,是我们容易经常性忽略的,而另外某些部分,则是间接能帮助孩子「养成主动读书的好习惯」。
日常生活与对话,和孩子的读书过程与成绩表现有什么关係?我觉得是父母可以在跳脱 成绩、谩骂与自责之后,可以冷静省思与试图改变的心态。
都说,衝突是引发反思的源头之一,上週大考前,我和儿子因为「複习」的想法不同,发生了一点衝突,从这个事件以及孩子最近的表现、说话方式,都可以看得出来,儿子跟以前一年级不一样了,除了想法越来越成熟之外,说话方式也不同了,少了一些稚嫩纯朴,多了一点自信与自我意识,也因此对于读书这件事,我认为,不能再倚靠父母的催促或安排,我们应该要帮助他养成主动读书习惯。
照片中,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其实已经购入三个月了,但我从来没翻阅过,因为看着那标题:《让孩子主动读书的37个习惯》我第一个想法是:「讲得太完美了,不可能读完这本书就能让孩子主动读书」。
再者,有一种偷懒心理,认为我只要买了这本书,就代表我有重视学习这一块,已经功德圆满了!这就好像,买了一堆保健食品放在那边,就觉得自己会变健康是一样的道理。


当心中觉得疑惑时,书本会给我们答案这次,因为考前複习跟孩子闹得不愉快,带着满脑子的不知所措,我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字字句句都打中我的心声,建议在学习上有困惑的家长们,真的可以看看这本书「让孩子主动读书的37个习惯」,会带给你不同的想法与感受。
书中带给我的启发1、与孩子越来越没有共识,互动遇到困难孩子在成长就像是蝌蚪变青蛙,书中作者将4-9岁的孩子定义为「小蝌蚪」,11-18岁的孩子是「青蛙」,介于两者之间的10岁,则是处于转换期的灰色地带;不少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仍然以养育水中蝌蚪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已经转变为青蛙的孩子,在应该改变自己与孩子间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却没有进行改变。
当我们因为担心孩子功课写完了没?考试複习了没?孩子虽然明白这些都是该做的事,但这些叮嚀与责备的口吻,听进孩子的耳朵里,只会觉得「吵死了」,当心情变差,也就失去读书意愿。

如果父母一直维持着哄小孩的方式对待孩子,在没有完全转换步骤的状况下,对小孩说出任何一句多餘的囉唆,都会成为负面肥料,养大孩子心中讨厌读书的那株幼苗。所以,随着孩子长大成人,父母也需要留意彼此的相处模式!
2、对于「重複提醒」失去耐心「到底要我说几次你才听得懂」,不管爸妈之前讲过多少次,对小孩来说却是每一次都如同第一次听到,面对的是孩子,但处理的却是大人心里的感觉,如果无法分辨孩子的状态而将自己的愤怒情绪爆开来,反而难以传达妈妈真正的想法。除了将同一件事情以平静的态度,一次又一次的说明传达之外,没有其他解决方法。
3、冒失而不周全的爱「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就甚么都做不好」,妈妈不自觉得宠溺、舍不得孩子吃苦、做事,往往会养成无法独立思考的孩子。
原本应该让孩子思考、自己想办法的事,却不让他自己动脑筋,小孩尚未寻求大人帮忙时,大人已经插手介入,这就是冒失而不周全的爱,所带来最大的危险,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读书与学习状态。
4、不断急急忙忙催促孩子赶快做完做任何事都想要快速完成,不要拖时间的「疾风妈妈」,对于读书这件事来说,爸妈一直「快一点 快一点」地催促孩子,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就会成为「不要思考」的咒语,反正快点做完就对了!而背后真正的困扰,却是无法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深陷「思考陷阱」,养成交差了事的态度。
5、无意识帮孩子贴标籤「我孩子数学真的很差」、「他应该是遗传我们英文不好」、「我们家的孩子就是不会念书」……,日常生活种种的场景里,从爸妈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一句句都是批评与促成孩子不会或不爱念书的原因。
被爸妈这么一说,孩子的脑中就会一瞬间形成「逃避思考的迴路」,爸妈说我数学不好→我不会算数→数学真讨厌→但是不读数学又会被囉嗦→随便读一读交差了事就好了。或许孩子不爱读书或不喜欢某些科目的现况,是过去某些情境累积下来的呢?!
6、爱翻旧帐的训话斥责最糟糕的模式「太过温吞」、「越说越长」。
「太过温吞」:要骂就不能用温温吞吞的方式说话,这样就失去斥责的意义了!
「越说越长」:责骂孩子时,针对眼前的过错进行训斥,这是责骂的铁则,不要连昔日的过错一起骂,翻旧帐又臭又长的训话,只是单纯发泄怒火,对事情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父母该用甚么心态来面对孩子的粗心以前,我也总是要求+叮嚀孩子要看清楚题目、要细心一点,但是当每次发回考卷,看到他又犯了粗心的错误 ,心里总是莫名烦躁,都已经讲几次了还是没有改善,该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细心一点?!

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兴趣长才都不同,要解决这样的情形,我认为必须去关心与了解孩子,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与个性,造成粗心的原因,再搭配相关书籍、文章的经验分享,以从容平静的态度,不厌其烦的传达说明,相信孩子是会越来越好的。